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18 19:00:46

本帖最后由 裴殷裴殷 于 2018-4-28 19:03 编辑

音频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1)三藏不忘的本是什么?



你看那唐三藏师徒四人,三个徒弟均是来自道家修行阵营的高手。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他们三人在俗世间的修行,全部是一世而成,这个快速在佛门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师父唐三藏,累世修行了十世,也就是总共起码修了五百年才圆满成功。并且,孙悟空他们在天庭被打下界,也没有一个真的完全被埋入俗世红尘,却是带着生生世世的记忆、神通和法力、徘徊在俗世之外。正是这三个带着神通与所有天界关系的徒弟、还有同样是天界王子的白龙马,才保证了唐三藏修行的成功。特别是孙悟空的加盟,是三藏修行成功的根本保障之一。

为什么呢?一来是道家弟子向来注重绝好的根基选择,道家修行基本上都是一世即成。二来是道家修行跟佛门不太一回事儿,人家没有普度众生的宏愿,牵扯拖累少。第三,道家修行成功,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佛门则不同,一个人身上要修成本尊、要修出护法、要成就伟大世界。你看那悟空等人,依旧是依照道家神通行事修炼,而那唐三藏不管遇到多少妖魔鬼怪,从来还是坚持佛门的无为途径修行。还有,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修炼的事情,实在不是人世间凡夫俗子的那种划分,当然更不是什么多教同堂的梦呓之语。

不知道宗教信仰为什么存在的人,容易认为天上跟人间一样,厚此薄彼。不懂得修行之根本的人,容易把西游记中的故事当作多教同堂的荒谬之说。修行,西游记中强调的是收心,这是所有信仰共同的基础要求,但是西游记中通过唐三藏师徒的修行故事,在我看来同时也是形像描绘出了人体构造之运作。且看这一回开篇的一首诗词吧:

奉法西来道路赊,秋风渐渐落霜花。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

西游记中明确提到,人体不但自有阴阳,而且还自备五行,如果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唐三藏这种佛门被动修炼方式,只要他坚守道心不乱、有百分之百的对天法、佛法的信任,人体内的各种机关自会运作,自会融洽配合,自会自保,自会净化演化。这个拧不过来的观念,就是人类心中固执坚守的“铁弹”。拧开这个封闭人体的铁锁,就是自然具备了不生不灭的真智慧。

这个说起来,似乎真有点金庸小说中的凌波微步的味道。真的修行到那一步,身心的脉跟天地间的脉处处接通,有没有这个肉眼看,都能看到天地间任何变化。练武功断然难于练到这一步,可是修行,却很容易就能达到。说起来,只要这修行人一度过性海流沙,马上就到了这一境界。

唐三藏,收齐了徒弟与白龙马,应该说是解开了心中的铁锁,分辨出来了真正的自己在哪里,是什么,把自己人体内的各种生灵正确安置、各司其职,不再混沌一片。自己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哪一个是来自自己的、哪一个是来自护法神的、哪一个是来自体内各灵的、哪一个是来自外在侵扰的,这时候的唐三藏,已经开始能明辨清楚。可是这做师父的本尊能明辨清楚了,那些其他层面的他的徒弟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呢?就连他这个师父,是不是真的分辨清楚了?这些都要通过考试来检验检验的。

三个徒弟们、还有体内各层的生灵,都是不同境界的神灵,知晓很多远远超越唐三藏的因果。但是,既然他们分布于各个层面,并且一样没有圆满,那么他们就有认识的盲区、也就是修行中的误区,对映到下面就是错误观念、执着。

或许有人不解,为何偏偏猪八戒那么色心难断,且总是藕断丝连,这跟他的栖身之所也有关系,你知道,贬他下界之后到了哪里了?到了乌斯藏界,这乌斯藏界是什么界?对应到真实历史和现实中,是西藏。历史中藏传宗教不戒酒肉、且可以不出家室。这是其一。其二,猪八戒之前如果上天之前真的没有去掉色欲执着,他是绝对不可能得道上天的。他跟沙悟净一样,是在天界的过程中,再次受到下界魔性侵扰的。上界超越下界、可以随意主导下界,但是下界却存在可以侵扰腐蚀上界的因素,或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西游记说出来这么一个严重的事情。这种事情严重到,它可以把上界的神仙或生灵拖下来。

色欲执着,向来是修炼界的大忌,这是世间人类困惑难解的一个事情。一些修道法门采用吓唬徒弟方式、什么粉骷髅、什么夺命刀,无非是希望弟子们远离,因为实在是惹不起,会导致修行彻底完蛋。可是为什么这样呢?没有一个法门说清楚。西游记中也多次写到猪八戒过色关、唐三藏过色关,强调的很重,只是并非看重。这又是为什么?

据我看,因为,色欲这相关的事情,是人体中一个造人时候的机关。这个机关,跟人类感知这个世界、感知看不见的事物有关,而色欲的魔性,则是试图封闭上这个机关,这个机关一封闭,人就马上失去跟这个世间的联系牵扯,马上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坠入地狱去了。地狱中,尽是筋脉皆断的生灵、残废品。





(2)漠漠风满楼



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却说他师徒四众,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自跳出性海流沙,浑无挂碍,径投大路西来。历遍了青山绿水,看不尽野草闲花。真个也光阴迅速,又值九秋。但见了些: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荷破青纨扇,橙香金弹丛。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哎呀,作者一不小心,这开篇就点出了本回修行考试的原因。



枫叶满山红,是说唐三藏,他前一段的修行精进,完美的走过了凡俗人的屏障天险。

黄花耐晚风,是说孙悟空如同秋天盛开的菊花一样,始终保持修行人的威严肃杀之气势,从来都笑傲最严酷的考验。

荷破青纨扇,嘻嘻,这个是说八戒哥哥呢,虽然他的修行也如丝绸般华贵、也有修行者的圆融气度,可是,可是漏洞毕竟是太多了,如同缀满了洞洞的残荷叶一样。

橙香金弹丛,则是说刚刚走上修行道路的沙悟净,就跟当初刚刚走上修行道路的猪二哥一样,带着饱满的修行热忱,金灿灿的。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哎呀,这个又是说咱们唐三藏师父呢……多明显呀,他在度过了一大关之后,浑身舒泰、心旷神怡,最近这些日子,这一路都是饱览青山绿水、遍赏野草闲花。这安逸日子一久,这懈怠之心就油然而生,这蓬勃而起的思乡之情就很快占据了他的身心。双重的懈怠,让他很快就重返了常人的状态。

于是乎,你看他就开始神不守舍的梦游了。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你说,这天晚了自然要寻找地方安歇一下的嘛。三藏问这话没什么值得指责的。可是偏偏孙悟空就刺刺儿的指责了他,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孙悟空说这话,也同样无懈可击,也很在理呀。但是悟空的话,的确听着就是这么的让人感觉硌硌的呢,因为,孙悟空一眼就瞧出来了三藏的修行状态不佳,开始懵懵的犯糊涂了。

三藏说的话本身,一点错没有。但是,他是带着懈怠和满脑子迟钝懵懂的迷迷糊糊说的,这就是陷入执着了。孙悟空说的话,本身不是针对三藏话的字面意思,乃是针对指使着三藏说话的懈怠执着而去的,所以肯定也是有刺的。既然出家了,家都出来了,凡俗间哪里也没有家了,也可以说哪里都是可以做家的。你唐三藏真正的家在佛祖的灵山那里呢,你还想往哪里去找个窝窝去满足你的安逸懒惰之情呢?赶快放下常人的俗念吧。

说者无心,听者心眼儿这多了去了。悟空的话,三藏还没来得及想明白,这猪八戒就被孙悟空话儿刺得浑身发痒、觉得悟空的话儿句句是冲着自己说的,忍不住了,他这个带着洞洞的破荷叶,就开始说漏风的话了:“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轻省,那里管别人累坠?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

其实八戒的话,表面上八面玲珑、密不透风,周整着呢,毕竟他的辛苦、说得句句属实。但是他心含抱怨的破洞洞,怎么逃得过悟空大哥的火眼金睛,于是立刻被孙悟空扽住小辫子了。行者道:“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报怨之心。还像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跟前面一样,被孙悟空瞧见执着,被孙悟空一顿呵斥。但是这次唐三藏没有说话,人家一来正在忙着犯迷糊顾不上,二来三藏自己也被悟空说到心里正觉得惭愧不好意思插嘴。

八戒跟上次一样,仍然不悟,仍然抗辩,于是就采取外交部常用之反问质疑法,来试图证明自己有理:“哥哥,你看这担行李多重?”“哥啊,你看看数儿么: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这一番有数据有证据的义正词严的表白完毕,老猪还不忘来个一锤定江山,采用外交部惯用之抢先定性法:“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这下孙悟空对俺执着的指责,应该可以被噎回去了吧!想到孙悟空马上就要生平第一次理屈词穷、面红耳赤屁股红的模样儿,八戒舒心的放下担子,拍了拍双手,耐心等待看悟空哥哥的好戏。

没想到猴哥真的好赖皮,明明我八戒是说他呢,这猴头居然脸上一点惭愧的颜色都没有,居然还拼命眨巴着眼睛、一脸坏笑的问:“呆子,你和谁说哩?”哎呦,猴哥,少来,你这一套油滑手段,在俺老猪这儿耍不动,再给他板儿上钉个钉儿:“哥哥,与你说哩。”

“错和我说了。”啊,好冰冷无情的硬邦邦的一句话,没想到这猴子耍不动赖皮,索性就撕破脸皮。然后那猴子话不停嘴连珠炮一样迸射出一串串冰块块:“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与沙憎,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儿,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一听要挨揍,八戒当即就傻眼儿了,再不敢打孙悟空的歪主意,但是要尽快熄灭猴哥挥拳头的火星儿:“哥啊,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然后猪八戒马上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出气筒、他这就瞧上了不会说话、不会狡辩的白龙马:“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

然后孙悟空就告诉了猪八戒,这马也是神仙。原来,孙悟空这前面看似决绝无情的言论,实在是有着凡夫俗子所不能知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修行路上,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是他自己修行路上必须走过的路,是他走向目的、圆满所必需的安排,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承担不得别人的修行:“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3)有影子从你心头悄飘过



你看那八戒,在人世间可是称得上精明睿智、强于算计,如果做生意,最终肯定能进政协;如果进了党政机构,保证不是个省油的灯。但是,他在根本就没有心眼的孙悟空这里,孙悟空反而显得比油条还油条、比泥鳅还泥鳅,让我们的八戒哥哥一扑一个空,一抓一手油。多少人精研三国、深研红楼、并且把西游也给掘地三尺的细细的翻了个遍,却没发现,孙悟空说话,跟猪八戒说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孙悟空的话,包括他的行为,投影到猪八戒这个层面上、或者投影到人世间的一般层面上,似乎是有着这样的心计、那样的考校,并且会在人心中激起这样的憧憬、与那样的愤懑。然而,那只是投影,孙悟空的境界,不在这个层面。一方面是不知道一些事情其实只是投影,一方面,不知道一些隐隐默默而过的影子、飘忽而过的迹象,却是山雨欲来的征兆。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这最后一句,又是说的什么呢?那还不是很明显的,正是说这领头雁唐三藏带领的取经团队的倦怠之状。他这一倦怠,可好,马上就出事了,先是八戒磨磨唧唧的发痴,再是悟空无缘无故的发癫,一向不迷不惑的猴哥,忽然癫狂起来,要给八戒点颜色看看。

为什么说猪八戒发痴,你看他,听孙悟空介绍说这白马乃是龙子所变化的。这猪八戒居然像没见过世面的小朋友一样,好奇的问:“哥啊,我闻得古人云:

‘龙能喷云嗳雾,播土扬沙;有巴山㨝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怎么他今日这等慢慢而走?”你想想,这猪八戒当年是什么身份?他可是天河里的天蓬大元帅啊,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天龙水龙土龙没见过?什么神通变化没见过?所以,他的问,非常的不合他的阅历和身份。

为什么说孙悟空发癫,行者道:“你要他快走,我教他快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把金箍棒揝一揝,万道彩云生。那马看见拿棒,恐怕打来,慌得四只蹄疾如飞电,飕的跑将去了。那师父手软勒不住,尽他劣性,奔上山崖……。你说这孙悟空,刚刚还理智深奥的不得了,怎么这一转眼就像个淘气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胡闹了呢?悟空的表现,显得很精神分裂。

哎呀,这个你可不要怪猴哥、也不要怪八戒,这个事情由不得他不胡闹,因为,因为你知道,菩萨们在前面等着呢,他们这一行拖拖拉拉的,耽误时间,人家菩萨计算好的地点,他们在人家预定的时间没有到,菩萨们想:赶快过来,不然考场要关门了。

所以说,人说春秋笔法厉害,因为孔子作春秋,述而不作,其中的春秋大义,全凭观者自悟。而这个西游记,更厉害,热热闹闹的故事中,能暗含了很多你不琢磨根本就看不见春秋笔,你不琢磨吧,一样看得心花怒放,故事表面情节的精彩和有趣、老少皆宜,已经让中国人津津乐道了五百年了。可是你定下心来,刚一定住心神,忽然间一幅幅隐含的景象,就从文字中无声的浮现出来,让你目瞪口呆、惊喜莫名。就比如我看到有朋友说“我们普通人,要怎么能分辨得出呢?”不分是不是普通人,心神定住,自然很多事情就一眼看透了。以前小时候,我琢磨什么的时候,就算天塌地陷的动静也听不到、不知了。这不是长大了才知道,那时候是入迷了进去了。可是进去之后,真的是看到、感觉到许多许多别人无法感知的事物。

孔夫子的春秋笔,用人伦正统去比照,就会浮现出来。西游记的春秋笔,用每一层世界的天理去比照,也就出来。怎么去比照,我的方法说来也简单的很,从小说中每个人物应该具备的眼界,去评判他们自身各自的言行,就象拿着尺子量一样,尺子放过去,长短一量就出来了。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每个人都可以度量度量,内量自己,外量天地。

马上这重大的考验,就要开始了。准备好没?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18 19:02:09

(4)点你不醒很无奈



众女神设关卡考验三藏师徒。孙悟空因为心无色念,女神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考验他,所以就让他一眼就看到了那半空中庆云笼罩、瑞霭遮盈,让他知道了这是佛仙所化。然后这考验呢,众所周知、唐三藏和沙悟净都坦然过关,尤其沙悟净,这一关过得比唐三藏还干净利索。唐三藏是肉眼凡胎,识不得变化,也看不出机要,全凭自己许多年平日里一念一行的积累。而沙悟净呢,他虽然被贬下界,但是在尘世外徘徊,也未尝沾染色欲。然后就只剩下这猪八戒一人,被烤得青烟直冒。

其实,小说中点到了,黎山老母和菩萨们演化的这个山庄,考验前处处都留给了猪八戒识破迷局的机关来。你看那村舍宅邸,“牛羊不见无鸡犬”,你不觉得这个很奇怪吗?有什么奇怪了,小说中不是马上就澄清了这“想是秋收农事闲。”秋收完毕,那牛羊更应该在村子里,尤其是阿鸡阿狗,应该跟农忙与否无关。而且农闲的时候,狗狗们才更喜欢跟着主人家在村子里游荡嘛。看到“牛羊不见无鸡犬”,是谁想当然的认为“想是秋收农事闲”呢?这种附会的荒谬的理由,似乎只有老猪才想得出来。但是,其实这个反常现象,本来目的是唤醒他的。

并且那妇人自称姓假,三个女儿分别叫做莫真、莫爱、莫怜。这么扎眼的姓和名,以猪八戒平日里正常的悟性来说,应该一听到就觉得不对劲儿了。可是他完全被色欲之心笼罩,师父唐三藏跟这妇人那么严肃的应对,他都充耳不闻。那还用说啥,猪八戒就毫不犹豫的中招了。作为实质上的师父,观世音菩萨显然是殷切希望猪八戒能过了这一关其实说起来不大的考验,可是猪八戒没有。所以后面总是有色的考验在等着他。

修道人看色念等相关物什,为什么那么看重,现代社会真的是从来没有人搞清楚。就是因为不清楚,加上被有人误导,用现代堕落的观念去看待修道人这方面的事情,造成了长久的误解。

色欲之念,不是正常的人都曾有的吗?为什么修道人避之如虎?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也强调要克制呢?这里说的,跟正常的婚姻家庭是两回事。实际上,色欲、惊恐、狂喜等,属于一类需要避讳和克制的欲念,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控制着人体进入一种极端消耗的状态,就好象油箱上戳破个窟窿在哗哗的漏油一样。

作为一个一般人,如果他想要感知这个世界、特别是想感知另外一个人类的思想,他必须让自己的一些脉路张开、伸展到对方某个层面空间中、或跟对方的脉路接通。能量的流动中,获取对世界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作为一个一般人,如果他采用内收、内敛、敬意的状态去感知这个世界、其他生灵,倒也是可以,而且不需要张脉、也不需要能量流失,采用内收和敬意去感知的方法,本质上是提升自己本尊意识的境界,在自己的身体内提升,升到足以涵盖和笼罩对方的境界中,然后从上往下看,一目了然、尽收眼底。人的身体么,是一个世界上最精妙的机器,跨越三界内所有物质时空层面,你的本尊意识可以在所有的层面中游走。不管进入哪一个层面,你都是你。

