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2-26 18: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民歌的魅力
从一本书里得知,清代一位大学士到陕北采风后感叹不已,写了一首打油诗,名《七笔勾》,其中第一笔就是关于陕北的恶劣地理环境和气候:“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那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我印象中的陕北是贫瘠荒秃的不毛之地,我印象中的陕北人是远离文明未曾教化的愚钝顽冥的落后族群。
近几年利用假期或出差机会到陕北去了不下8次。跻身于这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开始是走马观花粗浅地领略《七笔勾》中描述的荒芜景象,后来有机会在延安、榆林住了些日子。随着往陕北跑得次数的渐渐增加,朦胧遮掩在这块土地上的表象慢慢淡去,每每与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众多男人女人的交流沟通,我开始感受到了陕北人的真性情,似乎有点理解了深藏在这块黄天厚土中的神韵。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从陕北民歌开始的。
第一次听陕北民歌是在榆林一家餐馆中。刚到榆林的那天晚上,主人盛情款待,吃饭的人不过十位,窗台上却堆放着一箱当地产的“老榆林”牌白酒。酒酣耳热时,一对当地的青年男女,推着半人高的音箱,音箱上架着一台电子琴,来到餐桌旁,代表主人说了几句简短的祝酒辞后开始敬酒。小伙儿弹琴,姑娘将斟满白酒的银碗双手高举过顶,轻移脚步,色彩绚丽的长裙象一朵鲜花,顷刻间飘至客人面前,一首悠扬的《祝酒歌》,在悦耳的琴声伴奏下,回荡在房间内,也激荡着每一位远方而来的游客的心。一圈酒敬下来,在座的每一位都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唱酸曲!”不知谁喊了一声。于是,一首哀怨凄婉的情歌对唱《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唱了起来,那是一位被相思折腾得睡不着觉的少女,半夜望着满天的星星,思念走西口的情郎,在浩洁夜空下,遥望西口,倾诉衷肠。唱到动情处,满座寂静无声,酒杯放了下来,筷子停了下来,众人的思绪似乎都被那遥相呼应的思恋歌声牵挂着。有些唱词由于使用陕北方言演唱我听不太懂,但那激越流畅又如泣如诉的旋律,分明讲述的是天各一方的一对情人,由于不堪思恋带来的煎熬痛苦,在空旷寂静的沟壑间,对着夜空,对着繁星,孤独着,难过着,抒发着,宣泄着。歌声翻过沟沟梁梁,山山水水,飞向远方,飞到情人的心窝窝。彼此互诉衷肠,倾吐心声。接下来,又一首《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唱响了,唱的是一位在沟里劳作的小伙子,抬头望见对面山梁上站着自己的心上人,心里慌慌的,想说说话但深沟阻隔了声音,想拉拉手又被高高的山梁分开,地里的活计又丢不下,万般无奈,不得已只好对着小妹妹招一招手,仰天长叹一声,罢了罢了。这首情歌恰如其分的描述了陕北的地貌。站在两座邻近的沟上,可以和对面的人大声说话,但要想拉手,就得翻沟,快一点也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透过歌声我似乎看到了那位头裹白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褐红色的脸庞,在黄土高坡辛勤劳作。当千沟万壑的黄土梁上出现了身穿红色小棉袄系着花围巾的情妹妹身影时,小伙子说不上话拉不上手,火急火燎,欲往不能,欲罢不甘,无助无奈之下,只好频频招手。当时的我早已不知身在何处,心灵已经随着歌声飘向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空悠然游荡。
接着又唱了几首民歌,众人才依依不舍的送走了歌手。晚上回到宾馆,我的情绪依然亢奋,久久不能入睡。我平生还从未听过如此动人心魄的民歌,它很厚重,有些悲怆,有些苍凉。我很惊讶,几首小曲民歌怎么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我神魂颠倒,总在我心底的最软处叩击呢?反复体味仍不得要领,迷迷糊糊睡着了。
离开陕北后,又回到了喧嚣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中的我,竟莫名其妙地牵挂起陕北的民歌,回味它的韵味,独自一人时还时不时地哼哼几声能记得住的旋律。
此后,但凡碰到陕北人,总要问问会不会唱陕北民歌,缠住人家,听人家讲关于陕北民歌的种种传说和故事。
后来又去了几次陕北,自然少不了听民歌。工作之余,了解他们的历史,体察他们的民风,感触他们的喜悲,探索他们的灵魂。渐渐的,我明白了陕北民歌的魅力何在。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长年的水土流失,雨季的暴雨冲刷,造成了沟壑相连,连绵不断。由于自然条件差,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常常是付出十分,而只有一分的收入。中国农民独有的乡恋观念,土地情缘,伴随着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让他们更加依恋几乎广种不收的土地。长期的高付出与低收入,造就了这里的人们的牺牲精神和顽强性格。多少年来,贫穷是陕北人的最基本特征。如此的生活状况,日子自然乏味苦涩。女人愁闷,抹眼泪哭鼻子,而男人呢?面对连绵不断的山峦,光秃秃的,满眼的苍凉与悲壮,于是满怀的愁绪只有对着这山梁倾诉,唱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歌,那歌声自然沉闷,沙哑,悲壮,苍凉。歌声中饱含着对土地的眷恋,对贫穷的无奈,对美好的渴望,对未来的呼唤。只有长期生存在那方土地上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民歌里蕴含的内容。
历史上,曾有许多的农民起义就从这里揭竿而起,呼啸而聚。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众多杰出将领都是陕北人。国共两党战争中,又涌现出一批如刘志丹的英雄人物。当年中国共产党蛰居陕北十三年,之所以能与国民党军队有效抗衡,一个重要原因是靠这里的人们的献身精神。
这里的男人刚烈直挚,直率坦荡,做起事情来不惜身体和生命。这一点可以从陕北人扭秧歌、打腰鼓的状态中看得出来。听当地人说,但凡节假喜庆的日子,本地的锣鼓队秧歌队都会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十分认真地表演。他们不知疲惫不知停顿,管得起饭的就吃,管不起饭的自己吃自带的干粮,绝没有一个人说半句怨言。听得出来,当地人赞誉的神情中又暗含了对他们不惜体力玩命狂舞而怜惜的情份。
陕北女人也是很有性情的,她们美丽温柔,顽强柔韧,多情而又痴情。平常时期,完全以男人为中心,任凭男人的打骂,一动不动,打完骂完依旧锅前炕头田里灯下,该干啥干啥。关键时刻,有男人没男人,都能挺身而出,坚强而又主见。她为爱情可以与你私奔,遇危险会毫不犹豫为你献身。当地有句流传甚广的口头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意为米脂、绥德多出美女和俊男,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貂婵就是陕北米脂人。当然,应当说陕北人无论男女,大都俊俏健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另外,他们的后裔多数聪颖慧达。有人说,这种现象源于人类种族的遗传,说但凡纯正血统陕北人的标志是脚上的小姆指甲浑圆一片,而非两瓣。否则就是
传统意义上的汉人。
我想,了解了这些后,我才懂得了为什么民歌的演唱者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会用心、用情、用激情、用生命去释放内心的情怀,表达与生俱来的豁达和坚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才明白,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那个东西就是陕北民歌所蕴含的独特的神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