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来自英语的北京土话
二战结束后,上海来了一群美军陆战队,驻地就在洋泾浜,于是,中国就有了一个“洋泾浜英语”,突出的代表就是“阿飞”。
这些美国大兵带来的美国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富二代趋之若鹜,穿花衫、说英语、抽雪茄、喝可乐,成了经久不衰的时尚。这些“时髦青年”有一个群体性的称呼,就是英语单词“Fashion”,意即时髦、时尚、很牛。
在贫穷、保守的“正统”人意识中,时髦无异于纨绔,纨绔就等于流氓,因此那些“Fashion”们也就成了上海平民眼里的“流氓”。于是“Fashion”被简读为“飞”,又把英语本土化为“阿飞”,从此“阿飞”就成了上海的“流氓”,其特征只不过是“大包头、小裤脚、尖皮鞋”。
其实,中国最早的本土化英语,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北京。
当船坚炮利的列强带着鸦片闯入国门以后,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都要求向西方学习,于是朝廷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相当于“外语学校”),组织那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子侄学英语,以便将来成为皇家的外交人才。
不管是什么事,只要交给官二代去做,十有八九不能成事,少爷秧子们只会哄事而不会办事,因为他们从小就没吃过苦、受过累,除了吹牛、摆谱、啃老以外,就没有什么能耐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学英语的人太少了,虽然他们的“英格力士”只是半瓶子醋,也就会眼目前的几个单词,那也成了北京城的稀罕。谁说话时,中间夹一两个英语单词,就显得有身份、有地位、有学问、有派头,倍儿有面子,这种夹心英语成了同文馆的身份象征。
尤其是在茶馆里,同文馆的爷与众格外不同,咱说瞧,人家不说瞧,也不说看,人家说“路克(Look)”;咱要说“让我瞧瞧”,人家就说“给爷路克路克”。没过几天,茶馆里的人就都“路克”了,谁要是再说“瞧”,谁可就土得掉渣了。
茶馆是三教九流的集散地,当然也是时髦的源头,“路克”就从这里流向北京城的各个层次,于是在口耳相传中,“路克”演变成“?”,“路克路克”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于是北京话诞生了一个新品种——本土化英语。
推广普通话初期,有一个相声,把“??”当成了北京的土语,实在是作者不了解Look演化到“??”的过程,他哪里知道这是一句洋文呢?
足球场上,一个人带球进攻,受到对方球员的阻拦,只听他的一个队友喊了一声“帕斯(Pass)”,就冲上前去助攻,球在他俩的脚下传来递去,一边踢一边喊“帕斯”,于是,这种“二过一”,就被称为“打帕斯”。
五八年以前,扑克牌官称“桥牌扑克”,俗称“帕斯牌”,因为在打百分的时候,不叫分的人都要说一声“帕斯”。如果谁要是说“不要”,那就显得有些土蟞了。所以,人们以为英语的“帕斯”,就等于是中国话的“不要”。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次审查,你们的节目帕斯了。”那一定是你们的节目没通过,或者说是“枪毙”了,总之是“人家不要了”。大家的习惯说法是——通过,就说“通过了”,只有没通过才说“帕斯了”。
马季有一段相声,捧哏的训斥他“你这是什么毛病?”马季理直气壮地答道“我这是‘额勒金德’的毛病……”。
“额勒金德”,是英语Elegant的音译,具有雅致的、优美的、漂亮的、讲究的、精致的、出色的、杰出的、优等的意思。
有文章说“用额勒金德是搞笑地说自己高雅,其实调侃自己本来很土,装高雅的意思,有自嘲的成分。”也有文章说“额勒金德这一词汇来源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工厂里的工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些大老粗经常使用的词汇,现在很少有人在说了,多出于相声表演中。”这都是对夹心英语的误读。
只要是在大量的汉语中夹杂着一两个外语单词,不论这单词是什么意思,其作用就只有一个——显摆自己学过外语,或者假装自己学过外语。因此,额勒金德只能是从上层传到底层,而不可能“来源于底层的劳动人民”,为什么文章作者只听到“工厂里的工人”在说呢?因为他是解放后听到的,那时那些说“额勒金德”的上层人士已经更新换代了。
四个字的“额勒金德”,不符合中国话的口语习惯,又不容易本土化,所以流传受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
“Fashion”被上海人解读为“飞”,却被北京人解读为“份儿”,而且使用范围比额勒金德更广,不管夸什么都可以说一句:“够份儿的嘿!”久而久之,“额勒金德”就被“份儿”取代了。
-
上一篇: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故事梗概
下一篇:北京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