这个跟孙悟空他们的变化神通不一样,孙悟空的神通变化,是变成什么生物,就元神、身体进入那轮回一道,变化之后的幻身、完全服从那个生物的物性、本能,就像投胎了一样。并且同时,孙悟空进得去、出得来,舍得一切身,舍得那所入之道之物性,所以他能自如变化。

其它的人心欲念,属于耗油型意识。色欲、惊恐、狂喜,则是属于漏油型意识。修道人追求的,是杜绝漏油、减少耗油,人体的“储油量”显然是有限的。

上面的道理,是对于古之人来说。对于当代的人,就又有了另外一种变局,出现了偷油的油耗子,就是现代人的色欲,现代人这种色欲,你不知道,跟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的色欲,都不是一样的了,是一个新出现的变异品种,就好比受了核辐射变成猪一样大的老鼠。现代人的色欲,被这种油耗子给控制和利用着,你的筋脉一张开,它们就疯狂的抽你的油,同时把你的皮给撑开,让你觉得自己意气风发、膨胀膨胀的。就这样。它给你插几根抽油管儿,一次一层的抽你的油,一反正你的身体也是一层一层的,一次两次也是抽不干的。

有机会你可以仔细的观察观察身边好色之徒的眼神、面容和动作,就细细的观察那些细微的变化,然后跟正常人比一下,你就知道那东西是怎么撑着他的皮在捣鼓了。如果您有能力,能知道他的身体是什么感受、他的脑海里都在翻腾着什么就更好了。跟你自己本身的感受细细的比较比较、跟自己的意识比较比较,看看差异在哪里。比较之后,自然就知道为什么好可怕了。









(5)唐三藏也有变化的能力



唐三藏的修行路上,他的言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我们看看。那师父正按辔徐观,又见悟空兄弟方到。悟净道:“师父不曾跌下马来么?”长老骂道:“悟空这泼猴,他把马儿惊了,早是我还骑得住哩!”悟空这泼猴,这次吓唬他师父的马儿乱跑,对三藏的确是显得轻佻了些。可是不是三藏骂悟空,是长老,这长老作为长辈,责骂晚辈、徒弟,也无可厚非。他长老满脑子想要好好休息一下的念头,这首先眼睛就对房子啊院子啊很敏感,他长老第一个就发现了别人还没留意到的前面的轩昂的房子。然后还没骂完,这三藏唾沫星子还粘在悟空脸上亮晶晶呢,他老人家忽然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礼貌起来。

长老连忙下马、乖乖的站在那儿,并且一把扯住急翘翘就要进人家宅院的孙行者,瞪着眼睛教诲这不懂礼貌的乡巴猴:“不可,你我出家人,各自避些嫌疑,切莫擅入。且自等他有人出来,以礼求宿,方可。”说完了教诲的话儿,这三藏又摆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貌来,坐在那石鼓之上。

斥骂、恭敬、斥骂、恭敬,唐长老这快速的情绪切换,看得我眼花缭乱,似乎哪一个情绪都是他真实的情绪,可是这完全对立的情绪在一个人的身心中如此快速的各领风骚一两秒,好像说是有点精神分裂的征状也无不可。

当然当然,我知道,现在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松的、毫无粘滞的每天切换上个百儿八十遍也不在话下。问题是,这是两种互斥的情绪状态啊。当然当然,小朋友当然是哭着哭着就可以破泣为笑、也可以前一秒还在笑这下一秒就进入嚎啕大哭的状态。可是那是脑袋空空、什么执着都没有的小朋友嘛,人家可是哭也真来笑也纯。

作为小孩子那是正常的表现,作为成年人那是精神有问题的表现。并且,你说,这唐三藏对待天天负责保护他生命安危的悟空,总是有点看不惯的缺点就表现的很讨厌,而对一个还没见到过是人是怪的外人,却早早的表现出恭恭敬敬的修行人的风范。这真的是有点不大对劲儿啊。对你好的人,你可以放心的欺负,而还不知道是否欺负你的人,你却可以很有出家人的涵养,更过分的是,当对方竟然是恶人、是妖怪的时候,唐长老你却总是骨软筋麻的、哭哭啼啼的、束手无策的、连瞪人家一眼的勇气都没了。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刚才是猴子太调皮了,竟然整蛊他敬爱的师父唐长老,斥骂他天经地义,不然这没大没小的成何体统。可是,你知道吗?这修行人、尤其是佛门的修行人、以及佛门的神仙,都是以善做基础的,善,如果对一个修成的人来说,那是他的构成因素、思维中每一念的细胞呀,不会因为面对的人不同而有区别、也不会因人而异的变化,否则,那不是神仙,是变色龙。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对我好的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就对他不好。这个原则,有些狭隘和俗气,可是也贵在是非分明、贵在正直和有自尊。

可是,你知道,这唐长老,是谁离他近他够得着就欺负谁、谁让他欺负了也没后果他欺负谁,……比起“对我好的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就对他不好”来,甚至都是错位的。还不如人家了。唐三藏这个属性,是以恶对善、以善对恶,哦,错了,我说的也不对,他这个属性是以恶对善,以懦弱对恶。真的还不是善,善跟懦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懦弱只是披了一袭貌似善的外衣而已。

其实,我只是借唐三藏这个存在的不大的执着说事儿,他可是在修行的路途上,渐渐的摆正了态度,对悟空是越来越敬重的。并且作为修行人,他的这些个缺点,对孙悟空他们的缺点也起到了磨砺的作用,孙悟空他们的缺点,也给其他人都制造了磨砺的机会。只是,现在的中国人,这种是非善恶颠倒的品性,却普遍挺泛滥、挺严重。

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就是那种极端变态的说法,比如:爱极了的恨,打是亲骂是爱,家丑不外扬,在包容自己的人面前不用伪装,……。

真的,这不是理智、不是灵活、不是成熟,是精分。







(6)修行的考试很深奥



当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妇女从那高大轩昂的房子中走出来,看见了孙悟空,非但毫无惧色,反而让这个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胆怯的孙悟空,慌慌张张、唯唯诺诺。当唐三藏领着猪八戒和沙悟净进到人家院子里,并且那中年妇女还笑吟吟的出来表示欢迎呢。

要知道,见了唐三藏从来都没人害怕,可是孙悟空这哥儿仨,见了的人没有不慌张胆怯的。对这三个妖怪一样的家伙,不但这妇女没有一点点怯意,并且那小丫鬟、那三个女儿,没有一个流露出一丝丝的紧张情绪的。当然了,你知道这是神仙变化的一家人,他们当然不会害怕的了。

是的,西游记中,只要是看见这三人就心惊胆颤、骨软筋麻、结结巴巴的,全部都是凡俗人等。只要你看到这有人撞见这三个奇形怪状的家伙而毫无异常表现的,就一定是异常人士,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妖怪。我也就奇怪,为啥就没有一个变化成人的来行骗的妖怪,在见到这哥儿仨的时候、表现一下惊恐莫名状呢?这些妖怪变化的人,跟真正的人在表现上这么巨大的差异,更让我不好理解的是,唐长老、猪八戒他们就从来就没有识破过。

没办法,修行啊,讲究的就不是世间人的逻辑。修行呢,就是这么安排的,一关一难,都是早就设计好了的,每一个关卡,是针对你哪一个执著、针对那一世的积怨,都是精心安排的。当你走到关卡之前的时候,保证让你所有的无关理性和逻辑统统被屏蔽了信号,让你就处在被隔离的盲区,保证让你充份的表现出来你的那些个要面对、要消除的执著和宿业。修行人,是被安排在立体的逻辑中的,红尘间的逻辑涉及不到这么深层的时空中去。

但是,你可不要说这种立体的逻辑你看不懂。这种关难的设计,非常的精妙,也就是,你的要去掉的、要修去的那些东西,反映到人世间这个层面,它影响着你的思维理性,总是在这个关难中映照出来一个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现实,但是其中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对劲儿的蛛丝马迹来。这就是度人的菩萨和神仙们,特意留出来的。

如果不留这一点蛛丝马迹给你,你别说这辈子修不成,永远都修不成,因为你找不到任何周围不对劲儿的反映,也就反射不出来任何自身的漏。所以,您如果觉得无法置信,可以细细的研究西游记每一关、每一难,如果您是修行人,可以细细的回想自己曾经的过关经历,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更不容易让人理解的影响参数,那些不能多说了,多说了就把读者的思绪反而都说糊涂了。因为修行人,如果是真的修行者,而且是有上界神灵看护和有师父的修行者,他们处在一个跟三界处处相连、却又同时被一层层无形的屏障给隔离出来的特制的体系内,其中的规律,自成体系呢。

话说这富贵逼人的贾夫人,以富贵再三逼人,先是请求唐三藏师徒入赘,后就是命令他们入赘。你看那唐长老如何应对过关。

贾夫人先是浅浅的试探、软软的哀怨,敲打三藏的怜悯之心:“小妇人娘家姓贾,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与丈夫守承祖业。有家资万贯,良田千顷。夫妻们命里无子,止生了三个女孩儿。前年大不幸,又丧了丈夫。小妇居孀,今岁服满。空遗下田产家业,再无个眷族亲人,只是我娘女们承领。欲嫁他人,又难舍家业。适承长老下降,想是师徒四众。小妇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

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也就是他平日最泛滥如滔滔江水的糊涂的怜悯、面子人情,这时候居然风不生、水不起,过了这一波情的试炼大水。

贾夫人马上强化攻势,以巨大的资产诱惑,召唤唐三藏的利益之心:“舍下有水田三百馀顷,旱田三百馀顷,山场果木三百馀顷;黄水牛有一千馀只,骡马成群,猪羊无数;东南西北,庄堡草场,共有六七十处;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来年穿不着的绫罗;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银;胜强似那锦帐藏春,说甚么金钗两行;你师徒们若肯回心转意,招赘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荣华,却不强如往西劳碌?”

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三藏到底是真的没有利益之心,还是他这辈子根本就不知道钱财是多有用的东西,他出身官宦、又一辈子都是远离俗世,反正是人家的话说了那么多,他是因为很茫然不清楚人家说的是啥东西。

见三藏都顺利的避开了错误选项,贾夫人或许心中也暗暗的赞叹,开始半带点化的说话了,并且摆出了考试的最关键考题,就是要他们师徒放弃修行:“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时生。故夫比我年大三岁,我今年四十五岁。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俱不曾许配人家。虽是小妇人丑陋,却幸小女俱有几分颜色,女工针指,无所不会。因是先夫无子,即把他们当儿子看养。小时也曾教他读些儒书,也都晓得些吟诗作对。虽然居住山庄,也不是那十分粗俗之类,料想也配得过列位长老,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与舍下做个家长,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衣,雪鞋云笠!”

这一半带暗示的点化,那唐三藏听了还不下一大跳!虽然他不能察觉神仙的变化,但是他完全精神起来了。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估计他这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呢。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18 19:02:28

(7)考试忽然变严酷了



贾夫人看见前面唐三藏考题回答还挺靠谱,但是这猪八戒却由于终于忍受不了考验的诱惑,我不跳火坑谁跳火坑,抢着跳了进去。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师父一把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

八戒这话,让本来已经心惊肉跳的唐三藏更加惊骇,他看见八戒马上就要被这诱惑给毁了,所以就急不择言的咄的一声,喝退了八戒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么道理!”

看见三藏如此的坚决中露出短项:以人情冷酷看待修行,那贾夫人马上咄咄逼人的单刀直入的贴身近攻,冷笑道:“可怜!可怜!出家人有何好处?”贾夫人以人情撬人情,看你唐三藏如何拆招。

一向软弱的三藏,在这个紧急关头,居然罕见的强硬起来,你看他,忽地站了起来,反问道:“女菩萨,你在家人,却有何好处?”

贾夫人看他激动起来,道:“长老请坐,等我把在家人好处,说与你听。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春裁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秋有新蒭香糯酒,冬来暖阁醉颜酡。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羞件件多;衬锦铺绫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你看这诗,怎么说来说去,都是围绕着衣服、饮食、人伦夫妻之乐呢?哎呀,这出家行脚僧,可是分文无有的、空无财物、最窘迫的就是财政问题,并且这佛门出家人,自从释迦牟尼时代就定下规矩,出家人不置田产、不受资财供奉、每日只可用钵讨饭吃,而且还每顿只能吃一小钵,甚至往往是每天也就那么一小钵食物,就算饿上个几天讨不到饭也是家常便饭,按照一个常人来说,他是每日都面临着生命危机的。这修脚僧,过得真的不是人的苦日子。

所以这贾夫人的话,可够顶心顶肺的、攻势凌厉、寒光四射。考试么,当然就是冲着最可能刺激你的情绪来的。不刺激到你的心灵和执著,那还叫啥考试嘛。要是换作你我,估计当时这委屈的热泪就滚滚而下了;这被人戳到麻骨的意志,当时就瘫在那里了。

作为世间人,这贾夫人描述的,正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孜孜以求的幸福人生。可是这修行人,是要走出世间、走向更高境界的。所以唐三藏从修行人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三藏也作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他一生修行的总结。诗曰: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

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出家立志本非常,这开头第一句,就是直接回答了贾夫人的质问,意思就是说,我们出家人的志向,本来就不追求常人间的荣华富贵、不追求常人追求的一切,我们的追求,是跟常人的追求完全不同的,不是你作为世间常人能理解的。

然后后面的话,全是对色的欲望的考题的回答: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唐三藏这段回答,很有水平,代表了天底下所有修行人的认识,并且,还远超出了佛教中对修行的认识。

外物不生闲口舌,表现的是不受外物干扰、不受诱惑,还有修口。身中自有好阴阳,对应的是推倒从前恩爱堂,是对贾夫人提出来的人间夫妻恩爱等诱惑考试的直接回答。

夫妻恩爱,对人来说,是属于对的、好的。夫妻是同命鸟,命运关联在一起了。有句俗话说:“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本来是谴责那些大难临头不顾配偶的人的,并非是肯定这种背叛誓约的人的。为什么夫妻命运被关联在一起了,就是这走向夫妻关系,是以命相许的誓为前提的,就算是没有发过誓,走向这种形式就是默认接受这个誓为约。有人说我根本就不当回事,没办法,你投胎之前绝对发过誓。没有?没有就不可能投胎做人,早就像八戒哥哥那样去了。

在佛道很多修行中,也有法门不出世俗而修的,但是绝大多数法门不如此,要求你必须出离世间,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你不这样修,时间根本就不够用,你一辈子一辈子的修,要不间断的修,不喘口气的修,也要修个八九辈子的!你以为修道很容易吗?难死了!密勒日巴那么绝高的根基,一辈子吃了别人十辈子都吃不下的苦和罪,修得一世成佛,也没敢回到常人状态片刻喘息。他的上师马尔巴是有家室,可人家是乌斯藏界千年一出的,一生可以承受掉你我百生百世也忍受不了的苦呀。

身中自有好阴阳,这句话,对于现在佛门,真的是太奇怪了,不能理解,一般都认为阴阳学说是道家体系讲的嘛。功完行满朝金阙,这句话,可能有人也有误解。功,对应着一层天一层天的弥补、修理完善、往上走。行,对应着关的顺利走过,经受住了考验,经受住了每一层的考验,过不去、没过好,则反反复复的过,直到能坦然过去才算数。这种修行的行,跟做多少好事一点关系没有,跟给佛菩萨磕多少头也没关系,跟一切有为的事儿都没关系。

见性明心返故乡。说到底,这个性、这个心,也不是一次就完事了,也同样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你都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擦亮那一层你已经蒙尘黯淡的你的本性和真我。“你”是一层一层的,所有的层都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你,那是你的身体呦。当所有的你、本来已经被层层剥蚀、销毁的你,都恢复了,加上你的本尊,你的一切才恢复原样,哦!这时候你才发现,层层的你和层层天地间的万物生灵,都是你的故人、你的曾经的家园,你原以为离开、消失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三藏的话,表面看起来文绉绉有气无力,在我看来是惊心动魄、句句真机。听闻他这一番重如泰山的言辞,这贾夫人心中欢喜,但是并未结束,仍是继续抓住他的其余漏洞继续不放、以及转移考试对象,她大怒道:“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一石四鸟,谁也别想漏考。

她抓的是三藏软弱和被动的漏洞,这一抓,果然奏效,三藏就几乎毫无应对的能力了,他作为师父,不但不替三个徒弟担当,面子所迫,也顾不上为三个徒弟的修行负责了……







(8)菩萨设局



这贾夫人发怒,唐三藏中招,唯唯诺诺嘟嘟囔囔的要拉徒弟们垫背。他叫道:“悟空,你在这里罢?”行者一听就觉得这师父不厚道,也不清醒,心想,你们这考验关我啥事嘛,就推脱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悟空把皮球踢给了早就想接球的八戒。

八戒一看悟空哥哥这么默契,心中狂喜,却又想要体面,就言不由衷的道:“哥啊,不要栽人么……大家从长计较。”

三藏偏偏看不破八戒这赤裸裸的小扭捏,竟然真的把机会丢给了沙悟净,道:“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沙僧看见唐师父如此莫名其妙、不成体统、没有尊严,就很坚决的拒绝说:“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其他人都无此心,八戒心中有这个期待、而且还要求多多益善,这考验当然就打包加量的送给了他。故事把那好色之徒那愚昧的狡诈、弱智的聪明,一并勾画的入骨传神。

但是这一次,难得是四个神仙亲临设关,机关重重之精妙,空前绝后,希望各位好好的研究研究,才不枉菩萨们一番苦心,也才不枉人世间有过《西游记》这样的神作。

却说这第一层,当然是色关的考验。看过西游记的人大部分都知道的啦。第二层呢,就是对唐三藏和猪八戒色关之外的执着之考验。三藏考的是面子和对徒弟的责任感,毅然决然的零分了。八戒考的是对师父的信、对修行的决心,也是毅然决然的零分了。这一考,把三藏与八戒从今而后所有魔难的原因的根本,都给考出来了,全都暴露出来了,一览无余。相对而言,孙悟空和沙悟净,就没有关于能不能修下去的考验;对比之下,三藏和八戒,则经常面临修和不修的考验、选择、魔难。三藏这个把问题推诿给徒弟们,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这意味着,他会为了人情的自保而选择自行解体,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将来总有一天他会知道的。

你看八戒在色字当头的时候,如何的丢搭师父,八戒道:“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

第三层呢?不是考验,却是利用这修行人的执着来布局。首先,利用八戒的呆,来诱发孙悟空的劣;利用孙悟空的劣,吓唬白龙马飞奔,把三藏按时送入考场。利用唐三藏的迷惑于人情和爱面子,把考验的试题摆在每一个徒弟面前。

你说这菩萨,为什么要利用修行人的缺点执着,来布局呢?是不是有点阴险呢?你说这修行的故事,在外人、局外人看来就是难于理解。那跟你说吧,什么叫修行?就是让你不断的认识自己的缺点和执着,但是在你根本就拒绝认识、或者认识不到的时候,你肯定是依然故我的用执着做事,可是执着做的事儿,往往都是造业、造下罪业的。不让你干你也要干的。

那既然你依然会因为执着而干些歪事儿,还不如借用你的执着,来干点正经事儿呢。并且,如果菩萨用你的执着做点正经事,还不会造业,也不是犯罪,还让你立了一功,你说,用用你的缺点,不好吗?

