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63|回复: 0

大杂院的水龙头

[复制链接]

256

主题

6872

回帖

3万

积分

主任

老北京形象代言人

积分
38448
QQ
发表于 2007-6-1 1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亮赶水”的传说老北京人都知道。说的是高亮出西直门追赶龙王爷、龙王奶奶,用枪扎破的一桶甜水都流到玉泉山了,截回来的却是一桶苦水。所以,老北京苦水井多,甜水井极少且多为富贵人家独享。北京用上“至廉且速、卫生文明”的自来水是在清末民初。
  京城自来水自东郊孙河水厂引进城里,管线穿越京汉、京奉铁路,期间还因“德宗景皇帝(光绪)梓宫奉移西陵”停工等原因,到1910年初,北京铺设了370里自来水管线,安装了420个水龙头。但是,自来水“装费甚巨,普通居民几无享用之望。”直到1923年,自来水公司筹办水车送水,普通百姓才喝上自来水。
  “水咧——甜的!”随着水车木轮“吱吱”的转动,幽深的胡同里传来“水三儿”的叫卖声。这是老北京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街头一景。那时的水车多为人推的独轮车,车轱辘两侧各卧一长木桶,车把上还担着两只木桶和一条扁担。“水三儿”们双手端着车把,脖子上勒着带子(减轻手的分量),推着千斤重的水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再一挑挑地倒进住户的水缸。
  无论是看管“水窝子”(公共水站)的,还是后来送水的“水夫”,以山东人居多。送水是吃苦受累的活儿,有把子力气还要掌握点儿技巧。这种水车是全木质的,就连放水的塞子都是木头的。“水三儿”的能耐就在于,必须估摸准水车出水的压力与水桶放的位置,拔下那水塞儿,讲究是滴水不外漏。老北京人爱逗闷子,管这些送水的叫“水塞儿”,天长日久就叫成“水三儿”了。
  北京自来水管从大街逐步向胡同延伸,起初只有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安上了水龙头,大杂院的平民百姓要么到大街或胡同的“水窝子”凭水票挑水,要么多花俩钱儿,叫“水三儿”把水倒进缸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管子进院。甭管院有多深、住着多少人家,水龙头大多安在一进院门的位置。因为常有路人顺便进来寻水喝,孩子们疯跑进来,也是歪着脖子嘴对嘴一通猛灌。这让院里人心里很不舒坦。老北京人视水如甘露,点滴珍惜。小孩子在水龙头下“哗哗”地冲脚巴丫儿,大妈大婶见了,必是一通数落:“糟践水有罪,保不齐就有喝不上水的一天!”上世纪60年代初,塑料凉鞋上市,这“前头露枣后头露梨”的东西,更招老人们不待见:小孩子上水管子冲脚更方便了——拧开水龙头,伸出脚,连鞋都甭脱。因为属全院公用,水费均摊,再加上天长日久水洇邻屋山墙,许多院都把水龙头移到了院中间。

  大杂院的水龙头是个公共场合,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端到水池子边来洗;即使是洗被单或衣物也要瞅准了水龙头不忙的时候;院里有生小孩、坐月子等特殊情况,邻里之间还要多一份关照。水龙头又是院里的社交场合,街面上的大事小情,胡同里的家长里短,都能在水池子边听个八九不离十。有借着使水的机会,找补人情的:“他婶儿,昨儿多亏您了!”也有的扯闲篇儿,甚而甩出些夹枪带棒、钩儿套圈儿的闲言碎语。“齁冷的天,别跟那儿瞎咧咧了,快瞅瞅去,窝头该揭锅啦!”院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喊这一嗓子,大姑娘、小媳妇只有听着的份儿。
  水龙头的维护和管理常由热心公益的老人承担。比如,每月按水表数到各家敛水钱,就是一个劳神受累还得罪人的事。入冬前,有的家腌了几缸雪里蕻,连洗带涮,自然多费点水。赶上有犯“矫情”的,就不愿多交这毛八七的。最操心受累的是冬天。虽然早早儿就给水管子包上了草绳,但是,经历一夜严寒,水龙头还是被冻住了。这会儿就必须提着开水壶浇好一阵儿,才能放出水来。到了晚上,还要拿着铁钩,趴在水表井边,探身放回水管、关截门。好在老北京人古道热肠,还没听说过因为这事要劳务费的。
  自来水进屋是在1976年以后。那会儿,地震刚过,防震棚趁着这段艰难时日,像雨后蘑菇似的,捋着房根儿冒出来。眼看着院中间的水龙头被围在巴掌大一块地方,各家相继把水龙头接进屋。四合院被自建房(防震棚翻盖而成)围成了八阵图,穿过曲里拐弯、迷宫样的小道,再也听不到老人“别糟践水呀”的唠叨,再也见不到邻里互助的情景,更不会再现四合院里水龙头旁边那老北京的市井风貌与人情冷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4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