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一点点长大,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与他们之间发生争执与冲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的宝宝生性比较软弱,于是,他就成了同伴们攻击的对象。宝宝总被欺负对父母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比较性急的父母可能会直接介入宝宝的纠纷,跑去找欺负宝宝的小伙伴,将对方训斥一番,帮自家宝宝出气,或者找对方父母理论一番,希望他们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或者干脆教宝宝以牙还牙,彻彻底底打回去,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性格比较温和的父母则可能会教育宝宝不要跟打人的孩子玩,以这种方式消极地回避矛盾。
实际上,这两种父母采取的处理方式都有失偏颇。首先,宝宝打架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游戏过程中发生的小冲突,是宝宝进入孩子们之间“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根本没必要看得那么严重。事实往往是,父母这边气儿还没顺过来呢,孩子们那边早就热火朝天玩一块儿去了。相反,如果父母过分干涉宝宝之间的纠纷,甚至可能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次,教宝宝以牙还牙地处理矛盾会无形中给宝宝灌输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攻击他人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所以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宝宝就会动手出击。对于那些生性软弱的宝宝,他会认为自己被欺负是正常的,并因此变得更加软弱。更严重的是,长期在这种教育方式熏陶下长大,宝宝将来可能出现各种社交问题。最后,教宝宝消极地回避纠纷也会剥夺宝宝学会社交的权利。殊不知,宝宝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他们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对培养宝宝的社交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有好处。毕竟宝宝长大后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而且很多事情是无法逃避的。让宝宝勇敢地面对一切,适当的时候给宝宝一些指导才是上策。
解决策略
1.缓解宝宝心理压力
当宝宝受人欺负时,他可能会因为害怕或者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伤心难过,此时如果父母用“你真没用!”“他比你矮那么多你还怕他?”“你就不知道厉害点?”等语言来责备宝宝,宝宝就会把父母的难过理解为对他的失望,因此觉得自己很没用而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受到欺负的宝宝急需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因此,父母应耐心地给宝宝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同时一定要向宝宝解释,欺负人是错误的,他被人欺负根本不是他的错。还要让宝宝相信,只要有人故意欺负他,父母一定不会置之不理。如果父母因为受“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影响以责骂来对待宝宝的懦弱,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宝宝的心理负担。
2.不要教宝宝打回去
“他再打你,你就狠狠地揍他。”看到自己家的宝宝被人欺负,有的父母因为担心宝宝太软弱再受人欺负,可能就会这样教导宝宝。但是,教宝宝打回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会给宝宝一个错误的信息:打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在父母这样的教养方式引导下,宝宝就可能出现另外一个令父母头痛的问题: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攻击别人。
3.帮宝宝分析被欺负的原因
和宝宝好好谈谈,了解他被欺负的经过和真相,然后帮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没有宝宝的责任?对方是故意欺负宝宝还是仅仅无意中伤害了宝宝?在搞清楚事实真相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宝宝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巧不足,就教他必备的人与人相处的技巧;如果是宝宝个性上太娇嫩、内向,就设法扩展其人际关系,让他活泼开朗些;如果是宝宝性情暴躁、喜欢欺负其他小朋友,就要找出引起他不满、不安的原因,并设法消除这种不安的因素。
4.教宝宝学会提前规避
平时要多鼓励宝宝与别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宝宝增进人际关系。宝宝与小朋友相处时,父母无需过分保护,尽量给他多一点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样,宝宝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就会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小朋友多了,宝宝受欺负的几率自然就少了。另外,宝宝回家后,父母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和宝宝一道玩,并在游戏中训练宝宝,让他练成敏捷的身手,为他灵活地规避“小霸王”做准备。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假装打宝宝身体某个部位时,教他如何迅速躲避等。当宝宝平时与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打闹闹时,只要没有危险,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宝宝之间的打打闹闹实际是学习躲避危险的最好方式。
5.冷静地处理问题
当宝宝确实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时,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火,先让宝宝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采取各种可行的补救措施。吵闹于事无补,不依不饶地纠缠对方父母或者训斥对方的宝宝更不可取,这样不仅仅伤害彼此的感情,还会影响父母形象,并间接地影响宝宝的人际关系,得不偿失。
6.教给宝宝一些基本的应付“小霸王”的方法
生性软弱的宝宝在受到别人欺负时只知道退缩或者哭泣。对于这些宝宝,父母要教给他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鼓励宝宝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以增进友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被人欺负时,不管对方多强大,都不要在对方面前显得弱小畏惧,这会增加宝宝受欺负的可能性,而要大声喊老师,或者高声地喊叫。老师的到来,能阻止攻击性宝宝的行为,高声地喊叫,能让对手感觉到一种威慑的力量,并且还可以吸引其他成人与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性宝宝感受来自周围的压力而住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