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1:44:02
91、福特
享有"汽车大王"之美誉的也只有亨利·福特一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福特出生于1863年7月30日,其父是一位农场主.他自小就对从事农事颇有怨言,反而对鼓捣机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而闯过不少次祸,幸运的是,对他的"胡闹"从来没有任何埋怨。
17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车制造公司上班去了。但在这家拥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厂,福特只工作六天就辞职不干了,原因是“该公司优秀的的员工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我只要30分钟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员工对我十分不满”(福特语)。后来,他又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并且还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夜校学习,以便将来能够“不屈居于人下被别人利用而过一生,自己开一家制造机械的工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还告别了富庶而温馨的家,到爱迪生电气公司边工作国学习电气知识。
1893年圣诞节,福特汽油机试验成功,这给了他极大鼓舞,决心再接再励,研制出自己的“不用马拉的马车”。1896年春天,他的第一辆汽车研制、试验成功,福特感到无比高兴。1899年,福特又成功地制作出了三辆汽车,他因此而在当地被公认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于是,他与别人合作成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并任制造部经理。然而,公司在一年后却解散了,原因是:几乎所有员工都没有制造汽车的经验;零件质量不好,采购不及时,常常延误工作里程;高成本制造出的汽车无法销出。所以,以制造了20辆汽车以后,公司就关门了。1901年10月10日,福特接受主要凭赛车建立起了商业信誉的温顿的挑战,亲驾自制赛马车参赛,结果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商人们的支持下,他又成立了第二个汽车公司。可是批量生产汽车所需的技术完全不同于生产单一的汽车,修理工出身的福特在当时显然还不能胜任这一重任。当投资者发现他只热心于将金钱花在研制一种无法销售的高价竞赛车上时,毫不客气地将其赶出了厂门。这样,福特第二次办汽车厂也以失败而告终。
两次失败经历没将福特吓倒,他仍然谋求在汽车业的发展,并付出了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自驾赛车四处表演,不断改进汽车结构。由于经常获得各种比赛的胜利,他一跃进而成为“全美第一流的汽车司机”,并被新闻界誉为“速度之魔”(他的赛车曾在一条0.8千米长的大街上创下了11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1903年6月,福特第三次与别人合作,按股份制模式成立了汽车公司,尽管公司只有10位雇员,但他们却制造了性能稳定的A型汽车,A型汽车为福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销出650辆,实现了开门红。第二年,A型车月产量稳定在300辆,第三年达到360辆,福特公司因此而成为全底特律最为忙碌的工厂。1906年,N型车问世,这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汽车,外形美观、性能良好,加之随后推出的R型、S型等车,两年之内共售出8000多辆。N型车是福特的得意作品之一,它的成功不仅使福特彻底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且为日后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1908年秋,令人注目的T型车隆重问世了。T型车在设计思路、生产通缉、零售定价、销售组织、售后服务等许多方面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T型车的各种零件被首次设计成统一规格,实现了总成互换;在大型总装车间,别人发明的流水线装配法被发展成为了由机械传送带运送零件和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低定价(每辆车只售850美元,后又降至360美元)的销售策略,使大多数人都能购买得起;提供充足的零部件和及时的售后服务保障,消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在幅度啬工人工资(实行“8小时5美元工作日”--相当于原工资的200%以上,汽车界及金融界一致反对,纷纷预言他将破产),以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914年,公司以不足13000人生产了730000辆汽车,获利3000万美元)。由于该车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维护容易,销售异常火爆。累计1500多辆的产量更是创造了空前的纪录。T型车既使福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将人类带入了汽车时代。
