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两座“总统府”(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正式下诏“预备立宪”,宣布仿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更定宫制”。许多衙署修建了以西洋建筑为主的洋式官厅,以表示其改革的决心。但这些表面的改革并没有动摇清廷君主专制的实质,倒是在封建帝都增添了几处西洋建筑的风景,对改变北京的传统风貌,起了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进入民国后,北京城里有两处西洋建筑群成了整个中国的政治中枢,一处是东单外交部街的原清外务部迎宾馆;一处是位于平安大道的张自忠路3号。在民国初年,首都南迁南京之前,这里都曾作为总统府所在地见证了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
外务部迎宾馆新中国成立初为外交部办公地,现为外交部宿舍。本报记者 刘航 摄
美国人设计的“总统府”
外交部街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以南,东西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明朝时这条街称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
说起明朝的北京,不能不提京师保卫战与夺门之变,而这两件大事都与石亨有关。石亨曾是一代名臣于谦手下的一员虎将。在“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临危授命的兵部尚书于谦举荐石亨任京营总兵。他英勇善战,一举击败南侵的瓦刺军,保住了北京,成为家喻户晓的护城骁将。但后来在代宗重病时,他勾结宦官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协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因复辟有功,被封为武清侯。
英宗赐他在石大人胡同建府。石亨将府第建得“壮丽逾制”,占整条胡同北侧四分之一,比一般王府还大。据说一天英宗登上宫内翔凤楼,看到一片豪华的府邸,得知是石大人府,心中不满。后来石亨的骄横跋扈更引起英宗不安,便以“图谋不轨”罪判其入狱并死在狱中,宅第没收入官。
嘉靖年间,石亨旧宅赐给咸年侯仇鸾。在蒙古俺答部南侵时,仇鸾作为御敌主帅屡战屡败,却谎报军情。事情败露后,仇鸾被撤职查办,忧惧而亡,宅第再次被没收。
到了万历年间,神宗将这里赐给寿宁公主驸马冉兴让。寿宁公主是神宗最宠爱的女儿,冉驸马又很有雅兴,因而驸马府建得堂皇富丽,还辟有优雅的园林,取名“宜园”。当时人形容“鸟语藏深处,云光断远山”,被誉为京师八大名园之一。
明天启年间,在驸马府设立宝源局,专职铸造铜钱。历经明清两代,直至1905年,宝源局的炉火才熄灭。
虽然石亨宅早已不存,但近500年间,这条胡同一直被称为石大人胡同。
清末,为迎接德国皇太子来访,清外务部在这座几易其主的府邸上修建了外务部迎宾馆。设计者和工程承包者为美国人坚利逊。他在这里建筑了几座当时北京最豪华的西洋风格建筑,成为专门接待国宾的迎宾馆。坚利逊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20世纪初来华,在北京开设坚利逊洋行,1907年被清政府聘为外务部监理工程司和建筑师。
迎宾馆有两座大门风格迥异,西门为中式的衙署大门,而东门则是西洋风格。门左右各有两根略嫌粗短的花岗岩制爱奥尼双柱,上承檐部,门上是一圈高墙,上面做圆形拱顶,给人以坚固沉重之感。
院内主楼亦称东楼,1910年建成。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平面呈矩形。底层做基座处理,清水砖墙,二层用爱奥尼双柱装饰。正面入口前有一凸出的门廊。上层做成空廊,也用双柱支撑,檐部上承三角山墙。建筑结构极为坚实,墙厚近1米,楼层用钢梁,上铺粗细两层地板。楼层高达6米,比一般两层楼还高,显得高大恢弘。门厅、走廊、楼梯都十分宽大,走廊墙面上镶有镜面装饰。室内有壁炉、吊灯、细木镶嵌地板,有浓郁的欧洲宫廷风味。迎宾馆东楼是清末所建最豪华,质量最好,也是最地道的西式风格楼房。1916年,在东楼西侧又建有西楼,仍为两层,正立面有一排砖砌爱奥尼柱装饰,两楼间有天桥相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前清外务部迎宾馆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迎宾馆随即成为总统府。
1911年,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府设在迎宾馆内。清亡民国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迎宾馆又成了总统府。1912年8月孙中山抵京会晤袁世凯,为表示礼让,袁世凯把总统府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将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在这里孙中山出席了军、政各界欢迎会,接见各国公使,也与袁世凯多次会晤。同年9月,孙中山南下,袁世凯将设在东堂子胡同的外交部迁到了石大人胡同中的迎宾馆,直至1928年,这里都是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石大人胡同改为外交部街。
192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迁往南京后,这里改为外交部档案保管处。日寇侵占北京期间,这里曾是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将军曾在此设北平警备司令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11月8日,在外交部街33号礼堂召开了一次在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会上,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气壮山河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此后,中国的外交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在这里办公。一大批外交家张闻天、王炳南、伍修权、乔冠华、龚澍、阎宝航等都在这里日夜奔忙,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建功立业。周恩来上任时说:“在我当外交部长期间不得建新的外交部大楼,这里就很好嘛,要勤俭办外交。”
十几年外交部果然没有建新楼,一直在这里办公。直至1966年邢台地震,这里的老房子出现了许多裂缝,成为危楼,外交部才迁至东交民巷原六国饭店旧址办公。后来这里成为外交部仓库,20世纪70年代院里老建筑逐渐拆除,改建为外交部宿舍。
