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庙地址大全(33座)
16、虎头长安寺
16、虎头长安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
长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处”之一。西山八大处,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这里山势蜿蜓,峰峦叠翠,四时景色绮丽迷人,是箸名风景区。有诗赞之曰:“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云盘阁道幽。白日烟霞林谷迥,长风鹤颧海天浮。僧归黄叶峰前寺,水向青龙口中流。祗道长安天五尺,谁云此处减瀛州。”八大处所在地素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说。“三山”指翠微、平坡、卢师;翠微山在西,卢师山在北,这两座山好像一座椅的靠背,东、北、西三面支脉环抱,苍劲耸翠,气势非凡。南面是一片平原,一望无际,四季风景又各有妙处。“八刹”是:长安寺(一处)、灵光寺(二处)、三山庵(三处)、大悲寺(四处)、龙泉庵(五处)、香界寺(六处)、宝珠洞(七处)、证果寺(八处);八大古刹缥缈於云端深处的翠微山和卢师山之间,八大处就是八座古刹的总称。“十二景”为: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五桥夜月、水谷流泉、虎峰叠翠、深秋红叶、高林晓日、雨後山洪、层峦睛雪。自1978年起,国家投资百万元,对各处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3年开始引种红叶树种,开辟北京第二红叶景区。到1984年已引种火炬树等六万馀株,长势旺盛。如今的八大处已大展新颜。
西山八大处山前的左侧,有一峰形似卧虎,人们称之为虎头山。这里每逢雨季,云雾缭绕,山坳处是成片的杏林,春回大地的时节,杏花绽开,芳香满山,这便是十二景中的“春山否林”。在山麓松柏掩映下,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四方院落,这就是长安寺。
长安寺原名“善应寺”。又名“万应长安禅寺”,始建於明弘冶十七年(1504年),清顺治己亥年(1659年)某居士矢志捐资修葺。清康熙年(1671年)由礼部尚书龚鼎孳主持重修。据龚鼎孳所撰碑记载称:殿宇“规模宏丽,表表杰出。”前殿内有铜铸关羽像;後殿廊庑南角,有一双铜钟,上铸“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吉日御制”字样,完整地保存了近400年。释迦牟尼殿前的一只铜磬,也是明代铸品,年代还要久远一些。长安寺建筑布局为两进四合院,建筑工整对称,寺门东向,前殿为释迦殿,後殿为娘娘殿。过去长安寺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据《帝京景物略》载,善应寺(长安寺)的佛像凭几而坐,中国人仪容,与通常的寺中佛像姿态有所不同。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穿崖踏海,游戏百态,形象生动,是模仿了明代被宣宗赐名“昊不信”的一位画匠绘於昌化寺的壁画风格而作的。长安寺过去以奇花名树著称,迎门高大的汉白玉台阶两侧,现有古老的玉蔺、紫薇等珍贵花木。寺的後进院落里,有两棵传说是元代种植的白皮松(俗称龙爪松)叁天婆娑,老干横空,白鳞斑驳,犹如盤屈的苍虬,也是600年以上的古树了。1980年对两殿进行修缮,重新油饰、彩绘,还在前院种植了一株稀有的金丝木瓜。
17、佛牙灵光寺
17、佛牙灵光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
灵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於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灵光寺创建於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後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馀。“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徵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後,始改今名。几百年来,灵光寺殿堂巍峨,风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的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穿过大雄宝殿就是佛牙舍利塔。院内古树叁天,花木扶疏,宝垮高耸,殿宇庄严。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市。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刹,灵光居第一。”而灵光寺又以佛牙舍利最为有名。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後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後由该国传到于闻(今我国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後,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後,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焚掠,古城北京遭到很大破坏。灵光寺和招仙塔也毁於八国联军炮火,成为一片废墟。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局时,发现落在地上的塔顶石刻露盤,碑文是:“大辽国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咸雍七年工毕”。从塔基内发掘出石函,函中装有一沉香木匣,木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 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 善慧书”题记。天会七年(963年)是五代时北汉王朝年号,据明朝《补续高僧传》记载,善慧是北汉名僧。据此可知,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馀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圆寂後,佛牙传给弟子常照,常照又传给心明。