2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旧车市场,大批质量相当不错的二手车只需几十甚至十几美元就可买到,这对一向以“价廉物美”而著称的T型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同时,由斯隆领导的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出了许多时髦多样和先进豪华的汽车,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购买需求,也对T型车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1927年,顽固的福特不得不让自己心爱的黑色T型车死亡,整个公司停产一年转产新的A型车。由于转产组织匆忙、耗资巨大,加之接踵而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福特公司元气大伤,整个30年代都未能恢复,分别被通用(1927年)和克莱斯勒(1936年)超过。后来经过全公司员工的拼力追赶,才算在“全国第二”的位置上站稳脚跟,那种产量独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1945年,福特不得不让位于孙子亨利·福特二世。1947年4月7日,亨利福特因脑溢血死于底特律,终年83。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1:44:48
92、孟子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政府关心老弱病残的福利听起来引人入胜,支持轻税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动人。但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揭示他主张这两种方针,而不做许多具体的决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样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较平等地分享财富,另一方面赞成自由贸易和轻赋税,但是都未曾真正考虑过这两种方针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这种说法对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他毕竟不是在参加美国国会竞选。一个哲学家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没有具体指出怎样解决原理中的矛盾,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象马基维利亚这样的哲学家由于把自己独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1:45:24
93、琐罗亚斯德
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是拜火教①的创始人,该宗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琐罗亚斯德也是拜火教徒的圣典《火教经》的最早分册《伽泰》的作者。
我们对琐罗亚斯德(古伊朗语为Zarathushtra)的生平情况了知甚少。他大概于公元前628年出生在今日伊朗北方,我们对他的早年生活一无所知。成年时他宣讲自己所提出的新教,起初遭到反对;然而到了四十岁左右他取得了成功,使伊朗东北地区②的一个君主维斯塔巴国王改信了他的新教。从此以后,维斯塔巴国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和保护人。根据伊朗的传说,琐罗亚斯德活到七十七岁,因此他的卒年大概是在公元前55年。
锁罗亚斯德神学溶一神论和二无论为一体,耐人寻味。根据锁罗亚斯德的说法只有一个真神,他称之为阿胡拉·玛兹达(现代波斯语为Ormuzd)。阿胡拉·玛兹达(英明的主,即善神)支持正直和诚实。但是琐罗亚斯德还相信存在一个凶神──安格拉·曼纽(现代波斯语为Ahriman),他代表罪恶和虚伪。在现实的世界里,善神和凶神双方的势力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是站在善神一方还是站在凶神一方,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斗争的双方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会势均力敌,但是拜火教徒相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善神的势力终究会赢得胜利。他们的神学还包括对来世的坚定信念。
在道德问题上,拜火教强调正直和诚实,反对禁欲主义和单身制度。拜火教教徒有许多有趣的宗教仪式,有些教徒站在自己的尊师周围拜火。例如在拜火教寺里总是燃烧着一堆圣火。但是他们独具特色的宗教习惯是对死者的处置方式,他们对尸体既不施行土葬又不施行火葬,而放在塔顶上喂兀鹰(这种鸟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把尸骨剔光)。
虽然拜火教与更为古老的伊朗宗教有许多共同成份,但是在琐罗亚斯德在世期间它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到了公元六世纪中期,大约在琐罗亚斯德死去前后,他所居住的地区被塞鲁士大帝吞并入波斯帝国。在随后的两百年间,拜火教为历代波斯王所接受,赢得了许多信徒。在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即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拜火教遭受到严重摧残。然而波斯人最终又赢得了政治独立,希腊的影响霎时低落,拜火教即刻复苏。在萨珊王朝期间(约226—851),拜火教被立为波斯国教。
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取得征服胜利之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在有些情况下是被迫的,尽管从原则上讲伊斯兰教徒能宽容较古老的拜火教)。大约在十世纪,剩下来的拜火教徒有些从伊朗逃到波斯湾的一个岛──荷莫兹岛。他们及其后裔又从荷莫兹岛来到印度,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侨居社会。由于他们是波斯血统,印度人称之为“波斯系拜火教徒”。今天印度有十多万波斯系拜火教徒,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孟买市附近,构成了一个相当兴旺的社会团体。拜火教在伊朗从未彻底消亡过,不过剩下来的信徒也只有二十万左右。
今天世界上的拜人教徒比摩门教徒和基督教徒都要少,但是摩门教和基督教的起步却相当晚。从历史进程来看,琐罗亚斯德信徒的总数比后两者都要大得多,这是把他列入本册而摒掉约瑟夫·史密斯和玛丽。贝克·艾迪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且拜火教神学对其它宗教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也有影响。拜火教对摩尼创建的宗教──摩尼教的影响甚至更为大些。摩尼吸收了善神和凶神之间进行斗争的思想;井经过冥思苦想,使之成为一种复杂而感人的神学。在一个时期内,他所创建的这种新信仰是一种主要的世界性宗教,但是自从那时起它就逐渐绝迹了。