33号院原迎宾馆的西洋式门楼还在,近年被修葺一新,它是这条胡同中百年外交风云的唯一实物见证。
中国建筑师设计的
张自忠路是平安大街中不长的一段,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前身是铁狮子胡同。抗战胜利后,为纪念牺牲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沿用至今。张自忠路3号是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历史变幻的重要地标建筑。
1901年,在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之后,清廷被迫推行“新政”。1906年11月,将原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成立陆军部。同年在原和亲王府、老恭亲王府旧址上兴建陆军部衙署。该衙署是清末由官方实施的一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西洋式建筑群。整组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侧为陆军部,东侧先为贵胄学堂,后改为海军部。
陆军部主楼建在进大门的中轴线上,平面呈横写的“王”字形。地下室一层,地上整体两层,中间三间为三层,并凸起一方形钟楼。
建筑整体风格是仿英式维多利亚式,体积感、装饰性很强,从中可以看到英国国会大厦的影子。但它的钟楼明显受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在局部装饰上又有巴洛克风格痕迹,所以明显的是西洋各种建筑风格的折中,反映了清末国门刚刚打开,中国建筑师急于吸取西洋建筑精华的迫切心情,尽管有些盲目但总的心态是可取的。这和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多少有些相似。更有意思的是在它的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题材,如“寿”、“万”、卷草等,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虽然装饰有些繁琐,因装饰部位恰当,工艺精美,疏密简繁对比恰当,整个建筑仍给人以虽华美而又不失肃穆、典雅的印象。
主楼北面有两座南北向的凹形配楼和一座东西向的一字形后楼,装饰简洁,白抹灰板壁,红木柱,外带卷廊,为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后楼、东西配楼与主楼围合成一个南北狭长的四合院。
东部建筑群与东西配楼风格相近,与西部同期兴建。最初为陆军部贵胄学堂,招收贵族子弟,以学习军事课程为主,目标是希望为陆军培养一批掌握西洋军事知识的新式军官。但那些王公贵族子弟们每天午饭时才到校,吃着每人七八两银子的饭菜还不满意,饭后则聚众高唱京戏,从不认真上课,因而贵胄学堂被称为“安乐园”。清宣统元年(1909年)贵胄学堂被撤消,民国后此处改为海军部。
这组西洋建筑群是由留英中国建筑师沈琪设计的。他当时是陆军部官员,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官方设计师。施工的也是中国的营造厂。它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师的专业水平和营造厂的施工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同类建筑群中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因而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清亡民国立,袁世凯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总统府与国务院一度都曾设在这里。他为了麻痹革命党人,再三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1912年8月,孙中山经天津到达北京,袁世凯在这座总统府主楼大厅里以国家元首的待遇隆重接待了孙中山。在这座总统府中袁世凯策划了一系列阴谋,直至1916年元旦宣布称帝。
当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他们在这里上演了“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1919年后,靳云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这里又成为总理府。
1924年10月,冯玉祥将军在南方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囚禁了贿选上台的总统曹锟,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11月下旬,冯玉祥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执政的临时政府,同时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1924年11月,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执政,这里又成为执政府。
民国初年在首都南迁南京前,张自忠路3号曾做过总统府及北洋政府执政府
1926年3月18日,在执政府门前曾发生了北洋政府军警枪杀学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天参与游行的朱自清先生曾回忆说:“我自天安门出发后……游行队伍经过东长安街、东单、东四,于下午1时半到达执政府门外。那时在执政府对面有一座大照壁,东西有两座辕门,中间是封闭的广场。约有一千余人进入广场,其他人都聚集在东辕门外的胡同里。执政府门前排列着200余名卫队,领章上都有‘府卫’两个黄铜字。游行队伍进入广场只有四分钟,卫队就向群众开了枪,包围在广场外的军警也手持大刀、棍棒大肆殴打……”
1928年,中华民国首都南迁南京后,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这里又改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七七”事变前,此府为宋哲元二十九军驻平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这里成为以岗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东院为日特务机关兴亚院。抗战胜利后,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北平警备司令部先后设在这里。一个大院,驻扎过这么多军政首脑机关,经历了这么多风云变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划归人民大学,现在是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