今天是时间不太够,所以就不多详细的说了,但是要点都列写清楚了,您自己对照小说分析分析就什么都豁然开朗了。但是如果您能分析明白,那可就太了不得了,这凡俗互动、上下互相影响的天机,那你真的就看明白了,这可就是历朝历代修行人所说的观天象的能力啊。不但是观天象的能力,如果一个妖邪之物要侵袭人类,它一样要遵循这种一层一层的传递关系的,这是三界的构造决定的,由不得它另辟蹊径的玩花活儿。

还有,这关,三藏和八戒,三藏过得磕磕绊绊,八戒则是狼狈不堪。但是菩萨显然没有因此就认为他们不行啊,也没有因为猪八戒如此的贪婪好色,而对猪八戒下定论不让他修下去啊!神仙们只是提醒和勉励他们“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你就知道,神看人,跟人看人,两码儿事。

面对考验,三藏这种被动式的修行、过分的内敛,跟他修行的指南《多心经》有关,多心经是佛门修行最好的经,可是毕竟有漏,真的是成也心经、遗憾也心经。这个遗憾,可是个你作为修行人,永远无法摆脱的悲哀。心经有漏乃是三界的构造出了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现在我们所处身的这个世界所谓客观规律,正是这出了问题之后的扭曲的构造带来的。你我的很多怪异的感受、想法、也都是这扭曲的构造形成的。



(第二十三回完)转自天涯论坛/手机音频下载:去喜玛拉雅搜西游漫注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0 22:58:27

本帖最后由 裴殷裴殷 于 2018-4-28 19:04 编辑

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音频

(1)不能承先如何启后?



你瞧,一旦踏上真正修行的路途,真正的考验就开始了,这考验,他起于青萍之末,无人察觉之际,可是转眼间功夫就变得“巍巍荡荡飒飘飘,渺渺茫茫出碧霄。”咦?这不是前面说到黄风岭虎先锋的诗句吗?是呀。你可还记得,这小说描述到那黄风怪的怪黄风的时候,用了几乎是夸张得惊人的笔触吗?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

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

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

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

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

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

真武龟蛇失了群,梓橦骡子飘其韂。

行商喊叫告苍天,梢公拜许诸般愿。

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

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昏暗暗。

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

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风吹乱裙腰钏。

二郎迷失灌州城,哪咤难取匣中剑。

天王不见手心塔,鲁班吊了金头钻。

雷音宝阙倒三层,赵州石桥崩两断。

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

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

雌雄拆对不相呼,子母分离难叫唤。

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

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

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

一个妖怪,一个泼妖怪,为什么这作者要这么近于吹捧似的去形容它的风狂呢?你看看,这妖怪能力之强悍,简直是把整个天上人间都给破坏了,海陆空、地狱、天宫、人间、神佛、……无不东倒西歪。不就是一只黄毛小鼠嘛,哪来这么大的威风?

哎呀呀,一个妖怪,不可能来这么大的威风的嘛,那这小说描述的这恶劣风气,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个问题,还同样是完全不能离开修炼来谈论。

这风呀,其实是来自唐三藏,源头是他作为一个修炼人,他自行解体的念头、那些厌弃悟空、八戒这两个丑八怪的想法。他这些作为一个修行人完全不应该有的想法,真的就撼动了那漫天的同意他修炼、支持他修炼、已经誓言要保证他修行成功的天、地、神。

有些想法,作为一个人来说,无所谓,甚至无所谓对错。可是作为修行人,的确是不能轻易的去念叨那些想法的。对于一个一般人,他一动念,天地尽皆知,可是人家只是知道你这么想了而已,你的想法干扰不到人家。一个修行人,那就不止是漫天的神仙都知道了你的想法,而且你的想法虽然龌龊,但是因为靠山是你、那个龌龊的想法,被你的能量给加强得,犹如一只充足了气的皮球一样,膨胀又强悍,并且能严重影响到人家神仙、尤其是那些要帮助你的神仙,越是要帮你的神仙、被你牵累的越凶。

八戒好色,但是八戒知耻。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吊拷的女婿呀!”那呆子见他来抢白着羞,咬着牙,忍着疼,不敢叫喊。沙僧见了,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呆子对他们只是磕头礼拜,其实羞耻难当。……行者把那简帖儿递与八戒,八戒见了是颂子,更加惭愧。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

八戒不但知耻,还能够很难得的正面认识自己的这次出丑:“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换作一个心眼儿小的、心胸窄的,十有八九当时就折断担子,红着眼睛赌着气儿真的回家、真的不修了。

就是因为八戒一旦清醒过来,还知道羞耻。并且更难得的是能正面吸取教训。因此,尽管老猪他一路上经常拖后腿,但是人家那是在糊涂、执着迷心的时候,清醒过来还是继续坚持修行。当然了,他们三个都跟唐三藏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是出离人世的、相当程度的没有迷的仙人。

可是修行,不管你是不是仙人,考验是一样的。三藏最可怕的执着,就是屡屡的排斥不符合自己修行人标准的孙悟空,而他的修行人标准,很大程度上又是俗人的表面的标准,八戒对于自己放不下的色念,知道羞耻,而三藏对自己的执着,却浑然不觉。他前面这一关过去了一个重大考验,却跌到了一个一样重大的考验。然后往下的路,从五庄观开始,对他的这个常人心的考验,一次一次的重来,并且是一次比一次猛烈。

三藏的修法,历史上是人的真正的修法。人的修法,那就是很微弱的了,怎么微弱呢,就是遇到什么魔障,一概的通过坚守心念而行,至于降妖伏魔,那是护法神们的事情,他自己呢,则是一直的这么微弱,那些一层一层的修葺一新的世界,他不到圆满不得主宰。那么,这种方式,是因为,很多很多的障碍他修行的,他不能触动,神佛也不能触动,只能教他默默的修心,以被动的方式修。所以么,心经就是在这种前提下的,所以么,三藏顶多也就是修成一个普通佛。至于四大菩萨那种尊贵境界、乃至释迦佛祖的前身绝高境界,现在按照道经佛经圣经,是修不到那地步了。

有朋友以为西游记能指导修行,窃以为是不能的。西游记很生动、很精彩的反映了真正修行人的那种过程,但是作者就是以一种文化的方式在反映。本人的解读,介绍一下那些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层面,也是遵循作者的方向,以介绍这种文化的方式来欣赏。大家尽管当作一种精彩的、宝贵的文化来欣赏好了。







(2)三藏也有八戒的一面



你看,这曝露了一通这三藏的不光彩面,还不待咱们取笑一下他,小说就把他当作一个喜剧角色来调侃了。

你看小说写到,是行者把三藏这个师父领上了修行的大路,他们餐风露宿的,忽然就撞见了一座高高大大的山,气势汹汹的拦住了他们。面对这高山,三藏首先是要表现一下做师父的风范,下达下达指示,你看他,勒马停鞭道:“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然后话音一转,马上从伟岸的形像变成了不伟岸的形像:“恐有妖魔作耗。”原来,他一看见这嵯峨峥嵘的高山,样貌跟悟空八戒沙僧他们三个一样的奇形怪状,马上就从奇形怪状联想到了妖怪,接着就从妖怪联想到了被妖怪欺负。不但他预见到了自己会受欺负,还顺带的好心的想到了三个徒弟会一起受欺负:“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

哎呦,你看这个推理,其实是蛮顺畅呢,如同行云流水一样、一气呵成、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放在现在社会当中,三藏这就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创作型人才、领袖型干部啊:联想能力丰富,信手拈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空气中都能嗅出来西方反华势力的阴谋、华尔街的诡计来。

但是咱们现在不能忘记,三藏这时候充当的是搞笑角色。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如果真的出现了妖怪,三藏被妖怪欺负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而孙悟空他们三个,就真的太不能这么推论了,他哥儿仨,本来就是妖怪出身,而且曾经还都是妖怪中的妖怪,他们当然不会害怕妖怪,单方面的说,被妖怪欺负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那三藏最后这一句“侵害吾党”从何说起呢?没地儿说起,是凌空的造了一所房子。他呀,是自己心里发慌了,然后拉上三个徒弟来一起害怕、分担分担自己的怕,好给自己壮壮胆。并且,这个“侵害吾党”说起来,从表面上看,还很慈爱呢,啊,考虑到三个徒弟的安危,说起来真的是冠冕堂皇,很有能挡风遮雨的功用。

三藏话音还没落地,立刻就后悔了,因为他忽然看见一直走在前面的悟空扭过头来的疑惑密布的小脸儿。果然,果然,这猴子好不知趣的、毫不留情的戳破了三藏那美丽的肥皂泡泡:“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

孙悟空的话,首先就是否认俺们三个需要您老人家的担心:我们三个不需要你保护,是我们保护你。其次就是否定了三藏怕心的合理性:你在我们三个的严密保护下,还怕什么妖魔呢。

要的就是悟空这句话,虽然三藏被悟空这简短的话儿给堵住了嘴,但是更重要的是,悟空的话让他心里踏实了。为了掩盖尴尬,同时也真的是因为心里踏实愉悦起来,三藏马上无厘头的、夸张的、做欢喜状:“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

三藏这一从怕到喜,思想情绪转变幅度过大,于是就脱节了,进入准梦游状态。他忽然从险峻峥嵘中发现了美,竟然恍惚间觉得,这么漂亮的地方,自己是不是已经到了佛祖家灵山雷音寺了……

三藏这个感觉,怎么回事?这个呀,是人类常见的落差错觉。说的难听了,那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因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基于这种落差的思想意识多了去了。如,看见比自己某方面强的人,不是通过提高自己来减少相对落差,而是通过摧毁对方,或把对方贬低到零高度甚至负高度,来抬高自己的相对位置,制造虚幻的自我伟岸形像。或者,通过批评对方、挑出对方的瑕疵,表明自己在对方之上的高度,来营造自我伟岸的感觉。有心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细细的返观内照一下自己,更可以环视一下周围,你一定会发现,有趣的发现很多这种现象。

哎!我真的是佩服死西游记的作者了,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对话,都禁得起你从每一个角度去品味和赏玩。无论是从世俗层面,还是修行层面,从哪个侧面看,都滴水不漏。不但是滴水不漏,还跟小说中的前后环节环环相扣。东西方历史上那些文豪,没有一部小说作品有这么深度。这个文学大师、那个文学大师,作品再精彩,从高层面上看,都有很多人为拼凑的痕迹和漏洞,浅观尚可,不堪深度赏玩。





(3)共病



从奇形怪状联想到了妖怪,接着就从妖怪联想到了自己被妖怪欺负,并且从自己身上延伸到徒弟们也会被妖怪欺负。这个思维,我知道,应该不少于九成的人类会有这种理所当然的推理过程。但是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不好的惯性思维,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出了问题来。

这种惯性思维,是一种负面思维,按照现在的观念说,会带来负能量,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好的影响。作为修行人,那么这种思维,就等于是求魔的思维,等于是要求魔怪来折磨你。

这三藏,从精神层面讲,跟孙悟空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擅长这种负面思维,而且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的、几乎是不需要大脑参与就能灵感一样源源不断的喷薄而出。在一般人中间,天性乐观、阳光的人,就不太容易陷入这种思维,从这一点上可以判断三藏的性格不是一个乐观阳光的哥们。并且从前前后后对他的行为描写,凡事不主动、温吞,是个有内向嫌疑的家伙,起码不是朝气蓬勃、或爽快的个性。

说起来,猪八戒也很擅长负面思维,只是老猪的这方面脑筋,淳朴的掉渣,像没见过世面的傻根儿一样好玩。也就是说,猪八戒的这方面思维会给他带来些不太好的影响,但影响不大,不是什么大问题。三藏就不同了,他的这种思维,在修行的路上,一直给他带来干扰,直到修到灵山走到凌云渡边上,他还在抱着这种思维的残渣,磨磨唧唧的。

负面思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遇到事情总是往坏的方面想,不往好的方面想。这个总是往坏处想的负面思维,跟遇到事情做最差结果的打算还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那种做最坏结果打算的心态,意思是连最坏的结果都在预期之内,都可以接受的包含着一种无执的大度和从容。其实人家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心态。

你看,从三藏到八戒、再到最坏打算,这三个看上去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样的思维和心态,其实是三个差异很大的思维心态,相似和差异,差不多可以相比骡马驴。

负面思维,与落差错觉,是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的共病,也一直是人类走向修行之路的两个非常大的迷局。

三藏错觉中把相对于恐惧那巨大落差的幸福感,当作了修道抵达灵山的幸福眩晕感。又被孙悟空无情的给叫醒了。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究竟要走多久才能到达雷音寺呢?然后,在八戒的询问下,孙悟空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数据:自己,一天能走至少50个来回,单向次数那就是最少100了。八戒沙僧呢,10多天就到,那就折中按15天吧。唐僧,1000辈子也够呛,按照过去50年大概平均寿命计算,那就是50000年。可是三藏他们取经,并没有走上几万年,按照小说大概是走了14年呀。所以我说,三藏是跨越不同的时空往上走的。

可是一定有人会发现我说话的漏洞,那就是,按照小说讲,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他越是往上跨越,时间越是漫长。按照我说的这个时空结构,三藏他们走到目的地,恐怕南赡部洲的大唐国,已经化作灰土和文物不知道多少万年了。

所以说,这修行,有着出乎你所有想象和推理的奥秘。是呀,怎么这师徒四人,一直在俗人、妖怪、强盗之间打转转呢?怎么一直到了灵山脚下,还是在强盗横行的俗世中晃荡呢?那一层天一层天走上去,不应该是天人世界吗?