虽然拜火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它基本上一直是一种地区性宗教而不是一种主要的世界性信仰。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能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1:46:16
94、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14:54
95、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年轻时在莫斯科大学学法学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赖莎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又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家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物执行委员会主席。1979年他加入政治局。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5月11日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他实际上成为苏联的第一把手。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教条,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他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那屈教条”。这个政策在东欧于1989年内导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化同时也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这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1991年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乘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一场政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他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渐坠,而当时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的声望大涨。此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逮捕。
早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就已经引入并当任了苏联总统一职,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他宣布离职,苏联正式灭亡。
在西方国家戈尔巴乔夫的声望非常高,因为实际上他是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他很不受欢迎,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他只获得了1%的选票。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15:33
96、美尼斯
埃及第一个王朝的首任国王米尼兹是最先统一埃及,建立起埃及王国的君主。埃及王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可谓久驻长存,璀璨辉煌。
米尼兹的生卒年不详,但一般认为他的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在此之前,埃及是一个不统一的国家,有两个独立的王国,一个位于北方尼罗河三角洲,另一个远在南方的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向下顺流入海,河口出现在地图的底部,因此埃及人把北部的三角洲称为“下埃及”,而把南部王国称为“上埃及”。一般说来下埃及在文化上似乎比其南方的邻邦更为发达,但却是上埃及的君主米尼兹成功地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全国。
米尼兹又称拿摩,他出生在南部埃及的一个叫西尼斯的镇上。他征服了北部埃及王国之后自称是“上下埃及国王”,继任的历代国王在数千年中都沿用了这一王号。在两个王国原来的边界上,米尼兹建立了一个新城市孟斐斯。由于该市位于中部地区,很适合作为统一后国家的首都。孟斐斯在许多世纪中都是埃及的主要城市之一,很长时期都作为埃及的首都,它的废墟离今日的开罗不远。
关于米尼兹的其它传闻现知很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他在位的时间长达26年,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尽管我们对那个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了解得非常有限,但是米尼兹所取得的成就好象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先王朝时期,即在米尼兹之前,埃及文化远不如位于现在伊拉克的苏美国那样先进。但是埃及的政治统一似乎把潜藏在埃及人民心中的能量释放了出来,统一后出现了一个在社会和文化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是情理之中的。初王朝时期建立的一些政治机构和社会机构存在于世长达2000年之久,而相对说来又没有发生什么变动。象形文字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和其它技术也是如此。在几百年之内埃及文化就已经起了变化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苏美国文化。自米尼兹以后2000年的大部分时期中,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看,埃及的确是在世界最先进国家中数一数二的。这就是对不朽成就的一个记录,没有几国家可以与之匹敌。
