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流在京城老字号饭馆的趣事儿
7、西来顺
北京的清真菜分为东派西派,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东派菜以东来顺、又一顺的爆、烤涮为代表,而西派菜独以西来顺为代表,菜式华贵、典雅,精于小炒,杂糅西菜手法,品种十分丰富,在北京众多的清真餐馆中自成一派。
西来顺创始人立字号的初衷,一是想借东边东来顺的名气,一切顺利;二是东西城相峙,借音模仿而出名。没料想,摩登特色使得西来顺赢得了“东来顺及西来顺,羊肉专家谁与竞”的口碑。程砚秋、荀慧生,包括老舍先生都常光顾。
马连良鸭子如何得名?
西来顺创新的菜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马连良鸭子”。这里边还有段典故:有一天,马连良演出后去当年褚祥掌灶的“又一村”吃饭。饭兴正浓的时候,忽然听得门外枪响。马连良一打听才知道,敢情北平警备司令王怀庆的小舅子,跟一个也有权势的李姓处长争一个雅间打起来了,放出话要砸馆子。马连良听后没含糊,撂下碗筷出面,把事给平了,保住了“又一村”。褚祥对马连良十分感谢。到了西来顺后,褚祥特意给马连良做了道菜。这道菜用鲁菜的香酥手法,配上淮扬菜风味汤料,烹制成香酥鸭,冠名“马连良鸭子”。可别小看这道菜,鸭子精细加工洗净后,腌渍、蒸、炸等几道工序才成菜。繁到什么程度?腌制时讲究内膛、外皮搓抹,入味后蒸上3到4小时一直到蒸透为止,然后再用温油炸到皮酥,起锅上桌时整只鸭子赤黄油亮,皮酥肉烂,香味透骨。吃的时候还要蘸上佐味小料,或夹荷叶饼。“马连良鸭子”上了桌,马连良吃了头一筷子,就不禁拍巴掌叫了声好。从这儿起,西来顺真正在四九城传开了。
当年,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是梨园行的美食家。他就认西来顺的口儿,但凡在京城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专门到西来顺叫菜吃饭。据说,上海大亨杜月笙做寿,把北平的名伶一齐请去唱戏,马连良也在其中。就为了解决到上海吃饭的问题,马连良重金聘请西来顺厨师一块去了趟上海。
8、都一处
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
乾隆爷给起的名儿 还赐了虎头匾
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齐备的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掌柜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说官话”(旧社会商家年终结算帐目,分配奖励,决定人员去留),分红领赏。只有王瑞福开的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乾隆一行3人便走进了酒铺。王瑞福一看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又从衣着表情上猜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瑞福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3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 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原来三十儿晚上来吃饭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皇上。王瑞福听罢连忙朝天叩拜,立即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现在。
-
上一篇:慈禧秘密招幸外交官一夜欢好五次
下一篇:盘点京城近代文人的“北京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