这问题先放在一边,但看孙悟空给三藏提供的解决方案:“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里面,包含着前面问题的答案,也点出了修行的根蒂。

志诚,是单一、纯净、通透的意思。回首?灵山不是在前面吗?回首是来时路,怎么,灵山会在身后吗?错了,孙悟空所说的回首,是指返观内找,挑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茬。这个回首,是内敛、向内清理的意思。自己的内在体系清理干净了,难道会忽然发现,“哇,灵山在我心里埋着呢”?不会的。当你清理干净自己一层思绪,身体通透清亮,在天机和修行之机的作用下,你不知不觉的就升华到更高层面境界了。念念回首,不断的持续演进,就总有一天,会升华到佛祖给你显现的那个灵山所在之境界。

修行之人,每当悟到一个道理,都会有瞬间豁然开朗的光明感,豁然贯通的通透感,以及那一瞬间忽然清凉单纯下来的静谧感。当你有这种感觉,就说明你悟到了。如果你是激动的热血沸腾、或者觉得胆气高涨的兴奋,那就错了。

看见了吧,修行路上,唐三藏用自己的优点约束悟空的缺点,来帮助他修行。而悟空呢,往往是指导唐三藏修行的导师。既然说到了真修行的要害,那么必然就要获取真修行的至宝。真格的要来了。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0 22:59:10

(4)定而知动



这个三藏真奇怪,一路上,只要是遇到高山拦路,他总是千篇一律的惊诧莫名,心慌意乱。唉,这就是修行人畏惧过关的心态嘛。畏惧情绪会加大难度,无畏则会减少难度,甚至把难度给消除了。三藏的悟性,比不上孙悟空他们其实。

其实呢,修行人的悟性,非是天生的,往往是一生一生的磨练出来的。怎么磨练呢,就是谨奉勤行、时时内省、内查。如果你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不是那种装模作样的、故作深沉的、哗众取宠的修行,会发现真正的修行好简单,而且,不需要那么多废话,更不是什么哲理。你会看到,那些现代派的禅宗大师、佛学大师之类的,简直是弱爆了。

当你一旦去掉那么一两个杂想妄念的时候,你即刻就会发现,你瞬间就进入了一种静止的、清净无物的轻盈状态,当然,基本上这个状态很可能瞬间就没了。粗心的人,或者说总是向外求的人,不会留意自己的这个变化,以为是身体的一个错觉,他们总是压制这种其实是一闪灵性的灵动光彩。三藏往往就是这样,所以修行总是磕磕绊绊的。

一旦你捕捉住这种状态,能清晰的分辨出那就是你的真我本性在闪烁,那剩下的什么都不用多说了,入门了。这就是修行人梦寐以求的静。原来这种静,不是静止,是什么,是忽然定住、稳住、不为一切所动摇的那种悍然的刚强。这种刚强中,你是清醒的、什么都不留恋的,那么,那些你平时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想法、自己的、别人的、忽然你就发现,它们都是妄动的浮云飞絮。平日你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透的、看不透的很多似乎高深的东西,一下子就尽在眼底,就那么回事儿罢了。

修行人不是木头,修行人的入静或入定不是修成木头桩子、电线杆子、泥巴胚子。把自己修成木头桩、泥巴胚的人,是呆子。真正修行的人,你看过去那高僧、道人、活佛,你的脑袋里想什么,人家一看就知道,你还没想清楚的时候,人家就已经看清了。修行人都是心理学大师,不是他们整天钻研人际关系学、厚黑学,乃是因为他们通过看破自己、看破了人间。如果一个自称修行人,修了若干时日,还傻里吧唧的、谁说的好听听谁的、别人三两句花言巧语的话就让他心潮澎湃,那不用说,不是木头、就是木偶。

在孙悟空面前,唐三藏、猪八戒心里的什么小算盘都遮盖不住,也是这个原因呢。真静止下来,你就处于五行运作之上,就主宰自身五行之机理,这时候你的肉身,就是万寿山了。当你真的主宰自己的五行时候,真正的你的生命,就必须要开始了。



记得吗?沙悟净的降妖杖,是月宫中桂木做的,独独里面的木芯被抽出,注入了金芯。没有金心,如何降妖?金乃肃、杀、镇、灭之本性。

超脱了性海流沙、超越了色性之生人的根本、通身透彻、本尊静谧如无、便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说是未开,其实已经是将开未开的临界状态。童年的你我,无知的让人无话可说的岁月,同样是这个状态呢。

修行人走到这地步,接应你的当然就是镇元大仙,替你守护你的原本,接应你走过这一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如果允许你显形,你就如同一阵清风,别人只闻其动,不见其人,大地也牵挂不了你,任由你随意而往。真正的你,就如当空明月,圆融无滞。清风来接应,应化他三藏如同清风之纯净无形,明月来接应他,应化他三藏如同明月之清晰明亮。为何是明月而不是白日呢?哎呀,这个可是有讲究了,反正是现在还到不得那境界。明月嘛,佛法照耀才生出光辉,不是自身放射的光辉。

这人参果究竟为何物?“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小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人参,不就是人身嘛?果,就是得成正果。一万年三十个,你就知道,过去的天界,在一个法门中,一万年只准三十个人修成正果。哎,这是不是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用文字游戏来设置迷局,难道修行就这么喜欢耍小聪明吗?这个果,可是真身呀!如果你得不到这个孩子形体在你的丹田,就表示你在修行门外。这个身形,是那个境界的主管神仙、你的上师他们给你创造的。天尊,名号是那一层大天的至高之尊者的意思。

一万年只准三十个人修成正果,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给这么少的名额限制?按照规律,一万年,有三十个正果神掉下来,他掉下来,才有空位子,有空位子,才有名额。像三藏这位,他是掉下来了,他的位子空着,但是没有让别人修上来,给他留着,让他再修回去。保留期限:五百年。目的:借助这一遭为东土众生求法。修不成怎么办?那就别人替换了他。







(5)安排之有趣你想不出来



通过朋友们留言反馈我发现,不能讲太离常的具体感受,很可能很对一些朋友的胃口,但是可能更多的人不知所云,因为这些体验感受,纯粹是个人的,不具备普适性。如果因此导致有朋友误认为我讲的感受是普适的、甚至是必有的,那可太糟糕了,我岂不等于骗人误入歧途了?所以这里必须声明,关于体验感受的内容,纯粹是个人的经验之谈,相关内容都是我个人而言的、相对的,务请诸位明鉴。

跟着故事内容咱们继续走。咱们来说说这道号镇元子的大仙,是跟唐三藏的过去是怎么个交情。当然,人家早就知道唐三藏的前世今生,人家瞪着眼睛看着他一路西行而来。人家还特意留下两个徒弟来接待三藏不说,还特意叮嘱值守徒弟给三藏两个金贵无比的人参果吃。并且还特意告诉弟子,自己跟这金蝉子转生的和尚是故人。故人哦!而且还给人家吃两个——注意不是一个哦——别人梦寐以求都求不来的人参果。这待遇够超格不?

可是我仔细一想,不对呀……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

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五百年前,金蝉子就是给了这镇元大仙递了一杯茶而已,就这杯水之交,就成了故人了?

兰盆大会,自从三界有人以来,不知道天上已经举办过多少届了,这镇元大仙,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了,而金蝉子作为如来佛的第二个弟子,从镇元大仙的话语中可以判断,之前他俩估计没有见过面,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金蝉子,也就是给人家递了一杯茶,人家就这么挂记他?古往今来,镇元大仙,不知道接过多少佛徒弟的茶水儿咯!

说心里话,我就认为这镇元大仙,五百年前那一次参加大会,是如来佛祖特意请他过去的。这金蝉子给大仙传茶,应该是佛祖特意安排的。至于因由和目的,应该是佛祖和大仙早就有了协商的。金蝉子,不是因为不听佛祖讲法,就被打下凡间轮回重新修行了吗?这金蝉子给大仙传茶,应该是他法会走神之前的事情。也就是说,他金蝉子出事之前,佛祖早就预见到了将会发生的一切,早就着手安排后续的所有事情了。

你看这镇元大仙,一方面如此看重跟金蝉子的一面之交,一方面,却偏偏在三藏登门的时候找事情跑路了,离家出走。不但一走了之,远走高飞,甚至还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徒弟们,有本事的一个都没留下,只留下两个最小最没本事的来。你见过这样的故人吗?

你们走就走吧,还特意叮嘱两个小徒弟:“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罗唣,不可惊动他知。”这个就更疑点重重了。镇元大仙非常清楚这三藏、以及三个徒弟的本事和性情的,以他这样无往不知的甚深法力,不用动脑筋,都会知道三藏会怎么做、孙猴子会怎么做、猪大嘴会怎么做……

如果他真的有心防范这哥儿三个,断然要留置几个法力高强的弟子,而不是挑选两个最需要去听法、最需要修炼提高的、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弟子来。如果他真的非常看重自家的人参果,他应该不去元始天尊那儿听什么法会,应该亲自把守人参果树才是道理。

甚至,那元始天尊又是何等神仙?他也不早不晚的,偏偏在三藏师徒到了五庄观的当口上,给镇元大仙下请帖,铺好台阶让这大仙合情合理的走人。

而且,修行人只须吃一个,他还紧巴巴的叮嘱俩小徒弟:咱跟金蝉子哥儿俩好,给他吃两个!结果是什么?是所有神仙都会预见到的结果:三藏根本就不吃。于是这两个就顺理成章的进了清风明月哥儿俩的肚中之物。借故唐三藏、惠利自家徒,你说这师父当得……

一场游戏一场梦,一切的一切,都是佛祖、菩萨、众神早就协商好、铺垫好的考验的关难而已。三藏纠结于人心之念,于是就把本来是颇有喜剧色彩的考验,几乎给搞成了惨烈的悲剧。

人参果,又名小参果。三藏吃了一个,是怎么回事?到得最后凌云渡,他的五谷滋养之肉身,褪壳而去,如尸身一般顺流漂下,重归于尘土。那剩下的那个一模一样的三藏,就是在肉身中长大的小身果。是呀,没有真身之果位,怎么成神呢?





(6)驴唇对马嘴



且说三藏师徒来到人家地盘。三藏离鞍下马,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看到这几个字,三藏马上判断出来,这里真个是一座观宇。是呀,这么大的字儿,当然能马上判断出来。看到了是同行家,老猪和老沙都哼哼唧唧的表示欣慰。唯独咱们的猴哥,心里有点别扭,仅仅对八戒要求进去人家里的提议表示赞同。

走着走着,来到人家大门口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看到这对联如此海口,猴哥一向耐性缺缺,马上就忍不住了,行者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

为什么悟空这么不平衡?尤其是后面遇到两个道童说的大话,把孙悟空的气管儿简直给冲爆了。因为猴哥家里的门牌上也同样是标着洞天福地的标志的。他家标牌上写的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但是以猴哥高贵的出身、英明的远见、神武的表现,当初也没能搞懂怎么才能做到长生不老、与天同寿。后来飘洋过海的四处寻法,直到遇到了菩提祖师,才算获得长生的秘要,但是,还因为没有人身给老天爷给留了个罩门,最终在佛祖的手心里,被压下五行山,然后还要继续修行,才能奔上真正长生不老的大路。

所以嘛,悟空一瞧见人家也是洞天福地,首先想到的是能跟自己一比高下的怪物,一想到能跟自己比个高低,他心里就已经有点不忿儿了。然后忽然又看见人家毫不掩饰的堂堂正正的自称神仙、道人。他当时就感到火大,对方居然没出场就把自己比下去了!

还有更让悟空耿耿于怀的。悟空自己也是天生地养的,但是人家的大堂里光明正大的悬挂着“天地”二字。怎么似乎好像明明就是处处要跟孙悟空攀比一样……所以他心里就老大不服气了。

然而对方的家长、兄弟们都走了个空空荡荡,于是孙悟空就抓着两个小童子的话尾巴儿,狠狠的自我平衡起来,没羞没臊的跟两个毛孩子斗嘴,并且想借机摆显一下自己的正宗身份:“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

要论说正宗,其实大家本来出身都是正宗。要说不正宗,这不修成正果,谁也不再是什么正宗。关于这个问题,三藏却是因为内敛惯了,反是最为清醒的。他说:

“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鹭鸶不吃鹭鸶肉,大家都是没修成的,不达到最终目的的时候,说什么你长我短的?争一时之长短,逞一时口才之强、舌头之长、就只图个嘴上过瘾,没啥意思嘛。

因为三藏这一番话说到了点子上,马上孙悟空就顺溜了。然后这清风明月就暗暗的赞叹唐三藏有风范、有涵养。

三藏把三个徒弟摆顺溜了,可是他自己却转眼又不顺溜了。人家清风明月敲了两个人参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听见了吧,虽然道人家吃肉喝酒也不足为怪,但是人家首先说的很清楚,是按照当地习俗,给三藏两个素的水果尝尝。人家是完全尊重三藏的信仰习惯的。人家首先就声明清楚,是素的。并且人家在首先的首先,就刻意低调的降低这素果的稀奇程度,啊,我们这穷乡僻壤,啊,我们这物产贫瘠,啊,我们这土里土气,他们不敢让三藏知道这果子是无价之宝,生怕三藏推托、或者一激动就激动咋呼起来、甚至范进中举般的失心疯。

但是,他们的好心和小心,效果很失败,三藏根本就一个字儿也不相信,三藏只看到那是两个小孩子,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不信人家说的话:这明明是两个手脚会动的小娃娃,那两个小道童,看起来童真可爱、没想到居然让我吃活小儿!都说老道狠,看来真不是虚传啊。没奈何,明月只好如实道来这果的真名:“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人家以为,说出人参果的大名,这三藏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听说过,马上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算没听说过,以一个修行人的悟性,应该闻听之后浑身一震……听了他话,三藏果然浑身一震——是给气得。三藏伸出哆嗦的手指,颤抖着指着明月的鼻子说:“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

三藏脑筋的意外故障,看傻了清风,实在是给三藏搅糊了思想,没奈何只好反反复复的喃喃的说:“实是树上结的,实是树上结的,……”清风的老实话,被三藏看作是做贼心虚,结果就找来了更猛烈的、更理壮气粗斥责:“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吃惊、无奈、委屈之下,哥儿俩只好闷到自己房间里,一吃了之!











(7)福地洞天



有朋友坚称孙悟空师兄弟三个,他们每人吃了俩人参果,觉得有问题。当然有问题。可是问题在于大家没注意的地方。

第一次吃。孙悟空偷来了三个人参果。这人参果,八戒张开口毂辘的囫囵舌咽下肚一个、给噎得直翻白眼儿。孙悟空和沙和尚细嚼细咽、啯啅啯啅的每人吃掉了一个。啊,不错,已经各自吃了一个。第二次,镇元大仙又请他们三个人各自吃了一个。于是,他们三个每人吃了两个,没错吧?

咳咳。错了!那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树上长了几个果子?二十三个人参果。之前镇元

大仙招待人吃了两个,清风明月吃了两个,孙悟空偷走吃了三个,孙悟空打落丢掉一个又给菩萨变回来了。的确没错呀。

真的错了。错在哪里了?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

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

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

行者他们哥仨,没有用清水,用的是口水。也没有用磁器,应该不能说他们的牙齿算磁器吧……他们三个是直接填到嘴巴里面吃掉了。这种吃法,根据土地的食用指南,你应该明白,是完全无效的吃法。所以,认为他们每人吃了两个人参果的,错了。

肯定有人说,那两个道童清风明月,也没有按照这么死板的规矩吃呀!谁说的?八戒哥哥亲耳听到、亲口说的:“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可是,你认为这清风明月会这样子跟啃苹果一样的啃吃这珍宝水果吗?你认为这清风明月不遵循人参果正确吃法吗?

那么,啯啅啯啅的啃,你认为八戒说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吗?我认为,十有八九是八戒给馋得出现了幻觉。如果人家按照正确吃法,他当时应该是听不到声音,可是他的观念就是水果要用嘴巴牙齿啃,他觉得人家应该是在这样吃而已。这个幻觉才是更符合八戒当时火烧火燎猴急猴急的心态。

这人参果树,所在的地方实在是稀奇。怎么个稀奇了?孙悟空被八戒勾引了去做贼,拿了人家的金击子,就跑向人家后院去。推开花园的两扇门,满眼的花卉。再往前走推开菜园的两扇门,满地的蔬菜。再往前走,又推开了两扇门,奇迹出现了。

什么奇迹?推开看处,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直上去有千尺馀高,根下有七八丈围圆。哎呦!这一棵高达千尺、直上云霄的大树,孙悟空在推开院门之前,居然一点都看不见的样子,这,不是奇迹,还有什么配得上被称作奇迹?