米尼兹在本册中究竟该排上什么名次,这很难确定。有关他个人的活动对征服北方、统一埃及具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缺乏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他起的作用做个猜测,我们似乎相当有把握认为他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埃及国王不是傀儡领袖,而是大权在握的君主。历史还告诉我们在一个昏庸的国王领导下的王国是不会取得重大的征服战果的,没有得力的领袖也不会保持和巩固其征服战果。因此米尼兹时代之所以发生了伟大的变革,看来他本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我们对米尼兹了解的不多,但是看得出来他确实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16:15
97、查里曼
中世纪皇帝查理曼(查尔斯大帝)是法兰克的国王,萨克森的征服者,圣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欧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741年查尔斯大概出生在亚琛市的附近,该市后来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亲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法兰克领袖查尔斯·马特尔。马特尔在732年夺取了图尔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兰西的行动计划。751年丕平宣称自己为法兰克国王,从而结束了昏庸无能的梅罗文加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新王朝,今称加洛林王朝,是根据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驾崩,法兰克王国被查尔斯和他的长兄卡洛曼两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对查尔斯和法兰克的统一来说却是幸运降临,使二十九岁的查尔斯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君主,该王国当时已是西班牙最强大的国家。
查尔斯登极之时,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国、比利时和瑞士以及今日荷兰和德国的许多地区。查尔斯不失时机地开展领土扩张。此时卡洛曼的遗孀和孩子已在意大利北方的巴伦第王国避难。查理曼和他自己的伦巴第妻子蒂赛德拉塔离了婚,随即挥军进入意大利北部。774年伦巴第人大遭惨败,意大利北部被并入了他的版图,不过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还需要四次进攻。卡洛曼的遗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从此再未露面。
也许更重要当然也更困难的是对萨克森──德国北方一个广大地区的征服,进攻的总数不下十八次。第一次发生在772年,最后一次在804年。反对萨克森人的战争打得如此持久和残忍,宗教因素肯定是其原因的一部分。萨克森人是异教徒,查理曼坚持要让他所统治的萨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绝接受洗礼和后来又改信异教的人均被判处死刑。在这些强迫改宗运动的过程中,据估计有多达四分之一的萨克森人被杀害。
查理曼还出征德国南部和法国西南部,以巩固他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为了确保帝国和东部边界地区的安全,查理曼同阿瓦尔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阿瓦尔是一个与匈奴族有血缘关系的亚洲民族,他们占有一片广阔的领土,即今日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查理曼最终彻底打败了阿瓦尔军队。
虽然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以东的国家未被法兰克人占领,但是在从德国东部到克罗地区一条宽广的地带上的那些国家,却都承认法兰克的宗主权。
查理曼也努力确保他的南部边疆的安全。778年,他对西班牙发动了一次侵略,虽未获得成功但却在西班牙北部建立起一个边境国,叫做西班牙三月国,该国承认他的主权。
由于查理曼许多次战争的胜利(法兰克人在他的四十五年的统治期间进行了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①,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
在整个统治期间,查理曼一直坚持与罗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盟。但是在查理曼在世期间,人们显然可以看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伙伴是查理曼而不是教皇。
查理曼统治的高峰或至少是最著名事件于800年圣诞节发生在罗马。这一天,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尔斯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皇帝。从主要方面来讲,这意味着在三个多世纪前被毁灭的西罗马帝国正在复辟,查理曼现在是奥古斯都·凯撒的合法继承人。