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於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49年後才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拜。
1955年和1961年,应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请求,这颗佛牙舍利被中国佛教界护送出国,接受两国信徒朝拜。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建新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l958年至l964年,一座庄严雄伟的佛牙舍利塔在西山灵光寺落成,并修建了山门殿和东、北两配殿,形成一个以佛牙塔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l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邀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主持法会,副会长赵朴初、阿旺嘉措、噶喇藏、巨赞、周叔迦及首都佛教界参加了这一盛典,柬埔寨、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亚洲各国佛教界都应邀派遣代表团前来参加这一盛典,使之成为亚洲佛教界共同庆祝的盛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与亚洲各国佛教的友好、团结与合作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外叫佛教界为“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的努力。亚洲各国佛教代表团看到中国的寺院得到政府保护,著名的佛教古迹得到重修,盛赞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佛牙舍利塔的建筑非常精美,底部以汉白玉石作塔基,饰以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每层镶刻有石门、石柱、石窗。建筑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密檐,高51米,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拔挺立,金光闪烁。总之,佛牙舍利在结构上采用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代佛塔的传统。整座宝塔从外观看,雕刻精巧,挺拔秀丽,神圣庄严。佛牙舍利塔塔身内为七层殿堂。底层为碑室,周墙遍镶石刻碑记与经文。碑室外缘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七宝金塔上镶嵌许多玉石、珠宝,价值连城,精美绝伦。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并,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目前佛牙舍利塔不对外开放叁观,偶有一些外国的佛教团体来这里才被特许进去参拜。凡有幸能进塔参拜者,无不庆幸自己福缘不浅。如今,佛牙舍利塔已经成为八大处的象徵,提起八大处,人们就会想到佛牙舍利塔。
寺里现存古迹,是殿后峭壁下的大金鱼池。池中的大金鱼,长得奇特,最大的有二尺多长,金红、墨菊色的最多,还有银灰、彩斑等各种颜色的,有几尾天蓝色金鱼,聚群浮游,也面像一匹织绵。游人伫立池岸,倒影入湖,金鱼很快结群游来,不断吐泡,若游人投以鱼饵,它们衔食以後,活跃得抬头称谢。据说,这些金鱼是在1851年以前放养的,在这里繁殖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据说金鱼池始建开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丰年间扩建并放养金鱼。据说,当年慈禧在水心亭观鱼,见一大如婴儿的金鱼,慈禧封其为头领,并唤随侍太监潜水捉来,将自己的金耳环赐给金鱼,佩於腮上。
水心亭院的东侧,有一处铁栏杆围着的塔基,这就是发现佛牙舍利的画像千佛塔(招仙塔)遗迹。塔基东有大悲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东殿房是卧游轩,供接待远道前来拜佛的嘉宾香客使用,西侧配房为僧人居住。
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海圆法师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海圆法师生於1907年,13岁时(1919年)在桐伯山太白顶云台寺剃度出家,在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为临济宗第十一代传人,净慧双修。海圆法师来到灵光寺时已年72岁,二十年前的八大处游人不多,冬季人更少,整个西山八面空旷,寥无人迹。饭要自己烧,吃水要从远处挑,吃菜要自己种。孤身一人守塔,其艰苦可想而知。从海圆法师当年的诗文可领略海圆法师的内心境界。《旱课》:“月是禅灯星为伴,佛牙塔旁坐薄团,灵台深处菩提住,高颂‘楞严’震三千。”《晚课》:“一佛一僧一盏灯,风吹松摆伴诵经。孤身守塔无寂静,祗缘佛祖在心中。”《莫心急》:“招仙搭畔一菩提,动叶摇枝细语。灵光道场兴有日,性空老僧莫心急。”《一单僧》:“一人吃水一人挑,自性清净乐逍遥。今日单僧守孤塔,明朝梵呗遍九霄。”
1981年以後灵光寺道场有了发展,海圆法师主持僧伽刻苦修行,严守戒定慧三学,勤於功课,主活简朴,威仪严谨,灵光寺道场得以宏扬光大。
海圆法师每日讲经说法。接受海内外信众弟子,恪守原则。在举行皈依仪式上,要求信众坚持正知、正见、正信、正念;爱国、爱教。海圆法师率灵光寺的出家比丘省吃俭用,用积蓄支援灾区,向北京,河北,东北等地捐资一百多万元并印经放生。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海圆法师率灵光寺的出家比丘及全体居士向湖北省监利县募捐赈灾二十馀万元,并又捐资三十馀万为灾区捐建了一所监利县白锣填灵光小学。
自海圆法师1979年守塔至今,二十年来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
18、翠微三山庵
18、翠微三山庵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灵光寺以西数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称“麻家庵”。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在山麓中,三山庵面积不大,但建筑玲珑别致。此庵仅有一层院落,为红墙灰瓦的四合院落,院内松柏叁天,古楼幽静。