其实,这还真的不是万寿山五庄观第一个奇迹呢。早在他们来到人家地盘上的时候,已经撞上奇迹了。还记得吗?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哎,不就是十个自我标榜的字儿嘛,这是什么奇迹了?当然有奇迹呀。您一定要看清楚了,人家写的意思:万寿山是福地,五庄观是洞天。人家说的非常清楚,五庄观是洞天!也就是说,五庄观是万寿山里面的一个洞!跟观音菩萨的潮音洞、跟猴哥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同一类型的。

这算什么奇迹了?从头到尾这三回小说,您看到任何关于洞的描述了吗?没有!那是不是我在故作高深呢?似乎真有可能哦……

依我看,这个洞天的奇迹,就是人参果树在院子外面不能被看到的直接原因。可是说来说去,洞,在哪里?要想知道洞怎么回事,一定要注意,洞字后面还有一个天字呢。悟空进的每一层门,应该里面就是一层天,他推开的院门,实际上应该是一层天的门。这里面的天,跟外面世界的天与层还不一样,两者是互相孤立的。

凡是古代所称的福地,里面必有洞天。福地之所以成为福地,就是因为里面有洞天。但是一般人们不可能看到洞天,人们所知道、所能感受到的,是大地上的脉,尤其是山中的脉,山的形成走势,不就是因为地脉才形成的吗?脉里面就是洞天了。

大地的地气每个朝代都在变化,跟天象一起协同的变化。地脉中地气一变,地上的万物都发生了属性的变化,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变化,就是中草药药性的变化,还有农作物的变化,都是跟着朝代在变化的,朝代的变化,是跟着天象和地脉而变化的。

自古名山僧占多,和尚们也要寻找他们一法门所划定的地域去修行。道家修仙呢?仙不就是山人嘛,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0 22:59:37

(8)稍纵即逝的机会



清风明月两个小家伙,师父真真切切的叮嘱了他们两个,防着唐师父的三个徒弟。这两个小家伙,也亲眼见到那三个嘴脸凶顽、性情粗糙,也知道应当提防他们三个,而且也的确在孙悟空他们三个走开了的当儿,审慎确认了唐三藏的身份,才取了人参果献上的。

可是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两个小道童,在这里不知道呆了几百年了,竟然会不知道他们跟三藏说话、他们自个儿言语,在隔壁的厨房听不见?理论上,是不存在他们不知道的可能。如果连这点智商都没有,别说做神仙,做俗人都算低级的了。

可是这不合理的事情的确就发生了。似乎就是为了让隔壁那厢的长耳朵听见一样,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八戒这嘴巴里忍不住口水哗哗的。八戒这反映,让我想起来《猫和老鼠》中一个场景,汤姆猫故意在老鼠洞前表演吃棒棒糖,一点一点的拉呀、舔呀,馋得那小老鼠站在边上,跟着汤姆猫同时在那里咂吧嘴、流口水……

然后八戒就再也没心思烧火煮饭了,一遍又一遍的跑到屋子门口去瞧猴哥,他这一辈子,再也没有今天这一刻如此的热盼那该死的孙猴子了。等到一瞧见孙悟空牵马回来,八戒就急翘翘的乱挥手招呼孙悟空。然后,有趣的对话就开始了。先是孙悟空戳着猪八戒的脑壳滔滔不绝的指指点点,到得最后,是八戒戳着悟空的脑壳滔滔不绝的指指点点,并且孙悟空也生平头一遭,对这呆子如此的顺溜,只顾一个劲儿的点头称是:“我晓得,我晓得。”为了一个吃字,八戒和悟空空前的一致起来。

本来么,悟空和八戒都是喜欢吃的。嘴巴馋这方面,本来就悟空比八戒更厉害,悟空就是在天上吃出来的名堂、吃出来的祸殃。悟空就像进自家后院摘果子一样的,就跑人家后院去了。取了之后,由于不懂取人参果的方法,敲落了一只果子,就被大地给收去了。于是当时孙悟空就急眼了,认为是这里的土地神跟自己抢呢。

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唵”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然后孙悟空,就对土地神,语重心长的、动之以情的、晓之以理的、耐心细致的、讲解他做贼的伦理道德,行者道:“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看见没,这修行了这么多年的孙大圣,就为了一只从来没见过的果子,就完全失去了一个修行人的体面,又回到五六百年前在蟠桃园的思想境界……

唐三藏不知道修行正果的机要,误会两个童子献吃婴儿,该得的至宝被弃如蔽履。八戒不知果子摘了就应该尽快吃,误会两个童子贪吃。悟空不知道果子敲落就不能落地,误会土地神偷吃。悟空八戒沙僧不知至宝的吃法,结果吃了也白吃。这些都说明了,修行机遇的难遇与难得。

这个窘境,正是修行人几乎天天都会遇到的感受。出现一种状态、感受、或遇见一件事情,不知道如何把握,对于不符合自己观念的,管他是对是错,一概的排斥,却不懂得去问询、更不懂得去静静的观察与深究下去。或者就像孙悟空他们那样,以凡俗人心去对待高境界的事情,以凡俗人的手段去对待修炼的收获,结果是有了非凡的大能,也完全不会运用,不懂得如何运用,抱着金饭碗四处讨饭去了,还整天埋怨师父没给自己能力。

修行人,每当往前走一层境界,都有很多新出现的事物,看上去,跟之前遇到的没有任何分别,可是里面却是全新的。当你抱着旧有的认识去认识他的时候,那真的就以为是旧有的了。所以,很多人固步自封,就是这样子造成的。当然,修行中还有很多应该永久坚持的,而就连这些,时日久了,你再跟过去对比起来,里面也天差地别、别有洞天。











(9)人参果的境界



这人参果,根据小说,还是挺值得研究一下的。孙悟空无端的怀疑土地神抢了他的果子吃。没想到这土地神出来,却教导了无所不知的孙大圣一顿。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

土地神,划地而居,他们居然不是地仙,竟然是鬼仙。鬼仙的意思,那就是阴间的一方地之主了,就跟人间的县官相似。那么,根据这个推断,地仙虽然依地而仙,但是所在层面却是高于阴间诸神的。“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全世界,这几千年来,就是地仙多,成千上万。但是你看出来没?“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地仙究竟是一帮子什么神仙?其实,几千年来一直做地仙的,全部是修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修行人们,他们为何可以长生住世、不死于人间呢?乃是因为他们获得了这个人参果。这个人参果,是专门给修行人、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修行人准备的。

这是个什么境界?那得看人参果是什么境界了。土地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道:“这宝贝,……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道:“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从人参果与五行相畏,能判断出来它是哪个境界的产物么?能。

“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这句话已经很明确的表明了,这个人参果,就好比是由水份组成的冰块一样,冰块会无形无影的溶解消失在水里。这个人参果,遇到五行就终结了,尤其是遇到水,就消失了。这说明,人参果是基于五行的、由五行因素组成的,所以,五行的因素对它来说形成了一种屏障。

这个人参果,从上下的层面关系来讲,应该是高于五行的,凌驾于五行之上。可是,偏偏它又制约于五行,五行是它的构成因素、是它不可逾越的屏障。说来真是奇妙,遇水即化,是个双关语。这个水,对于修行人来说,有着特别的含义。修行人每提高一个境界,都是通过每一境界的基本因素水上而行的。这个水,并非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乃是五行中的那个水。

这个根源之水的根源嘛,体现出来,正是孙悟空敲不动的大地。那土地神继续说:“……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

什么一会儿水,一会儿又变成土了,这不乱了套嘛。没乱套。我说的是根源之水的根源,也就是水的水,那体现出来,是这个金刚一样大地。你要知道这万寿山是什么地方。“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

首先,这里的大地,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这个未开之际,万万不可以为,天地出现之后,就没有了!这是一层境界,这层境界是永在的。这层境界一旦出现什么变动,那人世间早就天翻地覆,如果这一境界消失,那什么银河系、天地、三界、万事万物,全部跟着一起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比铁还坚硬的大地,就是那一层本原之境的形象体现。

“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这意思是什么,那意思不就是“万劫无移大地根”?这个大地,我是说所有物质的大地。回到西游记第一回,看花果山的来历:“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这放在一起一对比,马上就清楚了吧?万寿山存在于“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的境界,花果山存在于“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孙悟空,现在还没能力突破自己的原始境界呢,他怎么能动得了这土地的分毫?这株大树,超越三界之上众多层次、并且上达至高之境,它所凝结的真人身,一旦给了修行人,修行人才能修炼上去,才能无所不能。并且,那土地明明白白的告诉悟空食果须用清水化开,那猴子却跟完全没听见这句话一样,直接丢嘴巴里吃了。这里面有问题。其实还有问题呢,那土地神,明明亲眼看着孙悟空偷人参果,他老人家明明非常清楚这人参果绝对是秘宝、万万不能随便给人吃的,但是他老人家,你瞧见了,他不但对孙悟空的偷窃行为视若无睹、而且还吐噜吐噜的对孙悟空和盘托出、详细指导,而且事后还面无愧色的坦然的走了。这里面也有问题。

在五庄观之前的境界,三藏每当走过一重天,都是清理打扫、重新构造他肉身中的荒废的天地。过了五庄观,才是真正的造天造地。

但是三藏拒绝进阶。因此那两个道童、清风明月,发现给唐三藏人参果他不吃,却又被偷了四个,怀疑是他师徒四人行窃。这两个小家伙,断然知道他师徒四人不得法而吃。于是两个修行人,就完全不顾修行人的体面、大肆对唐僧爆粗口起来。并且这俩家伙,只认定唐僧痛骂,“定是那伙恶人偷了,我们只骂唐僧去来。”然后,两个出了园门,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贼头鼠脑,臭短臊长,没好气的胡嚷。

其实呀,这唐三藏的确该遭受这一顿羞辱。因为呢,他是在迷中修的,关键问题不能给他点破,但是当他如此不悟,等于是说要逃避往上走的修行一样!他必须在迷中悟,那么只能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修理他。这两个道童,其实正是通过这种异常怪异的方式,来促使他唐三藏能识破这个异常背后的真机。当然,两个道童本身,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火,他们两个,正是被上师和菩萨借用了一下嘴巴而已。

修行的事情,就这么隐晦的、但又毫不遮掩的给你显露破绽让你识破。但是,唉,你总是作茧自缚。怎么办?那就等着更加激烈的点悟出现吧……









(10)开胃小菜一碟



你能想到吗?从人参果上可以推算出来孙悟空哥儿仨的纪年史。其一: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

其二: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

其三: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

然而这小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沙僧曾经在蟠桃会上见过人参果,那么,他应该至少参加过一次蟠桃会,见过一次。现在,轮到了人参果成熟。那么,他的历史至少一万年了。并且,他得道上天,也至少一万年前的事情了。

猪八戒听说过人参果,没有见过。那么,他修道得道的历史,应该是在上一次蟠桃会之后的事情。他的历史,短于一万年。至于孙猴子的历史,咱们都不用算的啦,也就是一千年左右。你看这哥儿三个,排名座次和能力层次大小,是倒排序的。如果按照本次历史约一万年为依据来看,那么沙僧应该算是上一次史前人类了。你看他的长相,就很异类。

既然沙僧见识过人参果,而人参果只出产于这个五庄观,那么,他应该认识这观的老板才对。也就是说他应该跟镇元大仙起码有过一面之缘。也就是说,镇元大仙起码应该对他和唐僧都是故友才对。但是事实上,从后面的故事发展,你就知道,他们并不认识。

还有,沙僧说的这人参果,居然不是镇元大仙进贡给王母娘娘的。他说的很清楚:“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你知道吗?“海外诸仙”这个称谓,在中国神话历史上,几乎就是专指海上三仙山的神仙们的。海上三仙山包括:蓬莱、方丈、瀛壶。显然,关于人参果的出产地,海外诸仙对沙僧保密了呢。

关于人参果的产地,这哥仨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要么:天上的神仙们,普遍的都不知道这人参果的具体产地。要么:他们早就集体对这未来的哥仨保密了。并且,这个万寿山出产人参果的这个钢钻也钻不动的土,根据土地神的介绍,有四万七千年。五九四十五,那,我估计,应该是幼苗长了两千年,开始开花。然后结了五轮果子。唐三藏师徒撞上的,这恰好是第五次。而之前沙僧做卷帘大将时候看到的人参果,应该是第四茬果子。

可是这个人参果的根,历史却远远的超过了四万七千年,乃是久远历史之前的产物。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这棵树的根,几乎跟孕育孙悟空的石头一样的历史悠久。



(第二十四回完)转自天涯论坛/手机音频下载:去喜玛拉雅搜西游漫注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0 23:01:12

本帖最后由 裴殷裴殷 于 2018-4-28 19:04 编辑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音频


(1)越描越黑



自称盖天下有名的贼头、天上地下第一偷的孙大圣,偷人参果的时候,还理直气壮的,这一当察觉到人家清风明月怀疑自己偷了人家人参果的时候,他反而忽然觉得害羞起来了:“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饮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并且那老猪,你看他馋嘴的时候,心急火燎的撺掇孙猴子去偷果子,这被师父招呼去跟人家对质的时候,也如同泻了气的皮球:“正是,正是,昧了罢。”

然后他们三个,简直是腿肚子跟灌了铅一样抬不动腿的沉甸甸,又跟要出嫁的大姑娘一样的羞答答,总之就是不肯离开厨房半步。无奈是师父招呼,躲也不是个事儿,就只好硬着头皮、扭扭捏捏的蹭了半天才到得大殿之上。

到了大殿,猪八戒第一个沉不住气,一贯喜欢装精的老猪,破天荒第一次开始装傻,你看他,眨巴着一双无辜清纯的大眼睛:“饭将熟了,叫我们怎的?”三藏一听,就心里踏实了,啊,你瞧,一看我这徒弟们,就是毫不知情的清白人士呢,于是,三藏就认真的解释起来:“徒弟,不是问饭。他这观里,有甚么人参果,似孩子一般的东西,你们是那一个偷他的吃了?”一看师父上钩,这八戒就装的更憨厚了:“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

一向不知道撒谎为何物、素来不曾撒过慌的孙悟空,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猪八戒这么样子认真可笑的撒谎表演,实在是憋不住、也顾不得正在装作没偷吃的模样,哧哧哧的笑起来。于是,八戒这么精湛的撒谎功夫,就被自家兄弟给破了功。沆瀣一气的联盟阵线、瞬间露馅。

看见孙悟空那笑得天花乱坠的怪模样,傻子都知道,这猴子古怪的笑脸上,堆满了蹊跷的啦。清风一双充满怒火的眼睛,就盯住了猴哥:“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然而,猴哥一向不懂撒谎,不知道撒谎该怎么撒,但是幸好他懂得顾左右而言他,就憋住笑、板起脸、学着老猪的模样、依葫芦画瓢,生平第一次装傻,喝道:“我老孙生的是这个笑容儿,莫成为你不见了甚么果子,就不容我笑?”

就孙悟空这么露骨的表演,连一向不懂察言观色的唐三藏,也看出来了。三藏道:“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唐三藏这么一说,倒是说醒了孙悟空。他跟着猪八戒,怎么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说瞎话……这可是让醒悟过来的猴哥一激灵。猴哥倒是明白了撒谎的错误,却又施展出他旧有的耍赖本领:“师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听见那两个道童吃甚么人参果,他想一个儿尝新,着老孙去打了三个,我兄弟各人吃了一个。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

孙悟空的实话,却不符合事实。那明月一听就觉得,这猴子招供的时候还不肯承认偷,还不忘昧掉一个果子,着实可恶,明月道:“偷了我四个,这和尚还说不是贼哩!”

没想到明月这句话,却让猪八戒怒从心头起,他浑然忘记了自己给刚刚说过自己不晓得不曾见,认为猴哥背着兄弟们多吃了一个,八戒道:“阿弥陀佛!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那呆子,枪口掉头,扫射起孙悟空来。这局面,你说像不像当下的时局——啊,曾经的哥们、一朝互相出卖互相拆台。

做亏心事的人,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事情顾头不顾腚,往往还喜欢掩耳盗铃,往往还喜欢做些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标牌。至于人为什么会做亏心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往往是因为心胸不够、或智商不够。正是因为他一时的鬼迷心窍,导致他心胸、智商齐齐的下降,才做出那些亏心事、骗人的事儿来。

对了,骗子不是因为聪明才欺骗得手,相反,是因为傻。他这种傻,不同于那种表面的傻,是骨子里面的傻气。撒谎,往往是因为智商不够,花言巧语,往往是因为脑筋底下。我这个论调,跟人们的日常结论是完全相反的。是呀,很多人为了一时的贪欲、或面子,背着别人做下了坏事。其实,获得的那点虚荣,看不见摸不着不说,还会在将来实质的遭罪。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很古怪的事情,极端爱面子的人,为了面子、尽做些不要脸的事儿。多么的矛盾啊。







(2)人心念起在何处



话说本来表面上还算挺有涵养的唐三藏,被两个童子给骂得毛了,就转嫁压力给孙悟空他们三个。虽然孙悟空他们的确就是贼,但是这个三藏也的确给骂的毛了。然后孙悟空更加不能受气,于是就发了火,行了恶,推了树,断了根。

唐三藏和孙悟空不能受气,那就专门给他们气受。唐三藏嘴上不说、脑袋里不想,其实他内心深处深深的厌恶这人参果,用人心揣测这仙家至宝,那么就让孙悟空失去了理智,断绝了这果树的根基。

你看那孙悟空,脑袋一热就犯罪去了,推倒人参果树之后,还在那树叶子间扒挠人参果子呢。你说这个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可是这时候怎么看起来那么的弱智了呢……人家土地神,都明明白白告诉他,这果子不能落地、也不能直接用嘴巴吃。他除了摘到三个下嘴,其它的果子全给弄掉地上不见了。并且,吃了人参果,也完全没有想起来土地神交代的要用清水化开的吃法。没办法,既然主人家不想让你吃,总有办法让你吃不得、吃了也没用、等于没吃。

而且,这孙悟空,推倒了人家观里的人参果树,其实乃是断了唐三藏他们自己的修炼的根。这个人参果,他们是必须在这一个关口上吃下去的。不吃?不吃就等于不修了,没什么好说的。这也就是那镇元大仙反反复复的把他们几个给捉回来的终极原因。别说是因为孙悟空把人家的果树给推倒了,就算他们没推倒,人家照样要把他们给抓回来的。修行的事情,哪能让你这样糊弄事儿呀。三藏西临万寿山,悟空断送草还丹。不服下这草还丹,就莫想过得这万寿山,吃了这草还丹,那才是有了万寿之体,万寿的性命。有了这万寿的性命,才能继续修下去的。

发现了果树被推倒,那清风明月给吓得不行,说:“怎的好!怎的好!害了我五庄观里的丹头,断绝我仙家的苗裔!”这五庄观,可不是给他们自家的弟子等众提供这草还丹的,他们除了自己用,还四处赠送的。而孙悟空,在唐三藏不被人察觉的恶念之下,断绝了这棵树。可是孙悟空推倒了果树,就断了三藏的前途、也断了三藏的退路。这就是修行人在人心作用下犯傻的表现。三藏拒绝吃这人参果,以为自己是慈悲、以为自己是善念、以为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表现的很好,其实,乃是做了一件傻事。

发现这师徒实在是一窝强徒之后,清风明月就设圈套锁了他们几个在屋子里。然后隔着大门,清风明月又是对着他们几个骂得狗血喷头的。晚上了,这个时候,唐三藏开始埋怨孙悟空:“你这个猴头,番番撞祸!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气儿,让他骂几句便也罢了;怎么又推倒他的树!”你看,这三藏,根本就是把这果子当作寻常的东西,顶多是形状怪异、吃不下去而已。并且,他认识的也算可以,啊,你偷人家东西,就应该着人家骂几句。啊,推倒人家的树,的确是你不该!