实际上坚持认为查理曼帝国是罗马帝国的复辟肯定是荒唐的。第一,这两个帝国所统治的范围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国在鼎盛时期也大约只有西罗马帝国的一半大。两个帝国先后统治过的相同地区包括比利时、法国、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但是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南部和非洲北部──共同构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都不在查理曼的控制之下;而德国──构成了他的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从未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第二,查理曼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从血统、外貌和教养来看都不是罗马人。法兰克人是一个条顿部落,查尔曼的母语是一种古日尔曼方言,虽然他学会了讲拉丁语。查理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住在欧洲北部,特别是住在德国。他只对意大利做过四次访问。他的帝国的首都不是罗马而是亚琛,位于今日的西德,距荷兰和比利时的边界不远。
查理曼在政治上通常是机智敏锐,洞察秋毫,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却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虽然他在大半生的戎马生涯中统一了西欧一个广大的地区,但是他却认为最明智的方法是他死后把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他认为这样做通常是避免战争的一剂灵丹妙药。然而不料在他临死之前,他的两个长子就先见上帝去了,结果当查理曼814年在亚琛死去时,他的三子路易接管了查理曼的整个帝国。然而路易在继位问题上所作出的决断还不如他的父亲:他也希望把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经过某种斗争,路易的三个儿子终于签署了凡尔登条约(843年),根据这项条约,法兰克帝国被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国的部分地区构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国的一个广大地区;第三部分包括意大利北部和一个横跨法德边界的宽阔地带。
现在有些人估计查理曼的影响比我所估计的要大些。他们说他恢复了罗马帝国;重新统一了西欧,把萨克森并入西欧。为西欧随后的大部分历史定了格调,保卫了西欧,使其免受外来危胁;制定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大概的边界;传播了基督教,教皇为他加冕。从此,开始了欧洲国家与教会之间许多世纪的长期斗争的阶段。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非常言过其实。首先,所谓的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根本不是罗马帝国的复辟,而是查理曼接管的法兰克王国的继续。
假如查理曼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西欧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查理死后还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国就崩溃了,而且随后从未得到恢复。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目前的边界实际上与查理曼或路易都毫无关系。意大利的北部边界基本上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地理边界相吻合。法德边界基本上是沿一条语言边界,而这条语言边界反过来又大体上与旧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相吻合。
在我看来,把传播基督教的任何真正的功劳归于查理曼是完全不合理的。基督教在查理曼统治以前几个世纪中一直通过欧洲向北传播,此后又传播了几个世纪。查理曼强迫萨克森改宗,除了完全是一种可怕的道德行为外,丝毫没有别的必要。不用屠杀手段,英国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也改信了基督教,而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通过说服而不是动用武力,各个斯堪的纳维亚民族也改变了宗教信仰。
那么查理曼的军事胜利成功地捍卫了西欧,使其免受外来袭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在整个第九世纪期间,欧洲北海岸和西海岸遭到了北欧海盗即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一系列掠夺性的袭击。与此同时,马扎尔的骑兵从东方入侵欧洲,穆斯林的袭击者骚扰大陆的南部。这是欧洲史上最不安全的时期之一。
行政当局和教会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是欧洲史上的一种僵持不化的特征,甚至在非属于查理曼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也是如此。这样的斗争实际是由中世纪教会的远大目标所决定的,没有查理曼也会出现(虽然也许会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现)。他在罗马加冕是一个有趣的事件,但是算不上是导致全部斗争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我认为不易说服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或印度人相信查理曼近乎同秦始皇、成吉思汗或阿育王这样的人物一样重要。实际上如果把查理曼与中国的隋文帝相比,似乎就很容易看出中国皇帝是两者中比较重要的人物。隋文帝实现的中国统一有一种持久的影响,而查理曼对西欧的统一几乎还没有持续到一代人的时间。
虽然查理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欧洲人估计得过高,但是他的短期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他毁灭了伦巴第和阿瓦尔两个国家,征服了萨克森,许多人在他发动的战争中丧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期(但在他死后就很快消失了)。
