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为何多槐树

时间:2011-04-27 14:25:19 来源:网络 点击:0

国槐

国槐是北京市树之一,市内种植之广,罕有其匹,城区内年龄最大的已达千岁,栽种于唐朝,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内,乾隆皇帝曾御笔题写“古柯庭”三字,而京郊的槐树,更有汉朝种植的。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区内已有50多万株国槐,令人好奇:老北京为何偏爱此树?

其实,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喜爱国槐,据记载,唐代的长安、东晋的南京、北魏的洛阳都以国槐为道边树。

这其中,有一份人文情结。首先,古人认为槐有君子之风,正直、坚硬,荫盖广阔;第二,槐树是美好政治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和处理民间投诉时,均站在树下,故人民广植国槐,以表达对他们夙夜在公的敬意。

当然,国槐普及开来,关键在于它的物种优势。国槐易活,耐酸碱,生长要求低,它的枝干非常直,遭遇暴雨狂风时不易倒,适合在城市种植。唐代长安出于治安考虑,路边本不允许植树,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用柴成了难题,只好鼓励植树,国槐生长期快,便于伐木为薪,且侧枝少,不遮蔽视野,因此成了主流树种。

国槐与唐人关系密切,唐代宫廷有槐叶饼、槐叶冷淘等,冷淘即今天的凉面,制面时加入槐叶汁,推为至美。槐叶苦,有毒,但能去火,有消炎作用,将其改造成食品,可见当时人们对国槐已有深入了解。

老北京喜槐,与它是移民城市有关。明成祖迁都,移民于山陕,洪洞县是大中转站,故有“问我故乡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古代农村管理松散,民间靠“立社”交往,即每年两个“社日”,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庆祝,“社”由年长者主持,平时有事,他们出面调解,“社”也没有办公场所,一般是植树立“社”,故先民对树充满情感,视为生命的根脉。

老北京人指国槐为故乡,故落地生根后,自然广植国槐。明清两代,北京国槐数量激增,成了城市名片。但国槐易生虫,即俗名为“吊死鬼”的尺蠖,令人厌恶,且槐字中有“鬼”,故讲究人家只在门前植槐,所谓“门前种槐,进宝招财”,院内不种槐。但这也不绝对,所谓“院有古槐,必是老宅”,故宫的御花园中,就种了18棵明以前的槐树。

老北京植树规矩多,所谓“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种鬼拍手(杨树)”,此外还有“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之说,但这是指此五种树属硬杂木,不延年,易变形,不能用来盖房子。

前段有个反映老北京故事的电视剧,叫《五月槐花香》,其实不准确,国槐多是七八月开花,五月开花的是刺槐,即洋槐,原产于美洲,清代才移植到北京。它不生虫,有刺,花香且灿烂,也被广泛种植,但说它是老北京的名片,未免牵强。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园林绿化志》

--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