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京城极富传奇的清华园(图)
《大学一解》——带有远见卓识的学术文章
坐在清华大学校园里,捧读校长梅贻琦的名文《大学一解》,解开了几许心结。极而言之,舍此《大学一解》,高等教育无解。
此文原载1941年4月《清华学报》,发表至今已经整整70年。它由儒家《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出发,结合西方人生哲学与教育思想,阐发他自己新颖独到的学术见解。它所预见都让我们遇见,它所议论都已成定论,它所关切都十分真切,它所判断都早该决断。
读与思,常会被身边一些小事故所打断:
“咣啷”一声,一高个、戴眼镜男生骑车与一柔弱女生在大礼堂前“对车”,女生那前轱辘严重弯曲变形。本以为男生会说“对不起”,带女生去修车并付钱,但男生猛然昂起头,飞快骑行而去。
记得英国一位学者有言:“大学教育之功能,在于教会学生一眼识别君子。”
而梅校长则说,夫君子者无它,即学问成熟之人,且拥有“全人格”。
他倡导“全人格”教育,“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并强调教师树立楷模,治学要严谨,思想忌偏蔽,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并提出“从游说”,即所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先见欤?现状欤?
在“通才”与“专才”的教育方向选择上,他择其前者。“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而其理由是:“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不能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并认为,社会首先需要“通才”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一想扰民之专家,不禁莞尔。
大学究竟为何物?
还是梅校长说得中肯、明白:“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
他还认为,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还在于它为社会提供准则和表率。而表率之效,则凭借师生之人格与行为。“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
梅校长在文章最后、最着力强调的是:思想与言语不受禁锢的教学原则。“其‘无所不思’之中,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思,其‘无所不言’之中,亦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言。亦正惟其所思所言,不尽合时宜,乃或不合于将来,而新文化之因素胥于是生,进步之机缘,胥于是启,而亲民之大业,亦胥于是奠其基矣。”
本版图片均为 彭俐摄
-
上一篇:图画中的老北京记忆
下一篇:老北京对鲜鱼口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