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时间:2008-06-26 02:10:44 来源:网络 点击:0

电话:010-6278244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路清华大学院内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教师追求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是清华附小学生为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也是清华附小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的校训,也是清华附小办学理念的核心。

管理理念:追求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面临21世纪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清华附小朝什么方向发展?清华附小在2000年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2010年,在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作为子弟小学——清华附小将建成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小学,即要有一流的教育思想、一流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环境,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一流的管理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体系。清华附小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一流的管理目标。

校园文化是管理文化之一,清华附小在新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突出“雅”。校内七座建筑风格各异和色彩各异的教学楼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体现了寓教于环境的理念,为孩子们创设了符合年龄特点的人性化学习环境。比如,“成志书院”,遮天大树的院落,营造了宁静的学习气氛。教学楼主楼外墙的浮雕壁画——《自然生命 文明发展》既有装饰功能又有教育意义。壁画的左端以日为题,右端以月为题,象征时间的永恒与不可重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壁画的中间部分,以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为题材,穿插自然的动植物点缀;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标志性建筑校门也时刻提醒清华附小的学子们胸怀祖国,走向世界。

另外,学校在新校园的各个角落,精心策划了看上去像不经意散落着的、写有中国经典名言警句的“文化石”,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志者事竟成”,“以人为镜”,“学而必习,习又必行”,“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我们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也注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的建设,比如:微风轻抚的竹园、生趣盎然的种植园、植物迷宫及穿过迷宫才能到达的中国象棋棋盘、多功能厅地面上果实累累的水磨石“大树”、延伸到校园各个角落的鹅卵石甬道……可以留下孩子们愉悦的足迹和清脆的笑声,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渭华附小在管理方式上,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决策时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特殊天赋与潜能,正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浮出水面”,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一流的管理。

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清华附小为了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清华附小的教育应如何呵护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呢?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是——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带入21世纪,让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我们认为,任何作品一旦选入教材,走进课堂,它就像植物学家从大自然采回的标本,不仅表现出本身具有的文本价值,也赋予了重要的学科教学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科教学和个体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这种处理和运用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归纳、思路梳理和主题提炼,而应该着眼于个体对话意识的强化、言语感受力的增强和生活表达欲望的激发等方面上。

因此,我们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科学等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那么,如何加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正面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呢?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探求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们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由此,我们认为、超越课堂在人的生存空间里,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为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赋予时代魅力的行为表现。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的过程。

显然,超越教师的理念,在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互动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共同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时空,这种共时性、共进性决定了师生都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和能够超越教师的能力。

学生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如果我们把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作为思考教育、追求事业的座右铭的话;如果学生把柏拉图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思考未来、实践人生的金钥匙的话,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进步,人类的进步。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清华附小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过程,是师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创造的过程。因此,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德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全、健康人格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做什么样的人?清华附小提出:21世纪社会呼唤“人”的现代化,人的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的升华。

培养健康人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总体的精神面貌。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培养健康的人格,首先,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要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及改造社会的创新精神。

体现人性方式,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该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德国的教育主张让学生品味“海水”而非“食盐”。对孩子来说,提炼出来的盐只能给他们带来苦涩和无奈,要用“水”来调和,来稀释。鱼儿离开了水便不能生存,花草树木离开了水不久便干枯。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用似水的柔情来培育幼小的花朵。

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德育更需人性化。我们每学期制定的教育主题和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过程,总结活动结果,做活动的主人。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加强了彼此的情感交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大手拉小手”活动的开展,向特殊儿童伸出了关爱之手,在校园内经常可见师生促膝交谈的身影。孩子们的点滴变化都让老师们感到欣慰与快乐。

注重体验创新,以道德实践为导向。体验,是倾听,是感受,是领悟,其中有混沌的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特有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学校教育应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

学校德育应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让学生在自觉的主体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时,才能对道德规范的内容获得切身的体会,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达到践行的目的。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成就我们学校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办学理念的良好机遇。尽管我们学校的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向更高的教育境界迈进,但我们将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抓住课改契机,努力创造清华附小生机勃勃的教育新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