三山庵正殿门囗,有一块长方形“水云石”,石头上纹理自然形成各种图案,有行云、鸟兽、山水、人物等,宛如一幅风光绮丽的山水画卷,颇具欣赏价值。
正殿之东,寺内近山处有一敞亭,梁上悬“翠微入画”匾额,两旁有联:“远山近水澄雾色;清风明月净禅心。”亭内所悬一方横匾“建阳半幅精舍”,系乾隆帝六子永瑢所书。此处势豁朗,视野开阔,登亭远眺,殿宇四周峰峦起伏,松柏苍翠,灌木丛生,清凉宜人。游人至此小憩,尔後登山揽胜。
历代文人画家多钟情於这里的林泉美景,清代龚自珍在自己的诗作里把她描写为“义士魂”、“佳人骨”。以这里的景色为背景所作的图画更是不胜枚举:有明人所绘的“观流图”、“观泉图”和“望月图”;也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卢师画山”画卷;有“乾隆松石流泉间闲坐图”;还有清道光年间麟庆偕画师作“秘魔三宿”、“灵光指径”和“香界重游”图等等。很多图画还配写了诗文。
如今名山古刹依旧,风流人物已非,登临此境,不由使人感慨万千。
19、 隐寂大悲寺
19、 隐寂大悲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处,从三山庵上去,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寺宇朝南,入门翠竹满院(竹名“黄皮刚生”,为稀有品种。),拾级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额为“悲源海”。前殿丛生的翠竹,茎节匀称,枝叶秀丽。一般丛竹,每逢深秋,势必凋零。这里的丛竹,却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为八大处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金时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回,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後有馀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在元、明两代皆为名刹,清代康熙、朝降时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几度幸临此寺,召见慧灯和尚,并赐诗,赐“敕建大悲寺”匾额等。後来,乾隆帝也曾赐住持古梅和尚诗,司是清帝对大悲寺恩宠有加。
大悲寺有三进院落,山门镶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额。第一进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厢分别列有十八罗汉塑像。这组十八罗汉塑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动,欲起、静坐、微笑、沉思,神态逼真。传为元代雕塑家刘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气袭人。刘元,元代宝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内蒙多伦市)与大都(今北京)名刹所塑的泥质或铸铜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对他的雕塑大为赞赏,两次赐宫女为妾,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由此可见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如今虽经过七百多年的岁月,当游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旧沁人心脾。八大处的佛像在十年动乱中遭严重毁坏,十八罗汉雕塑是幸存的艺术珍品。
大悲寺内台阶两侧种植了两畦青竹,大殿後有两棵银杏树,树干高耸,粗达数围,需几人联手合抱。据考证树龄已逾800年之久,至今长势旺盛。
20、 螭汤龙泉庵
20、 螭汤龙泉庵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龙泉庵又称“龙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龙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该寺地下发现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龙泉庵的建筑主要分两进,五个院落,有龙王堂、卧游阁、听泉小榭、妙香院和华祖院等。
龙泉庵以泉道曲折,流泉晶洁,终年不冻,永不干涸闻名。一进寺门,游人就会听到潺潺流水声,打破了深山古庙惯有的寂静。山泉从第一进院落後面的峭壁流出,流经第一进院落,再通过一个石雕龙嘴吐泻,注入一个两米深的水池,然後慢悠悠地流逝,终年不息。由於水质清甜,人称“甜水螭汤”。此泉分上、中、下三潭,泉声镗杳,俗称“甜水泉”。游人至此,多愿在“清泉小榭”内品茗吟诵。同时,因为从此继续上山,再无山泉,必需在此备足饮水。
池後有殿堂叫“龙王堂”,民间传说,这里是龙王梵修之所。昔日曾有人见一条巨蛇出现在古柏之上垂挂池中饮水,以为是龙王显圣。这些传说虽无实据,但这里的泉水是泉中上品确是真实的。此泉地处火山岩层,岩层经过高温无陈腐杂质,且含有多种有益於人体的元素,泉水从岩层中过滤而出,用此泉水泡出的茶,香甜爽囗并能益寿延年。
庵中大殿龙王堂内供奉龙王。上悬匾:“灵通宇宙”,两旁有联:“佛道巍巍麓中天之杲日;慈风荡荡振大地之春雷”。髦王像旁是雷公和雷母。堂後峭壁流泉,堂旁丛丛翠竹,佳境天成。北边後殿的卧游阁和水池左边的“听泉小榭””,都是依山建筑,游人到此,可以一边游览,一边眺望山景。龙王堂的建筑和佛像,都是清代作品,现仍留存乾隆御书数处。
出龙泉庵後门,沿盤山道而上,路侧座一白石桥旁立着一特大岩石,石上的擦痕是数十万年前冰川留下的遗迹。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於此石上留下了“冰川漂砾”手迹。
21、平坡山香界寺
21、平坡山香界寺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
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寺院以藏经楼为中心,以东西“弄楼”围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钟鼓楼,东边是乾隆行宫。中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两旁有十八罗汉彩色塑像。行宫上层设皇帝宝座,对面大厅悬乾隆亲题“缘净平毕”匾额。
