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楼
北京钟楼介绍:
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曾被北京防空指挥部作为办公地,1980年代后誊退。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可以传播数十里远。原先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为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在钟楼附近,曾经还有过一座金炉娘娘庙,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儿。传说她为了铸钟而舍身跳入熔炉,才使他的父亲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铸造出符合要求的铜钟来。目前该庙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