但是三藏忽然又说起了怪话:“若论这般情由,告起状来,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通。”这句话怎么怪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可是:如果你老爸是做官的,这事情咱们就说得通、摆得平了!哈哈,知道不?三藏的潜意识里,可是相信权力、相信拳头的!其实,在后面的故事中,三藏不止一次的提及:啊,悟空啊,要是你爹地是当官的,这麻烦就如何如何的容易搞掂的啦。三藏出身官宦之家,虽然一生不染红尘,但是,他的背景还是给他的修炼生涯留下了很强的烙印的。

所以说,因为他的人心顽固,就造成了大麻烦。那人参果他不吃,本来就是修行停滞不前的表现。他不信道童的真言,起了厌恶之念,造成了孙悟空闯祸。他相信拳头,那么怎么着呢?您肯定很容易的就推理出来了,那只能招来:拳头!于是乎,大仙回来,那就是动不动就表示要揍三藏,绳子、鞭子、油锅,一个接一个的奉上,好恐怖啊。

一个有力量的小仙,把鞭执定道:“师父,先打那个?”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







(3)考验密集三藏吃不消



通过小说前前后后的描写,就不难发现,安排一次修行,对于天上也实在是一件蛮大事情,牵扯的面积太广了。就不说这取经人的修行之路,涉及了多少的佛门神仙、道家神仙、还有那地上的地下的神仙们,就光是这时机的安排,通过这三藏与人参果的故事,也足见机会的不容易。

怎么说呢?你看这人参果,万年一熟。那佛祖、菩萨他们安排这取经人,也基本可以确定是最短一万年一次的了。所以,当初,让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埋着等上个五百年,的确是在等这次的机会。不但要恰好碰到人参果成熟可以食用的年头、取经人恰好到达五庄观,而且,这时机安排的,还有更加精准的地方呢。

却说那镇元大仙回家里,发现唐三藏不但没吃,人参果树还被孙悟空捣蛋给破坏了,就勃然大怒,撒丫子就追他们这伙强盗去了,结果由于操之过急,还多跑出了九百余里的路去。然后大仙掉转头来,摇身一变、化作一个云游道士。你瞧他,心里面撮火的不行,嘴里面还优哉游哉的哼着小曲儿,他唱的是什么曲儿?乃是《月儿高》。这月儿高,传说为唐明皇游月宫闻记之音。

相传唐朝太平时期,一个八月中秋的半夜,万里无云的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李隆基赏月饮酒,不知不觉脑筋就钻到月亮中去了,然后被一个僧人给拽着飞身而去……等到他回过神儿来,发现自己已经身处月宫,月宫里,满大街都是仙女,耳朵里,灌的全都是美丽动人的音乐。后来他回到自己的皇宫,就凭着印象记下了这首曲子。现在还有这首琵琶曲呢,的确很动听。

镇元大仙为什么喜欢哼这首曲子,因为当时正是刚刚过了深秋十五月圆之夜呀,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呢!我怎么知道这是十五?小说中很明确提到了嘛。知道不,这天夜里,为啥三藏师徒四人飞奔了一夜?因为有月亮呀。并且,正是看到有月亮,他们四个才放心夜里上路逃跑的。说话后,都已天昏,不觉东方月上。行者道:“此时万籁无声,冰轮明显,正好走了去罢。”这段内容交代的很清楚:黄昏时分、月在东方、并且是满月。

这是哪一个月份的十五的晚上呢?是九月。因为在前面四圣试禅心那一回,小说说的很清楚,发生在九秋时节。第二十三回开篇是这么提到:真个也光阴迅速,又值九秋。而且,四圣试禅心之后,当天就到了万寿山的五庄观。到了五庄观的当天,就遇到了吃不吃人参果的问题,也就是当天,发生的悟空干掉人参果树的事情。

菩萨的考验在晚上,镇元大仙接到元始天尊的请帖,是第二天早上的事情,这两个大的关难几乎就是接连发生的。并且从地点上来说,菩萨考验唐僧师徒色心的地点,也是应该紧邻万寿山。

等到过了万寿山这一关,在万寿山住了一星期,一离开万寿山,马上就遇到了白骨精!从时间上来推算,这个白骨精事件,无论如何也不出九月,理应还在九月发生。地点上,那也几乎就是紧邻万寿山。这个白骨精,小说中说得非常明确,乃是尸魔。从这个菩萨他们的紧凑安排中,应该能判断出来,这是何等重大的一个关难。

唐三藏,被尸魔三次调戏,并且唐三藏还自我离间、赶走了孙悟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五庄观中间反反复复的关难中,唐三藏一步一步的加深了对孙悟空的嫉恨。

清风明月锁了他们师徒,让三藏开始埋怨孙悟空。孙悟空使个神通轻易脱身,三藏就跟着孙悟空潜逃而去,也不提赔偿人家的事情了。这一夜马不停蹄,只行到天晓。三藏道:“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累死累活的跑了一夜,又被镇元大仙轻易的捉了回来。这时候,让赶路心重的三藏急躁万分,又心里头埋怨孙悟空。等到镇元大仙的徒弟抡起鞭子来啪啪作响,吓得他脸色苍白,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但是更让他没面子的是,孙悟空轻松的替他挨了顿打,而且孙悟空一不哭爹喊娘、二不浑身筛糠。这一对比,三藏真窝囊。

然后孙悟空又是略施小计,四个人又是连夜跑路,然后四个人又是被大仙一袖子笼回家去了。估计这时候三藏都快绝望了,更让他难堪的是,这镇元大仙居然把他和八戒、沙僧用布匹裹了个严实,然后涂满了漆。三藏正在妒忌为啥偏偏放过了孙悟空,大仙就把孙悟空扔油锅里去了。幸亏孙悟空脑筋转得快,又是略施小计,跑路了。

整个这个揍人折腾人的过程中,你没听见三藏说一句有用的话,他既没有替自己求情,更没有替孙悟空说过一个字,因为他认定了这一些都是孙悟空他们的错:“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倒是孙悟空看见要鞭子抽他、主动替三藏开脱顶包:“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时,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童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听说大仙要油炸三藏、又主动顶包受过:“莫要拆坏了布漆,我来下油锅了。……不要炸我师父,还来炸我。”

尤其是后来,孙悟空不但请菩萨来救活了人参果树,并且还搬来了很多大神仙来陪自己闲扯,这得多大的面子啊,可是自己这个当领导的大和尚,却什么都做不了,处处都是孙悟空在风光、在折腾。这死猴子,闯下这么大祸,居然还这么毫无愧色!哼,不行,我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0 23:01:55

(4)神满不思睡



在灵敏的孙悟空的指使之下,这肉身沉重的唐三藏、怀着侥幸心理,接连跑了两个晚上的路,两天两夜没睡的他,一方面是困的要死,一方面是惊恐和恼怒交织,一方面是疲惫不堪。这方才度过这第二个逃跑之夜的他,马上摇桩打盹。孙悟空看见了,表示非常的难于理解。悟空说,师父您这不济!怎么你这出家人这般的辛苦莫名?你看我们哥儿几个这出家人,几天几夜不睡觉太轻松了。你比如我老孙,几千个夜晚不睡觉,也不懂什么是困倦,想当年,我在五行山下趴了将近二十万个日日夜夜,眼皮也眨巴了有超过十亿次,也没像您这样眼皮觉得抬不起来。八戒这沙僧听见了,都默默的点头表示赞同猴哥的论述。连那默默走路不吱声的白龙马,都摇头晃脑表示赞赏。

通过对比贬低了一番三藏师父之后,悟空又接着贬损三藏了:啊,老大,你就赶紧下马来吧,别让路过的人看见你这动摇西摆的可笑模样了,多丢人呐。来来来,咱们就躲到山坡下让您这呼呼大睡去。

孙悟空这番话,一方面他是不懂得人身之苦,一方面也是这里面的确有深意。这里面的深意,其实镇元大仙早就说出来了。

第一次逃跑,是孙悟空通过放瞌睡虫撂倒了清风明月二位小仙长。孙悟空的瞌睡虫,是以前他在天上当官的时候,跟天宫东门的增长天王划拳猜枚赢来的。小说没有说明他赢了几个瞌睡虫,可是只要他想用,往自家腰里一摸就能出来,似乎是要几个有几个。而且那瞌睡虫,也的确是灵物,孙悟空用指头一弹,那虫儿就精准的落在孙悟空想要它们落的地方了,而且马上发挥作用,让受众睡倒。

那大仙回来之后,就说了一句有深意的话:“成仙的人,神满再不思睡。”这句话的意思,在中国古籍中屡屡有所反映。而且,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了,孙悟空这家伙是从来不睡觉的。自从在菩提老祖那儿获得修仙的秘诀之后,他再也没有睡觉的事儿了。那么一般人睡觉是怎么回事呢?小说中也很明确的交待了:睡魔。

一般人睡觉,乃是因为有睡魔。并且,神仙如果着了睡魔,也会跟一般人一样的睡觉。而这个瞌睡虫呢,您就知道,它们就是睡魔,或者是睡魔的子裔。在古代,修道人很容易的就能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界,甚至是一般人,如果天真完好,也很容易达到这种状态。比如中国传统的儒生们,因为孔子注重休息的技术,他们也很注重睡觉的姿态、呼吸等等。通过儒家经典中对孔子睡觉的侧面描述,修道人很容易就能猜出来,孔子可以说也在这种状态,或者是非常浅的睡眠状态。孔子学说中的主要提法,同时是修心和修身的手法,他这个修身,可不是比喻形容,是跟练武术、修道一样的改变身体。

后来的儒生们很傻,以为文人就只是玩文艺的,到了清代末年,有些极端的甚至以弱不禁风、整天脑门子上贴着治病膏药的病态为荣。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文人,都是以文武双全为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文,本意就是纹理的意思、纹理就是脉路啊。真正的文人,是通晓天地间天机运转的脉路的,人身的脉路当然也不在话下。通了脉路的人、知晓别人脉路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通晓武的真谛。

隐约想起来一个好笑的历史故事:历史上有个杀猪的屠夫,长得比超级低俗屠夫可还要粗糙、狰狞,他想要跟一帮子文人们谈谈理想、谈谈人生,那帮家伙就耻笑他。结果这屠夫哥就火了,啪的一下子就把杀猪刀扎在桌子上,要跟那帮家伙比拼文艺。结果?结果我不说,你也能想到。这哥们才是历史上的标准文人。这个故事的具体出处我现在想不起来,有知晓的朋友烦劳提示一下。

镇元大仙前后说的话,接起来才完整:“清风、明月,却也中用。常时节,日高三丈,腰也不伸;……好仙童啊!成仙的人,神满再不思睡,却怎么这般困倦?莫不是有人做弄了他也?快取水来。”通过镇元大仙的话,可以发现,这两个年龄最小的仙童,也是日常最为贪睡的家伙,经常是睡到日上三竿还在睡大觉。但是这一天,观门大开,地上干净,似乎是他们早起床了,但是他们又在呼呼大睡,大仙因此觉得他俩睡得不正常了。反常的地方就是需要警觉的地方,因此就猜到他俩是着了道儿。于是就施展法术解了他俩的睡魔。

在镇元大仙这里的弟子们,徒弟们的修为和境界,是跟年龄表现直接挂钩的,这个看起来好象是按资历升迁、论资排辈对不对?其实完全不是。这里的徒弟们,人人都是真身在修行。他们这里身体表现的年龄,就是道果之身的形貌,跟人世间的年龄完全不一样的。

修道者讲究尽快的脱离凡俗之身的限制,只要入了门,马上就解决这最现实的肉身限制问题。而佛门就完全不同,你看那唐三藏,一直修到了圆满前的最后一刻,还是完完全全的大俗人的表现。他吃了人参果之后,没有神满不思睡,也没有可以霞举飞升,就是简单的觉得爽了那么一阵子,很快感受上就恢复原样了。表现上,照样是无能的常人一个、照样是每天拖着沉重愚昧的肉身受苦受累。







(5)一石二鸟的考验



其实吧,你看那孙悟空跟镇元大仙,两个人斗志斗勇的,越斗越开心。说他们是斗,是有点夸张,其实悟空那点小神通,在大仙眼里算是小儿科了。你看那大仙,一袖子就掳走了他们师徒一伙外带马匹行李。在人家袖子里,那悟空的本事,就完全失效,大仙从袖筒里取他们出来,就仿佛捏拿面人儿一样的轻松自在。你说就这么巨大的神通差别,大仙真的要想为难孙悟空,哪里会有他老孙讨价还价的份儿?

那么怎么孙悟空施展变换腾挪的本事,那大仙就听之任之,让孙悟空玩呗。反正是大仙看的不是孙悟空表面的顽皮凶蛮,他看的是孙悟空的出发点、评判孙悟空出发点的标准是为私还是为他。

大仙要徒弟用鞭子抽打唐三藏,行者闻言,脑筋急速运转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三藏那柔弱的小肉身、和那柔弱的小意志,三两鞭子下去,莫说哭爹喊娘,估计要他干啥就干啥了。这不行啊!这考验对一般人不算什么,对三藏可就是过于残酷了。如果我孙悟空不出面抵挡一下,那岂不是我见死不救?于是孙悟空就决定自己以身代罚,替三藏承担这一次拷打。作为修行人,这种替换是说得通的,虽然不解决实质问题。

替人受过,孙悟空出发点非常好,但是由于他的个性使然,话语到他嘴巴里就渲染上了一层傲慢和挑衅的色彩:“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大仙一听,就心中雪亮,一方面,他看穿了悟空的内心想法,因为心中赞赏而笑了起来,一方面,他却又直言不讳的点击孙悟空言语态度上的瑕疵:“啊,这猴子真泼皮,嘴尖牙硬。好,咱就满足你,先揍他。”

打孙悟空,本来就是做戏,所以大仙任由悟空他变化神通、搞出两条熟铁腿来梆梆梆的打,这场戏是做给唐三藏看的嘛。同时也是在试炼悟空的心意,但是主要的是做给三藏看。揍了悟空三十皮鞭,没听见三藏吱声,他简直就像默默的路过打酱油的一样,似乎本来就应该悟空挨揍。大仙这看在眼里、鄙视在心里。于是乎打完悟空三十鞭子,继续来折腾唐三藏:“还该打三藏训教不严,纵放顽徒撒泼。”然后,那膂力强盛的小仙,马上就抡起鞭子来、啪啪啪抽得山响。吓得三藏在那边厢面如白纸。

悟空一听,赶紧就抢亏吃:“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时,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童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哎!悟空这番心意,作为修行者、有这样的徒弟真是莫大的欣慰,作为普通人、有这样的兄弟那也是足矣。这世上,有多少人是能够为了道德伦理而主动吃苦、吃亏的呢?这样的人如果不入修行的门修上去,那这世界上就没有公平了。

这镇元大仙听了悟空这番话,知道全是肺腑之言,悟空的出发点真是太好了、赤诚,悟空的赤诚,不是简单的替人受过,替坏人受过就不是什么值得钦佩的、反而是愚人。悟空是为了保全三藏的修行中不出现他承受不了的过大的磨难、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并且他为了维护唐三藏的取经大业、和修行大业,肯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体面。要知道,在以前,悟空那是何等的骄傲,从来不肯为任何人低头的,为他自己低头都不肯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于是,大仙笑道:“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既这等,还打他罢。”小仙又打了三十。行者低头看看,两只腿似明镜一般,通打亮了,更不知些疼痒。莫说孙悟空变化了两条熟铁腿供人鞭打而不知疼痛,我估计,这时候,就算他不用神通,这鞭子打到他腿上,他也会不知些痛痒。

你说吧,这时候,一向被唐三藏视为村野凶蛮的悟空,表现得很有孝意有风范、深明大义。倒是那平日一向以儒雅著称的我们的三藏哥哥,仪态尽失。等到晚上人家走光了,那长老泪眼双垂,怨他三个徒弟道:“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

你说吧,你这一天除了跑路折腾的有些劳累,这还没让你受罪呢,你就在这儿推卸责任、埋怨徒弟了。三藏这话,猛然间悟空还真反应不过来,就愣愣的直说道:“且休报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转嗟呀怎的?”