藏经楼有三组,主楼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旁有高大藏经橱四个,内藏佛经756部。左楼为禅堂、厨库;右楼内供奉着历代住持传贤牌位百馀个。藏经楼前庭院宽敞,院内栽种了牡丹、芍药、丁香、木槿、樱桃、紫藤罗等珍奇花木。最为珍贵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蔺花,高与楼齐,花开时节,馥郁满庭。一般是暮春开放,芬香四溢,瓣洁白,蕊金黄,相传是明代所植,为八大处中仅有的一株。殿东乾隆的行宫,规制与寺院不同,规模宏壮,点缀极佳,前厅前面有眺远斋,游人到此,开门远眺,令人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平原、绿树、云烟,尽收眼底,实绝妙游览处所。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纪,明代翠微公主葬在这里,才改平坡山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设得已经有相当规模。古书记载,“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势为之,愈後则愈高,皆翼以长廊”(见明王直著《王文端集》。古籍记载,当时的香界寺“门户重重,殿宇巍巍,规模宏大,为本山诸寺冠”,殿堂依山而建,大小共176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朝兴建的。香界寺的五层殿堂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造里自建寺以来即为历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广孝说:“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也。”所以,他在《题平坡寺》诗中赞叹:“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泉落石河涤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但得馀生辞世纲,卷衣来此曰跏趺。”香界寺内还有一珍贵文物,即在大殿院内左右各有一通石碑,左侧碑两面分别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书写的寺史碑文;右侧碑石正面刻的是康熙书写的“敬佛”两个大字;碑阴侧是一幅“大悲菩萨自在真像”的线刻,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以“救苦救难”,化做女相祗是其中一种。观音卧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还有种说法,认为男女之相乃凡夫见解,证到罗汉、菩萨位後,纯为金刚体,已无所喟男女之别。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
22、翠微宝珠洞
22、翠微宝珠洞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
从香界寺北旁门角北上,山路陡险,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顶时,有一座牌坊,外额上书“欢喜地”,内额上题“坚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御笔诗句。牌坊後面的高耸寺院,就是著名的宝珠洞,它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巍峨峻峭,苍莽雄浑。
宝珠洞建於清乾四十六年(1782年),寺院内有正殿及两厢配殿,殿後有岩洞,深广约五米,内砾石胶结,砾石颗粒状若巨珠,故名“宝珠洞”。入洞黝黑,中间塑有海岫和尚盘膝坐像,俗称“鬼王菩萨”。洞前有敞亭,名眺望亭,凭栏远眺,昆明湖镜如盂,永定河碧绿如带,田畴千里,广厦成簇,首都山川景色,山间各处寺院,山下亚洲学生疗养院,历历在目。如天气睛朗,於晨光熹微时候,在这里观日出,但见一轮赤盤,喷薄而起,“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景观极佳。
宝珠洞是清代香界寺住持海岫和尚用十指枢去一粒粒砾石,天长日久枢成的。海岫和尚曾在此洞内修行居住四十多年,并坐化在石洞内,乾隆年间洞内还供奉过他的肉身像。现洞内犹有他的石刻像。海岫和尚是河北省定县人,幼年出家於保定白衣庵,後来到六处圣感寺(今香界寺)。他德行超卓,深得康熙帝敬重。康熙七次来寺里会见他,并赠诗曰:“悠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叁差起瑞烟。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叁禅。”
海岫和尚还有一个别名叫“鬼王菩萨”,这个别号的由来有一段故事。当年乾隆帝的宠妃香妃被太后赐死,乾隆思念成疾,有人疑是香妃鬼魂所为,便请海岫和尚率108名僧人诵经驱之。後来乾隆真的痊愈,一时海岫名震京师,说他能管鬼魂,因此封为“鬼王菩萨”。
海岫和尚在世时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兴建殿宇,广育山林。住世一百四十春安然坐化。他西归之後,乾隆帝念其枚命之恩,前来吊唁,却见他死而如生,双目炯炯。於是敕建牌楼并题其额曰:“欢喜地”,“坚固林”。现在这座华丽的牌楼犹立於宝珠洞寺门前。在牌楼右侧有一块巨石,上刻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制宝珠洞诗:“极顶何来洞穴课?仙风吹送八琅音。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是处真称迥出凡,天花馥馥落云岩。恰如观象读周易,六位成章索得咸。天半轩斋叫倚楹,初冬风物值晴明。即今一晌拈吟处,何似去年望里情。”
23、卢师证果寺
23、卢师证果寺 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
证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腰绿荫深处,与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遥相对应。证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
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十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漳”。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铜钟,高约二米,直径一点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心》正楷经文,字体隽秀端庄。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楹联刻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此门,有一条石子路,穿过凉亭约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块从山顶县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状像狮子张口,是由厚厚的石英砂岩所组成,岩石上刻“天然幽谷”四字,下为一片平地。岩石间有不少中外游人题咏,其中以翁同辙所题墨迹绝句,最为人珍爱,纷纷临摹。岩石中有个石窒,面积约50平方米,隋唐时卢师和尚居於此,因而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岩洞称“卢师洞”。
