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新养老服务打通居家养老“最后1公里”
拿出健康档案IC卡在数据读取器上轻轻一刷,老人即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血压、血糖、心率等项目的智能测量,数据将传输到检测终端上,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如果发现老人血压过高,医护人员就会主动联系老人,提醒老人去医院检查。
这是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红狮家园社区看到的智能助医服务情景。
北京的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3.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3.4%,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北京有60万高龄老人、30万独居老人和15万失能老人,对家庭照顾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带来了严峻挑战。
“养老不离家”是大多数老年人和家庭的愿望。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不断加大供给侧改革创新,通过社区互联网+养老服务、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特殊困难老人居家生活帮扶等,努力破解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广大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按照北京提出的“9064”养老格局,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北京市于2015年5月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保障居家养老。2016年5月,北京市出台《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强化条例落实,集中力量破解重点和难点问题。
“智能助医服务为社区700多位老人就医提供了便利。”东铁匠营街道红狮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任岳卿说,蓟翔社工事务所利用“互联网+”在社区设立智能助医体验中心,为居家养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生命指标监测,再依托养老照料中心的医疗资源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管理、上门出诊、双向转诊、紧急救助等附加服务。
在政策层面,为完善居家养老的就医保障,北京建立了慢性病患者长处方制度,统一社区和大医院的药品报销范围,探索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门开展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便利。
“智能助医仅是社区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一项。目前服务平台接入的12家供应商涉及助医、助洁、理发、修脚、维修、配送、代采买、法律咨询、精神关怀等多个方面。”项目承接方、丰台蓟翔社工事务所负责人施颖秀介绍,“我们的服务已涵盖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八项服务的绝大部分,基本能满足社区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除了助医,助餐也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方面。北京市民政局调查显示,助餐是居家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北京市鼓励餐饮企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开设老年餐桌,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方式,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
白纸坊宁心园餐厅由白纸坊街道和西城区养老机构服务中心共同建设,每天为周边社区的百余位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价格为每份12-20元。75岁老人田恩泉正在这里吃午饭,菜品包括红烧鱼块、西芹百合虾仁、西红柿鸡蛋、炒油菜等。“这些饭菜只要20元,要是在附近饭店吃得贵好几倍。而且这里环境好、干净,菜品适合老年人。”田恩泉说。
对于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北京积极开展居家生活帮扶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2016年为5千户独居老年人家中安装了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烟感报警器,为1万名失智老年人配备了防走失手环。自2016年11月起,西城区中、重度失能老人每月可申请享受400元额度的居家照护补贴。
北京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近两年来,北京市财政安排支持老龄专项预算25亿元,其中居家养老投入18亿元。在社区层面,打造具有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精神关怀、助医助餐等功能的社区养老驿站;在街乡镇层面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枢纽和辐射作用。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旨在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1公里”问题,此前定位不准、运营状况不佳的“托老所”也将部分交给专业法人升级转型为“养老驿站”。养老驿站由各区统筹乡街道建设,按照“设施政府无偿提供,运营商低偿运营”的思路开展,建设一个驿站最多可获得30万元政府补贴。
目前,100多家具有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在北京城六区试点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初具雏形。“希望通过将服务送到居家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让老年人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李万钧说。
-
上一篇:北京市2017年再建三个专科医联体
下一篇:北京通卡一年发放686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