查理曼的生涯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长期影响。在他死后的数百年中,德国皇帝进行了一场控制意大利的斗争,结果以徒劳而告终。没有查理曼的榜样,他们完全有可能不会那么肆意地侵犯意大利,而是集中更多精力向北或向东扩张。还有查理曼所开创的圣罗马帝国,也确实是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初期(但是在这一阶段的许多时期内,圣罗马帝国的实权很小,而德国的实权被许多小诸侯国掌握着)。
查理曼最重要的成就也许就是他征服了萨克森,把这个重要的地区引入了欧洲文明的主流。这是一项与儒略·凯撒对高卢的征服相类似的成就,但是不完全那么重要,因为萨克森实在是一个较小的地区。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16:52
98、荷马
许多世纪以来就荷马诗歌的作者真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①是何时何地及怎样写出来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一个人吗?每部诗都是由一个作者独自写出来的吗?也许没有象荷马这样的一个人,这两部诗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修订过程汇集而成的,或者是编者从许多不同作者的诗集中编辑成册的。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做过许多年的研究,彼此意见不一。那么一个不是研究古代希腊文学的学者怎么能知道真正的答案呢?我当然不知道答案,但是为了确定荷马在本册中的名次(如果他有一席之地的话),我做了下列假定:
第一条假定认为《伊利亚特》确实只有一个主要作者(这完全是因为该诗写得太妙了,所以不可能是一帮人写的)。在荷马以前的几百年间,其他希腊诗人已写出许多同一题材的短小诗篇,荷马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但是他决不是仅仅把先前的短小诗篇收集起来汇编成《伊利亚特》,而且从中挑选、整理、修改、补充──与此同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天才创造出最终完美的成果。荷马,创造这部杰作的作者很有可能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虽然对这一日期还有许多其它说法,其中大多认为比这早些。我还假定《奥德赛》的主要作者也是同一个人。虽然认为这两部诗是由不同作者创造的论断(部分根据其风格不同)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从整体来看两部诗在风格上的相近点远远超过其不同点。
从上所述显然可见现在对荷马本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实际上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两部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
似乎难以相信象这样的宏篇巨制的诗的画卷能够用口头语描绘出来,但是大多数学者看来一致认为它们至少大部分或许完全是口头作品。但是它们何时首先有了书面形式还无法确定。从这两部诗的长度来讲(总共近2800行),要不是在问世不久就被记载下来的话,看来就完全不可能很准确地流传下去。到了公元前6世纪,这两部诗就已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有关荷马生平的情况在当时就已失传。从此以后,希腊人一直认为《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自己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学杰作。令人惊奇的是,许多世纪过去了,文学风格变化沧桑,而荷马的声誉却一直未减当年。
从荷马的偌大名气和声誉来看,我因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这样低而感到有些不安。这样做与我把大多数其他文学艺术人物的名次都相对地排得低些的道理相同。就荷马的情况而论,声誉和影响之间的差别似乎特别大。虽然在学校里学生常学他的作品,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从中学或大学毕业后,相对来说很少有人再谈荷马。他与莎士比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不但有人读,而且他们戏剧也经常上演,拥有众多的观众。
荷马的话也不被广泛地引用。虽然荷马的诗句可以在巴特利出版公司的读物中找到,但是在日常交谈中却很少使用,这又与莎士比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欧马尔·卡雅姆这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诸如“省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这样被广泛重复使用的警句可能在实际上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政治上的态度和决定。如今象这样被广泛引用的话,在荷马的诗句中是找不出来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还把荷马列入此册之中呢?其理由有两点。第一,若把所有这些世纪以来亲自听过或读过荷马诗歌的人加起来,其数目是相当大的。在古代世界里,荷马的诗歌比现在要流行得多。在希腊,他的著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长时期里对人们宗教观和道德观都有影响。《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更是人所共知,不仅为文人所通晓,也为军事和政治领袖所熟谙。许多古代罗马领袖引证荷马的诗,亚历山大大帝在出征时总是随身携带一本《伊利亚特》。甚至在今天,荷马也是有些人特别喜爱的作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学校时都读过他的作品(至少是一部)。