卢师名卓锡,浙江人。相传他年老辞官,欲择山修行。於是造一木舟,浮於河中,任其漂流,舟所止处就是其修行去处。经历长久的漂流,小船沿着永定河支流到了燕京郊野,就在这个石窒里住了下来。不久他收了两个龙子做徒弟。唐天宝年间大旱,几年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都种不上。皇帝下诏徵聘祈雨者,两个徒弟自荐有降雨术,卢师欣然允诺,龙子双双跃入附近泉池,瞬间化成两条青龙,一大一小。三天以後,果然下起大雨。卢师因之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还在此敕建了一座“感应寺”,真武洞里还塑了二童子(二青龙)侍卢师像。直到明代,向大青小青祈雨,有求必应。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为龙王,春秋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来此游览,二龙现形於洞旁,长不足尺。住持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二龙王。乾隆笑着说:“区区小虫,何以为王?”话音未落,二龙猛长,飞腾山间,头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见,仅有龙爪一只自山上下垂,青鳞闪闪发光,高与山齐,吓得乾隆瞠目结舌,遂封大青为“灵威”,小青为“普化”,龙爪始收回。现在证果寺门外的平台上,保存着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记,记载了这个传说。
24、东城柏林寺
24、东城柏林寺 北京雍和宫东侧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别重建。它位於雍和宫东侧约150米(戏楼胡同一号,旧柏林寺四号),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闻原寺前柏树成林,竟达1o里之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仅这一点就可知其历史地位。它是市内建寺年代较早,规模大、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伟,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内共有五进院落,殿内供奉的佛象均为木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曾悬挂康熙书写的《万古柏林》的匾额,寺中并有供僧人们修持的禅堂。1949年後政府多次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貌。目前为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中国佛协会考虑到该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现仍在交涉中。
25、安定门西黄寺
25、安定门西黄寺 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
西黄寺位於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距内城约三公里,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二者墙门相以,布置和构造略有不同,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於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活佛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均改黄琉璃瓦覆盖,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初名“达赖庙”,是清王朝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修建的。达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中的称号,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意为“上师”,是藏传佛教对僧侣的尊称。“达赖喇嘛”就是“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清世祖敦请,亲率三千多人来北京朝觐。为了接待这位喇嘛教领袖人物,清政府修建了西黄寺。1652年12月10日,清世祖在南苑隆重接见了达赖五世及其进贡的马匹和珍宝。次曰,达赖五世坐清世祖特赐金顶黄轿,奉旨移居西黄寺。从此,西黄寺成为达赖五世在北京的驻锡之地,达赖五世多次在此讲经布道,举行法会。1653年2月,达赖五世辞归西藏,淆帝派亲王率八旗官兵护送回藏,又命礼部尚书颁赐汉、满、藏三种文字的金册和金印。顺治皇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五世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称号正式予以法定。以後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雍正元年(l723年),蒙古王公铸佛像宝塔送寺供奉,寺宇修葺一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增加许多御题匾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黄寺又成为六世班禅的安禅之所。班禅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班禅”是大学者的意思,“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班禅五世罗桑益西曾受康熙皇帝册封,此後历世班禅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也成为定制。