悟空这一反问,倒让三藏卡壳了,是呀,自己说的话,师出无名,端的没头没脑,于是就赶紧转移话题找借口:“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





(6)锅底打破,油漏得罄尽



要说起来,这个五庄观的难,对孙悟空来说不算大。你看他,不管大仙这伙神仙怎么设置障碍,孙悟空总能轻松脱身,不但他自己能脱身,还能拉上自己的团队一起逃跑。要不是因为唐三藏这个肉身跑不快,孙悟空他们哥儿四个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孙悟空不光是神通多,主要的原因还有他临危不乱、脑筋灵活。孙悟空的脑筋灵活,可不是我们一般人这种心眼多,他是非常有灵气的那种敏感。

当然了,敲打人参果吃的孙悟空,简直是迟钝极了,最关键的话儿,他听不到耳朵里面。这个莫只怪他,决定因素不是他,他是被决定因素。

第一次从五庄观连夜逃跑,一直跑到天亮,孙悟空兄弟四个正跑得欢呢,三藏受不了了,又困又累道:“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于是一伙人离了路边就跑到树下呼呼大睡了。唯独孙悟空没有丝毫的懈怠,他偏有心肠,跳到树上玩耍去了。因为看见孙悟空没有睡觉也没有闭上眼睛,这大仙就不好一袖子就把他们在睡梦中掳走。只好变化成一个道人的模样,先来确认一下他们的身份。

镇元大仙变了一个行脚道人,跑到正在打坐的三藏面前问询他们来自何方,三藏如实回答,并且强调自己是路过而已。然后那大仙故作惊讶,手指头指着东面的山头,眼睛望着对面的三藏,说,哎呀老大你从东土而来,路过俺家的山头了吗?这话里有音,唐三藏没反应过来,跟着镇元大仙的话头就走了:“不知仙官是何宝山?”一看三藏着了套,大仙就安心的交底了:“万寿山五庄观,便是贫道栖止处。”悟空一听就急眼了,他心中有物的人,忙答道:“不曾!不曾!我们是打上路来的。”他的用意当然是替三藏解套的,不过已经晚了而已。

被大仙捉回五庄观之后,大仙要鞭挞唐三藏,被孙悟空顶包了,然而这孙悟空机灵,恐仙家法大,留了心眼,睁圆眼矁定,看他打那里。原来打腿,于是他就把自己两条腿变作两条熟铁腿。

第二次被大仙集体捉小鸡一样拿回五庄观,大仙要用油煎炸孙悟空,孙悟空灵敏、却又留心,挪移了一个石狮子做替身打破了大仙家的锅底,隐身模式跑在了半空中看笑话。大仙一看孙悟空跑了,心里嘿嘿的一乐:看你脚丫子再利索,也利索不过我的机谋,你呀是个风筝,线儿就牵在你家唐三藏身上。我耍不动你,我耍他!于是大仙就做出一副大怒的模样:“饶他去罢。且将唐三藏解下,另换新锅,把他扎一扎,与人参树报报仇罢。”大仙话音未落,那帮小道仙马上动手,拆解唐三藏身上的布漆,做出要油炸唐三藏状。于是逼得孙悟空不得不把自己乖乖的送回到大仙手上。

看见了吧?这一回小说中一共四处明确的提到孙悟空的机灵,他就是靠着自己的机灵,总是在死局中破局、危机中转机。凡是大仙着意的地方,孙悟空全部有事先的预感防备。但是毕竟孙悟空不如大仙层次高,大仙在一次一次的孙悟空的腾挪中,很快就捕捉到了孙悟空无法防备的空档:唐三藏。

唐三藏不悟,任由孙悟空天大的本事也是无济于事,毕竟唐三藏才是主尊、是根本。

“悟空不识镇元仙,与世同君妙更玄。”孙悟空没有人身,他只知道人参果贵重,却不知道人参果究竟贵重在何处。他只知道人参果延年益寿,却不知道如何获得人参果,就算土地神当面告诉他,他也听不到耳朵里去了,他听不懂也记不住。

“夜去朝来难脱体,淹留何日到西天!”唐三藏必须与这儿的人参果同化!至于小说为何说“夜去朝来难脱体”?下面您很快就明白了。

第二次他们被大仙掳回五庄观,大仙吩咐弟子们把长头布取十匹来。大仙道:“把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都使布裹了!”众仙一齐上前裹了。须臾,缠裹已毕。又教拿出漆来。众仙即忙取了些自收自晒的生熟漆,把他三个布裹漆漆了,浑身俱裹漆,上留着头脸在外。

我估计,这个用布匹和漆缠裹人的情节,是古往今来小说中最荒谬的一个情节了。您看出名堂没?大仙这是在寒碜他们呢!这个布裹漆封,意思不是很明显吗?是说他们三个、特别是唐三藏,不但不肯褪去常人俗念的壳,还用俗念人心,给自己缠裹起来,作茧自缚;不但作茧自缚,还自以为圆滑的处处给自己找台阶、处处推责任给别人,就好比是给自己涂一层表面光鲜的油漆。这就叫“夜去朝来难脱体”。

看见没,这修道人“骂”起人来,可比我们俗人高明多了,也内涵多了。







(7)你遇着我就该倒灶



唐三藏成功抵达修行的目的地,依靠的并非佛祖的教诲,也不是取来的三藏经籍。菩萨给他安排了修行中的种种磨难和魔难,主要用途是消除他积累的罪业,这是菩萨能安排的,菩萨不能安排的、是每一关中他应该去掉的那些俗念恶念、他究竟能不能去掉。这些全依赖于他个人。

我们往往看到,他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甚至是掩盖、扩大。但是,他修行还有一个隐形的保护罩,这个隐形的保护罩,他几乎从未跨越,这个保护罩,不是乌巢禅师传授的心经,因为心经他往往是觉得自己理解了、却不懂得执行。

他这个隐形的保护罩是什么?就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这个保护罩,在唐三藏需要往高层面走的时候,有时候就形成了他的障碍,有时候就成了他的保护层。不管是障碍还是保护,三藏往往都不知道的,他总是以为他是对的。传统伦理观念,重在约束人的表面行为,这种约束,不一定能保证你像修行人那样上升,但是他一定能保证你不会下降沉沦。对于修行人来说,只要不下降,只要你还走着修行的道路,那就一定会成为你上升的一个厚实的地基。

早就有研究人员认为,西游记宣扬的是释道儒三教合一,这种胡扯咱不多说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集成之后体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体系,他可以通向任何一门修行道路的大门,原因在于他是侧重于世间层面的秩序,也就是符合世间层面的脉路机理,跟哪一个修行法门都不冲突的,修行的法门都是高层面上的事情,他是能跟任何一个高层面学说进行无缝拼接的。

当然了,儒教信者如果不进入其他法门修道,他自己也可以自成一派的修行,只是他最大的部分是偏重于世间、看重世间。中国这种传统伦理看重世间,可并不意味着他的档次不高,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他的重要,就像大地一样承载着世界上所有的生物物种繁荣一样。

所以说,你能看到唐三藏他这个人,整个西行路上,他往往是遵从着这来自长安大唐国的人伦、礼仪。一直到修行的最后,他人皮脱去前的一刻,他还恪守着中国传统伦理。

孙悟空施展法术、让猪八戒跑到悬崖边上、拱倒四棵柳树化作他们四人的模样来。却被小仙的鞭子给破了功。大仙很不忿,就说,你走就走么,干嘛要用柳树来充数?柳就是留的意思,留就是走也走不脱的意思了。所以大仙就满足孙悟空的潜在需求,一袖子又把他们给掳了回来。掳回来之后,不再把他们绑在在正殿檐柱上了,却把唐僧绑在阶下矮槐树上,槐字中、是有鬼么,是有心中怀着鬼的所指。大仙要油炸孙悟空,那台下东边是一座日规台,西边是一个石狮子,孙悟空就选择了石狮子、变化了石狮子来顶包、结果打破了大仙的锅底,石狮子,意思就是实师子、真正的师父的弟子的意思,这是孙悟空对大仙的回答。那大仙惊骂道:“你这猢猴!怎么弄手段捣了我的灶?”其实这关难,考验的就是诚意,孙悟空想对了、做对了、过关了,因此自然就说:“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孙悟空的这番赤胆忠心,让大仙一方面吃惊、一方面佩服,所以就说:“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这阶段的孙悟空,某些方面法力着实有限。要将柳树变成四人模样,就不但要念动咒语,还要咬破舌尖、把自己的血喷在上面,才能达成变化。第二天,他要将石狮子变作自己模样,也仍然要咬破舌尖、把自己的血喷在上面。这种变化,他可以真身脱离开,但是能维持的时间不长,而且,也很容易牵连到他的真身。

你看他,柳树的化身挨打了,他自己就身体上有反应,真身打噤。那柳树挨打,但是柳树又不欠什么业债,业债是唐三藏他们的,悟空要替他们开脱,那业债自然而然的就要孙悟空本人来代偿,就跟耶稣替受的罪,实际上是他的徒弟们的罪业他揽在自己身上了。孙悟空在变化前不懂这种罪业转化关系,等到他打噤了,才明白自己代偿不得、自己承受不了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仙讥笑他乡巴佬:越理欺心。大仙还说: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大仙这么自信的说,当然不是因为他神通大于孙悟空,首先是因为理在他手里攒着呢,这一层理,孙悟空是不可能越界的,孙悟空神通再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孙悟空千方百计的,不希望唐三藏挨揍,结果,不但三藏没有因此感念他,还加深了对孙悟空的恶念。这就叫报应,因为三藏这时候应该挨上一顿打的,孙悟空老是护着他,又没办法提高三藏的悟性,结果就是孙悟空做了一件错事,到后来孙悟空自己受了报应。

这不是不公平,这才叫公平。要是他挨了那么几鞭子、痛一痛,或许也磨灭了几分恶念、珍惜了孙悟空的苦心,说不定能明白一点,说不定就在下一关中不会发生恨逐美猴王的事情、或者下一关就不那么波折。棒头出不了孝子、只会出傻子、暴力之下人的智商会被降低、被激发的只是本能的条件反射,但是偶尔在必要的时候,却也能起到棒喝的作用。



(第二十五回完)转自天涯论坛/手机音频下载:去喜玛拉雅搜西游漫注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2 02:42:11

本帖最后由 裴殷裴殷 于 2018-4-28 19:06 编辑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音频

(1)不比不知道一比怒火烧



修行路上的安排,每一个关难、每一次考验,往往都不是单一目标的,尤其是初期阶段的考验,三两下就考验出你全部的毛病了。你看这唐三藏师徒四人,菩萨亲设一关、镇元大仙一关,这两个关难,可都是神仙亲自参与的哦,这两个考验中,就把他们师徒四人全部的重大毛病都给试炼出来了。

你看这修行路上,一旦确定你能真修,那真正的考验就马上接踵而至,看似简单、却是全方位的、让你掩藏不了的暴露出来全部的毛病。这时候的考验,神仙们亲自操刀,是因为这时候是以曝光执着为要,不以为难修行人为要,否则,要是妖怪们上来了,那可是一错念就铸成不可挽回的恶果,修行人马上就完蛋,不要修了,回家去吧。

之所以有这一番感慨,是看到了这一回开篇的诗。诗曰:“处世须存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常言刃字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终成空与非。”心上刃,正是忍字,寸边而,正是耐字。忍耐当然不是咬牙切齿的状态,咬牙切齿那是脆弱的表现。

忍耐,是对身心的放手,对充满心中的恶念、怒火、虚假谎言,和身体上的痛楚、焦躁、等的放手、任由这些东西象汹涌而至一样的、澎湃而去,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这种忍耐,换一个说法就是无争,无争就等于是不抓,不抓就等于是无执,做到这一点,就等于是怀德。

三藏、悟空等人,就是败在这个不能忍耐、放不下执着上,这些就是执着,执着就不能怀德,不能怀德就是缺德,他们都做了缺德的事情。三藏拒绝食果,就是放不下俗念,坚守他的俗念,接受不了自己境界之外的事情。悟空更不用说了,一句话不合,就诉诸武力、耍神通、用开溜来拒绝沟通。

他们的这种表现,恰好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刚强,坚守原则呢!可是这种刚强,面对神仙、面对更高境界,实在是脆弱不堪、人家才是真正的刚强、不变不动的无法逾越的刚强。

修行中的忍耐、刚强,跟人世间的忍耐、刚强,并非是一样的内涵。其中的滋味,还真不是聪明人能体味的,是那些能把身体和思想溶为一体、当作一个整体去对待的人,才能理解的。

而这个时候的三藏和悟空,乃是两个极端,他们两个需要各自往对方的极端上去探寻。现在,他们既然还不懂得去观察、去学习对方的优点,那就继续错位下去吧,直到自我分裂。

于是,被大仙抓小辫子抓得牢牢的悟空,还不肯在嘴巴上认输、嘴巴上还不住口的讨便宜:“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

为了三藏等人,悟空决定四海奔走,但是剩下的这几个家伙,除了轻易不吱声的白龙马,没一个人把信任给予他这个师兄。沙僧道:“师父啊,不知师兄捣得是甚么鬼哩。”八戒道:“甚么鬼!这叫做‘当面人情鬼’!树死了,又可医得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三藏道:“他决不敢撒了我们。……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

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发生在镇元大仙的眼皮底下呀!大仙的众多的弟子们也都瞪着眼睛看得一清二楚、支着耳朵听得明明白白。人家会怎么看待他们呢?看看人家师父和徒弟之间先。

却说那大仙自元始宫散会,领众小仙出离兜率,径下瑶天,坠祥云,早来到万寿山五庄观门首。看时,只见观门大开,地上干净。大仙道:“清风、明月,却也中用。常时节,日高三丈,腰也不伸;今日我们不在,他倒肯起早,开门扫地。”众小仙俱悦。行至殿上,香火全无,人踪俱寂,那里有明月、清风!众仙道:“他两个想是因我们不在,拐了东西走了?”大仙道:“岂有此理!修仙的人,敢有这般坏心的事!想是昨晚忘却关门,就去睡了,今早还未醒哩。”

看见没,出现异常的时候,人家师父对弟子可是无罪推定的思维,人家可是对弟子的心性很有信心。唐三藏呢,遇到意外事情发生,对自己的弟子是有罪推定的思维。境界和心胸的差别,何等之大呀。

就因为这个,这个镇元大仙,号称是唐三藏的故人的哥们,整个过程中,从未把唐三藏尊重过,我想,人家应该是在三藏来之前,已经知晓他的心胸境界了。所以嘛,又加上是有意安排的考验,人家用远去的背影替三藏接风、用鞭子和油锅给他洗尘。甚至这个故人,前前后后,小说中根本就没提到他跟三藏叙什么旧、唠什么修道修佛的嗑。

更“过分”的是菩萨呢。菩萨在孙悟空的恳求之下,来到五庄观,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菩萨道:“唐僧乃我之弟子,……”菩萨说唐僧是她的弟子,可是小说中却并未提到菩萨跟三藏说什么话。要知道,这可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第一次唐三藏亲见菩萨的本尊呀!而且,作为弟子的唐三藏,拜见自己的真正师父观音菩萨,小说中也没提到他如何的激动、感恩。倒是他见到下界的小仙福禄寿三星的时候,“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三星一为孙悟空讨情面,那三藏还紧张得结结巴巴的不住口的答应:“不敢念,不敢念。”

唐三藏这是怎么了?因为,这些日子以来,在孙悟空的对比之下,他心中积累了越来越旺盛的对孙悟空的怒火。他愤怒的小宇宙,马上就要爆发了哩!