也许荷马对文学的影响更为重要。所有杰出的希腊诗人和剧作家都受过荷马的影响。诸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亚里士多德──这里仅提几个罢了──受荷马传统熏陶颇深,他们都是根据荷马的文学思想才提出了自己杰出的文学观。
荷马对古代罗马作家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所有古代罗马作家都把他的诗歌看作是杰出的典范。常被认为是罗马最伟大的作家维吉尔也在创作他的杰作《伊尼德》②的过程中,有意模仿《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即使在当代,每个著名作家实际上不是直接受到荷马的影响就是受到诸如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这样作家的影响,后者是直接受到荷马强烈影响的。在历史上再没有那位作家有近乎这样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最后要说明的也许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托尔斯泰比荷马拥有更为广泛的读者,因而具有更大的影响。但是托尔斯泰在这以前的二十六个世纪却毫无影响,而荷马的影响已经持续了2700多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时间来看是很多其他文学人物所不能比拟的,事实上在人类奋斗的任何领域中的人物都无法比拟。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17:32
99、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订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查士丁尼约在483年出生于今日南斯拉夫的托利希尔姆。他是查士丁一世的侄子。查士丁几乎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色雷斯农民,他是靠军队发迹才当了东罗马帝国的君主。查士丁尼虽然也出身在农民家庭,但却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叔叔的帮助下成长很快。查士丁无后,便于527年任命查士丁尼为他的同位皇帝。查士丁在当年去世。查士丁尼从这时起到565年去世一直是独一无二的皇帝。
476年亦即查士丁尼出生前的第七年,西罗马帝国在野蛮的日耳曼部落的猛烈攻击下做出让步,只是东罗马帝国未受到影响,它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决心收复西罗马帝国的失地和恢复罗马帝国。他在位期间的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一目标。他在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因为他从野蛮的日耳曼人的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上部分。
但是,查士丁尼在本册中的名次与其说是取决于他的成功,倒不如说是取决于他在编纂罗马法律中所起的作用。早在登基后的529年。查士丁尼就组建了一个帝国法律制订委员会,该委员会制订的法律草案于529年公布,经修订后于534年作为正式法律生效。与此同时,未收入这部法典的从前的一切敕令和法规都宣告废除。这部“法典”是《民法大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叫做“罗马法典”或“法律类编”,是对杰出的罗马法律作者观点的概括,也具有权威性;第三部分叫做“初级法汇编”,基本上是法学学生的教科书和学习手册。最后查士丁尼批准了这些法律,在此之前“法典”已被编入《新律》,该部法书直到查士丁尼死后才发表。
由于查士丁尼忙于各种战争和履行行政职责,当然就不能亲自起草《民法大全》。实际上这部法书是根据查士丁尼的敕令,在大律师及法律专家团的监督下,由一些法律学者编订而成。
查士丁尼精力非常充沛,他还积极努力致力于政治改革,其中包括一次反对政治贪污腐化的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鼓励发展贸易和工业,制订了宏伟的公共建筑计划。在他的领导下,修建了许多堡垒,修道院和教堂(包括在君士坦丁堡的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这些建筑计划和战争使赋税大为增加,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532年发生了一起叛乱事件(尼卡暴乱),险些使他失去了帝位。查士丁尼平息了那起叛乱之后,基本上是稳坐江山了。但是当他在565年死去时,人们一片欢腾,举国上下同庆。
查士丁尼的妻子西奥多拉才干非凡,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里似乎应该对她略提几笔。西奥多拉大约生于500年,年青时当过演员和名妓,有一个私生子。她20岁时与查士丁尼相遇,成了他的情妇。525年就是他登极做皇帝的前两年,他俩结为伉俪。查士丁尼看到他的妻子才干杰出,就让她做自己的顾问,以及履行各种各样的外交职责。她对他所主编的主要法规有着重大的影响,包括一些通过的改善妇女权力和地位的法律。她于548年死于癌症,这对他是一个严重的损失,不过他随后17年的统治还是相当成功的。西奥多拉既美丽又聪明,成为许多艺术作品的主题。
把查士丁尼列入本册之中,主要是因为《民法大全》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这部法书重新表述了罗马法律,具有权威性。它在不少世纪中在拜占庭帝国确实甚为重要。而在西方它大体上被遗忘了约五百年的时间。但是约在1100年又恢复了对罗马法律的研究,特别是在意大利的各个大学之中。在中世纪末期,《民法大全》(即《国法大全》)成为欧洲大陆确立法律体制的主要基础。据说这样的国家施行的罗马法体制与讲英语的国家施行的普通法体制形成了对照。没有哪个国家完全照搬《国法大全》,只是把其中的某些部分编入民法。它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中是法律研究、训练和论说的基础。因为许多非欧洲国家最终都采用了罗马法中的某些部分,所以《国法大全》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RainbowDream
发表于 2006-1-27 12:20:33
100、摩诃毗罗
查无此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