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名哲布尊巴勒丹伊喜,1779年6月,自西藏日喀则扎伦布寺起程,随行上千人,自青海、蒙古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觐见清帝并祝贺乾隆76岁寿辰。乾隆皇帝为迎接班禅,在避暑山庄修建了班禅行宫“须弥福寿庙”。1780年7月22曰,班禅六世到避暑山庄依清旷殿晋见乾隆皇帝,献上金佛像、法器等,祝贺乾隆皇帝寿诞,气氛热烈。次曰,乾隆亲临须弥福寿庙看望六世班禅,并在这里听班禅讲经。至今寺内还珍藏“乾隆听班禅六世讲经图”。农历九月初二日,班禅六世抵京,驻锡西黄寺。班禅六世左此讲经弘法,名传京都,盛极一时。王公大臣纷吩前来朝参,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前往西黄寺顶礼膜拜。12月2日,六世班禅因染天花在西黄寺圆寂,震惊朝野。乾隆皇帝辍朝一日,命北京所有佛寺诵经49天,为班禅超度。清政府用赤金铸六世班禅像一尊,供於西黄寺大殿,另用赤金七千两营造一座金塔,将六世班禅肉身移至塔内。1781年春,清政府派理藩院尚书,护送六世班禅骨身舍利金龛运回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皇帝为了纪念六世班禅,在西黄寺建造了六世班禅衣冠塔,称“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今日的西黄寺占地面积19,ooo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屋5地产59间。整座寺庙坐北向南,进门有正殿三间,院内有钟、鼓楼各一座,第二进有正殿五间,殿前有东西碑亭两座。东碑亭记述班禅六世入京的功绩和建造清净化城塔的意义,下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满两种文字。西碑有乾隆题诗。
在西黄寺殿後中轴线上,是清净化城搭。整座塔除塔顶外,全部用白石砌成。塔建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周围有栏杆、牌坊和辟邪。塔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经幢,高七米,各分五层,每层供有八座佛像,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塔四周都雕刻有阴文经咒。主塔高约15米,在八角束腰的塔基上,八角形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为纹饰,座的八面浮雕为佛教故事。座的八个拐角,各浮雕一尊藏族力士像,他们手擎宝塔,气势雄伟,犷悍淳朴。须弥座正南面雕刻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塔顶为铜制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顶端是个金葫芦,金光灿灿。清净化城塔以印度寺大塔四角建小塔为基调,用汉族传统的牌坊、花纹作衬托,用藏传佛教的塔式为主体,形成了融合汉族、满族和印度佛教诸风格於一炉的巧妙建筑。它气势宏伟,布局和谐,雕刻精美,洁白端庄,享有“北京白塔之冠”美誉。
l983年国务院将西黄寺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7年9月,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手创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成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成立,不但是佛界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创举。将活佛们组织在一起学习宗教和政治的广泛知识前所未有,它是藏传佛教培养活佛的教育将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新式的课堂集体教学,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主要培养藏蒙地区的活佛以及格西等高级佛学人才,持戒学理、弘扬法慧大宝、维护世界和平、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藏传佛教,培养懂国家法律和政策、精通佛学的爱国爱教的高级宗教人才。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学员成为爱国守法、爱教清净,有知识有能力弘扬佛的法慧大宝;能讲、能辩、能阐扬广博似海的显密二宗理论;能闻、思、修深远广大的三藏经典;能依三乘道次修持的贤正善良的藏传佛教的弘传者;同时还要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适应世界新潮流的藏传佛教醋究人才的骨干力量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其奋斗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办成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两个高等中心,为藏、蒙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聘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高级顾问,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马政策顾问。首届来自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的42名活佛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史》、《宗教仪轨》、《藏语文》等课程,学制一年。以後招收的学员学制两年。现任副院长为赤耐、却西活佛、那仓.向巴昂翁活佛、曹志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条件、学习环境都很优越,教室设在宽阔雄伟、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安装了空调和明亮的吊灯。学校新建了电化教室,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学员宿舍也宽敞明亮,一切用具都由学院免费供给。西黄寺这一清朝时期达赖、班禅的驻锡之地,正在成为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佛学研究人才和对外学术交流人才的摇篮。
-
上一篇:老北京城的五大“镇物”(图)
下一篇:老北京土话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