(2)宽容的人一定懂得谈判



走过五庄观之前的唐三藏师徒,都是不善于谈判的,他们四个,遇到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有谈判倾向的。

清风明月两个小道士奉献奇形怪状的人参果给唐三藏吃,唐三藏一口拒绝、并对两个小家伙做了言辞斥责、与道德教育。这时候,当遇到严重跟自己过去经验和观念冲突的事情,他只是任由自己过去形成的善良是非的观念来左右自己,这种心理状态、基本上相当于一种受到伤害的应激反应。

但是他忘记了一个事情,作为一个修行人,他在坚持自己观念的时候,忽略了他这种激烈的、看上去好象是坚定的反应,不但有可能给别人造成心理伤害、错怪别人,还有漏,那就是顾首不顾尾的漏,用一句特别不好听的俗话来形容,就是磕一个头放仨屁、行善没有作恶多。

一个人心态好的时候,当遇到类似唐三藏这种境况的时候,决然不会像他这样激烈和粗暴。一般来说,会在小道士声称真的是果子之后,不是马上堵上人家嘴巴,乃是向小道士进一步探寻真实性的例证,寻求确凿的依据。这才是一种更加有涵养的宽容的心态嘛。

那悟空呢,也一样不擅长谈判,他遇到大仙阻难,也是不懂得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也是不跟人家好生理论一下,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孙悟空表现的是很要强、一味耍神通,就算行为上输了,也要几次三番的在嘴巴上赢回来、讨便宜。八戒呢,撺掇孙悟空的时候、说话很有诱惑的水平,遇到麻烦了,就把猴哥给推出来。

他们这些做法,都不是正道的,当然实质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触及问题的根本嘛。而且作为一个团队来说,遇到麻烦了,这三藏八戒和沙僧,先是由于侥幸心理作祟,一味的听孙悟空的。到了孙悟空黔驴技穷、大家伙都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也不是静下心来,合力合谋的研究研究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解决方案是什么,而是内杠开始了,三个人居然不约而同的拆起孙悟空的台来。

从小说这一回的开场白,就能看到,他们几个人,都有一个毛病,有那种假象的刚强。作为一个修行人,这种刚强,从世俗的角度上去看,看上去很爽、很有范儿、大义凛然的。但是从修行的角度上看,那就傻透了。

因为这个人的思维是僵死的,他这种坚持和刚强,不是来自理性、也不是来自心性,是脑筋里面生锈的结果。

别说修行人了,就算作为世上的一般人,遇到的任何矛盾、僵局、死结,背后,其实,只要你能跳出自己、跳出所有相关人的局限,然后再把所有人的诉求都囊括起来、并且深入的探究诉求后面真实的诉求、根本原因,你会发现,会有一个能满足所有人诉求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人世间遇到的矛盾、僵局、死结,说白了,都是人心的死结、是人思想中的,不是这个世界的死结、更不是老天爷的死结。

并且,天无绝人之路,只有人自绝于天。仅此而已。当然,绝大部份人都认为找不到这个能把一碗水端平的方案,最大的原因

不是智商、阅历、权势不够,是跳不出自己、跳不出人世间这个层面的理,用

一句大俗话说,就是豁不出去。

可是,那可不是说,你豁出去了,就一定有方案乖乖的呈现在你面前。不是的,如果你豁出去的是理智、甚至在豁出去的时候还怀着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既然豁出去了就一定得有结果,那就错了,连理智都抛弃了、那不是傻子嘛。

相比较其他三个人而言,孙悟空是最能豁出去的,虽然逞强好胜,可是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就连在最难堪的时候,在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在背后对他戳脊梁骨的时候,他还一如既往的活蹦乱跳的去找解决办法。

你看他这时候说的话,让我都好感动。他左边听着唐三藏的最后通牒“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右边还在跟那镇元大仙交涉关于唐三藏的安危:“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

言语中自是对大仙充满了威胁的意味,那大仙却被威胁的好生感动,两眼红红、哽咽着说:“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您,遇到问题,一般都跟对方“谈判”吗?会跟自己“谈判”吗?







(3)孙行者如何修行悟道



孙悟空一向急躁冲动,那么就得想办法让他有机会去掉这种执着。一个人的这种性情,肯定不是说告诉你应该去掉你就肯去掉的,也不是你说“我要去掉”就能去掉的。作为他们的师父的观音菩萨会怎么办?那就是安排一个一个机会让他们先面对自己的这种毛病,怎么面对?就是先把毛病都勾出来、让他本人亲自意识到,他自己有这种毛病,并且在毛病表现的时候,都是通过一些个不愉快的事情、痛楚的感受,让他本人亲自尝尝毛病到底是苦还是甜,当然毛病没有甜的了,都是苦的,不但是自己的苦,还是给别人造成的苦。这种苦涩的味道、缠绕着你的生命,象菟丝子一样吸收着你的养分、层层缠裹扭曲着你日渐苍白的生命。只不过是以前的你,颇为“以苦为乐”、把沉溺执着、搅扰爱欲情仇这种真正的苦当作真实的乐。

孙悟空一向急躁冲动,严重障碍了他的修行,怎么办?反正他擅长筋斗云、腿脚麻利,那就让他发挥专长、使劲儿折腾去呗,让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让他明白神通也有不管用的时候,也有急躁冲动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第一个钻到他脑袋里的念头就是折腾:“古人云‘方从海上来’。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

结果呢?结果计划不如变化快,方才访问完三岛、还不足预定行程的五分之一,他就放弃了折腾,他也意识到了,这样凭着冲动、凭借蛮力是没有出路的,他还是乖乖的求观音菩萨去了:“伏望慈悯,俯赐一方,……”

孙悟空折腾的第一站,是蓬莱仙境,蓬莱仙境在东洋大海的海域上,却不在我们一般人所在的层面,一般人因此看不见、也找不到这些仙山的蛛丝马迹。孙悟空落下云头,看见三个老人白云洞外、松阴之下玩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孙悟空看见他们就走上来就打招呼:“老弟们,作揖了。”

你看孙悟空,说话真是喜欢给自己抬轿子,人家好歹也是头发胡子都雪白的老汉了,他喊人家老弟。人家是他的老弟吗、他有资格当人家的哥哥吗?

这福禄寿三星,乃是这蓬莱仙境的一方之主,你看小说中怎么描写“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

王母娘娘光是带着自家桃园的桃子,都来好几趟了。这具体是几趟?应该最小次数是三次吧?否则就不会用“几次”来说了。王母娘娘蟠桃园的桃子成长周期,基本上跟五庄观的人参果是同样的9000年一熟、小一万年一吃。这最少三次,那就是说,这福禄寿三星得道,起码也是三万年以前的事情了。沙悟净是起码一万年前得道的,孙悟空从出生到现在,也不过就是那么短短的一千年而已。在人家眼里,连一个小毛孩子都算不上。而方丈仙山上的小童东方朔呢?“转回廊,登宝阁,天上蟠桃三度摸。”人家一万年一次的蟠桃盛会已经参加过三次了耶。相比起人家的寿龄,那你孙悟空真的是毛孩子中的毛孩子。

但是孙悟空就大着胆、厚着脸,称呼人家老弟。孙悟空喜欢托大、自我拔高。

好在孙悟空虽然喜欢说大话,但是却不喜欢说假话,他一五一十的向人家

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人家也给了他实质的答案:这是个不同境界的问题,不是他们这个境界的神仙能搞定的事情。

他们三个跟镇元大仙的差异在哪里?“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这不正是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三个最初的修行道路嘛。这是后天修行。而镇元大仙为什么他的道“得之甚易”,轻易的就可以达到“与天齐寿”?乃是因为镇元大仙是先天修行,他是先天大道的境界。唐三藏师徒走到五庄观,就是要走向先天的自我哩!那个先天的自我之身在哪里?就是人身树上的人身果。作为一个修行人,用执着固守低层次上的东西、把自己给裹起来,就是断绝自己的先天之身的根基。

可能没有人注意到,孙悟空,其实是没有人这一层身体的。我们回到前面一回。“大圣却又留心:恐他仙法难参,油锅里难做手脚,

急回头四顾,只见那台下东边是一座日规台,西边是一个石狮子。行者将身一纵,滚到西边,咬破舌尖,把石狮子喷了一口,叫声‘变!’变作他本身模样,

也这般捆作一团;他却出了元神,起在云端里,低头看着道士。”

注意到了吧!他元神起在云端,却用石狮子变作本身模样,可是,他的肉身哪里去了呢?没有!或者说,他的身体直接就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而那些妖怪们,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你看那白骨精,“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这叫尸解,用其它物品来假托一个有形的身体。

红孩儿其实也只能尸解,“那怪闻言,恐怕大圣伤他,却就解尸,出了元神,跳将起去,伫立在九霄空里。”

人类的元神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有些妖怪捉人的元神、却把人的身体抛下,“他若在草科里,或山凹中,叫人一声,人不答应还可;若答应一声,他就把人元神绰去,当夜跟来,断然伤人性命。”人的元神一般不能自控,只有修道人才能真正的自我主宰,“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

裴殷裴殷 发表于 2014-6-22 02:43:15

(4)落伽山怎么回事



跑遍了三山,人家都说无方无方。本来悟空来人家这里,是怀抱着希望的哩,他肯定是认为这三个地方是应该有他需要的仙方,才会着急忙慌的跑过来逐家索求。但是很遗憾,偏偏都没有,而且人家偏偏反应都是很震惊,对悟空师徒的行径很震惊。

蓬莱的三老惊讶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方丈的东华大帝震惊的说:“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那五庄观镇元子,圣号与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么就冲撞出他?他那人参果树,乃草还丹。你偷吃了,尚说有罪;却又连树推倒,他肯干休?”

瀛洲的九老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骄傲的悟空这一下子就蔫儿了、高高撅起的尾巴耷拉了下来……九老又留他饮琼浆,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饮了他一杯浆,吃了一

块藕,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落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

问题出来了。落伽山不是在南赡部洲之南遥远的大洋上嘛?怎么孙悟空径转东洋大海,

也到了落伽山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孙悟空的路径,和东洋大海的位置。孙悟空

是从西牛贺洲来到东洋大海,“好猴王,急纵觔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

小说中对东洋大海的具体位置缺乏明确的描述。按照我的推测,应该是在西牛贺洲和东胜神洲之间的大洋,就是东洋大海。证据之一是,第一次孙悟空被唐三藏赶跑,孙悟空要回去花果山,是要路过东海龙王家的。却说那悟空炒了唐三藏的鱿鱼,一觔斗云,径转东洋大海。按住云头,分开水道,径至水晶宫前。……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吃。”

然后孙悟空从东洋大海径转,怎么会“早望见落伽山不远”呢?落伽山并不在东洋大海之上啊!落伽山在南赡部洲之南的大洋上呢。是小说中后面也多次提到,他孙悟空在西牛贺洲地界上遇到麻烦之后,要去落伽山找观音菩萨求救,也都是往南走的。

西牛贺洲在东胜神洲的西方,这落伽山一方面大得能跨越两个大洲,一方面高得让孙悟空在东洋大海上隔着南赡部洲就能看到、似乎是近在眼前的感觉。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落伽山则是遥不可及的,看不到也找不到的。落伽山如此巨大,恐怕那菩萨的本尊之巨大,也就不是语言能形容的了。

那么孙悟空五次三番的来到落伽山觐见菩萨,没有说菩萨如何大的看不清楚,也没有说孙悟空相比之下小的如同蚂蚁蜉蝣呀。这个嘛,您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寻找答案,描述得再详细不过了。西方早期与牛顿齐名的法国科学家彭家勒的学说中,也有相关答案。

关于神仙,不管是哪一路的,这两回小说中提到了一个他们的共同点。首先是那镇元大仙的两个最小的弟子清风明月。清风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一千二百岁。这两个千岁修道人,在万寿山上,却只是两个小孩童。

其次就是那镇元大仙本人,他的本相是什么样呢?“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三须飘颔下,鸦翎叠鬓边。”整个一个年轻小伙子。如果不是留了胡须,从他的面容和皮肤上来看,恐怕只有十七、七八岁的样子。

还有那蓬莱仙山上的福星、禄星、寿星他们三个呢?虽然他们是“皓髯垂玉胸前拂”、须发皆白,但是人家“童颜欢悦更无忧”、皮肤、肤色跟青少年没什么分别。不但年轻,而且还“壮体雄威多有福”、身强体壮、其实威猛的很。

方丈仙山的东华帝君呢?这么大的名号,屈原最崇拜的神仙,怎么说也应该是个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吧?偏偏不!人家完全是一个小孩童的模样,“貌似小童身体健”、放在现在,也就是一个小学生的样子啊。

东华帝君的徒弟东方朔,就更不用说了,也是童子一个,小孩子。只是这个小孩子,起码两三万岁了。

瀛洲仙山的九老呢?跟福禄寿三星一样,是皓发皤髯之辈,但是依然是鹤发童颜的年轻人样貌。

既然有十二个神仙称得上童颜,那绝不会是青年人的面貌,顶多是少年人的面貌,甚至是接近儿童,也就是说,这些个神仙,年龄表现全部都在20岁以下。

神仙其实都这么年轻来的,恐怕这个事情,让所有的读者都感到意外吧?还有更意外的呢。

我们回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黎山老母化作的贾夫人,介绍分别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化作的真真、爱爱、怜怜,她们变化的,分别都是多少岁的呢?那妇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时生。故夫比我年大三岁,我今年四十五岁。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

跟您就说白了吧,她们三个菩萨,变出来的这三个小女孩,根本就是她们本尊的真实年龄。没错,从外貌年龄上来判断观世音菩萨就是约莫十九岁二十岁的样子,普贤菩萨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文殊菩萨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还有一个大势至菩萨,人家年龄更小,十四岁的样子。想不到吧?!



(5)细说神奇事



蓬莱仙境的福禄寿三星,主动要求前往五庄观拜访,并且替孙大圣说说人情,是因为孙悟空在诉说事情原委的时候,卖了个乖。那行者见说无方,却就眉峰双锁,额蹙千痕。福星道:“大圣,此处无方,他处或有,怎么就生烦恼?”行者道:“无方别访,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转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长老法严量窄,止与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紧箍儿咒》哩。”他说唐三藏法严量窄,也就是说管得严、心胸小。

其实呢,当初可不是唐三藏给他定下的三日的期限的。三藏道:“此去几时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行者道:“遵命,遵命。”看见了吧?是孙悟空自己,是他自己亲自给自己下了个三日期限的套儿。因为他许诺三日之前,一来处于骄傲轻浮,一来没想到唐三藏会放狠话,结果唐三藏一下死命令,他当即就傻了。

这么一个自我下套的事儿,那他可是不肯给福禄寿三星知晓的,不然,那还不被人家给笑死,以后这个孙大圣的形像、还怎么混啊。于是乎,在这么个跟主题无关的小事情上,他偏偏很在乎。孙悟空哥哥,的确也算是个爱面子的家伙了。每每遇到自己关键糗事的当儿,他也会编点小故事。

这个福禄寿三星,在蓬莱仙境呆着,却并非永远定居在这里,小说说他们三个是“十洲三岛随缘宿。”意思就是,他们说起来其实算是居无定所的,没有固定的境界。不像观音菩萨就定居在落伽山的潮音洞,也不像镇元大仙那样定居在万寿山的五庄观。他们这是一类的神仙,这一类神仙,并不喜欢固定居所、也不愿意。

他们三个的实际年龄多大?“万纪千旬福寿长”,据查一纪是12年,万纪就相当于12万年;一旬是10年,千旬就是一万年。万纪千旬,大概就是13万年。够古老了吧!

孙悟空来到方丈仙山。没想到小说写到,这里的仙人刚刚换了一批,并且说明了这仙人的更新换代大概是一万年一次,跟五庄观的果子成熟、跟蟠桃园的果子成熟基本上是周期一样的。“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换仙人信万年。”

前面说过了,这东华大帝,其实容貌只是个小孩子,为什么?一方面是神仙都很年轻,一方面他们这儿刚刚更新换代、换天换地换神仙,他也容貌一新、生命从新开始了。关于东华大帝、东方朔跟汉武帝的传说,大家尽可以查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我想说的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看见了吧,小说中提到了关于他的从来不为人知的渊源,他一方面作为道家体系中的主宰东方的第一大神,一方面,还深度参与佛门的修行过程,不止是协助,跟玉皇大帝等等其他道家体系的神仙协助式的参与不同,这东华大帝乃是东土佛门出家修行人的辅助导师之一。并且,为了做好他的协助事业,他

常去灵山释迦牟尼佛那儿拜访、共同探讨、协商。

这是为什么?前面提到过了,天上的事情,断然不是人世间想象的。在人世间、修行必

须从一而终、选定一法门就必须走到底。而任何一个世间人的修行,在天上,都断然不是一门一派的事情,会牵扯到漫天上所有的神仙,作为正法门,佛道要通过合作,才能把你度上去。西游记反映的是这种救度人的艰难和牵涉之广,决然不是什么儒释道合一。

并且他家这方丈仙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方壶”。关于这个方丈仙境的奥秘,小说中也颇有指点。“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这句诗怎么个说法?整个这个方丈仙境,只不过是他腰里悬挂的一个壶中的天地。不但这方丈乃一壶,这瀛洲仙境,同样也是如此,“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

不但方丈、瀛洲如此,其实那蓬莱也不例外。所以古代最初这三个仙山、仙境,蓬莱、方丈、瀛洲本名分别是蓬壶、方壶、瀛壶的。

关于这三个内藏仙境的壶,是因为那无限圣境,并不在我们能看见的这个层面的境界中。我们这个层面中看到的一个修道人腰里挂的葫芦也好、壶也好,它的大小只是我们这个层面的大小。人家修道人微观中的境界、比我们这个境界大的不知道多少倍了。壶中日月、袖里乾坤,只不过是修道人为了让我们这些俗人见识见识修道的奥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奇迹。

“珠树玲珑照紫烟,瀛洲宫阙接诸天。”瀛洲宫阙之高大,能贯穿很多层的天,这么巨大的宫阙,就算按照常规的显现出来,恐怕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星云、星系、浩渺的太空。

但是这些再怎么巨大、神圣,也是创造三界之后的新事物,而那万寿山,则是开天辟地就已经有的了。那镇元大仙,则是跟天地创生一起出现的,小说中写了他这儿是“万寿山中古洞天”。能在神仙界称古的,就真的是原始的了。那么他这儿产的人身果,就跟天地同构,这个人皮虽然看上去不神奇,里面却能修造出天地、成为天地之主,功用太大了。所以很多神仙看着都羡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游漫注连播连载 第十八回(起) 作者 挪威龙王 深度揭秘你看不见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