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9|回复: 1

民俗北京庙会大观

[复制链接]

400

主题

166

回帖

7667

积分

博导

积分
7667
发表于 2007-1-30 1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北京庙会大观

    过大年,逛庙会,是北京人自古以来的习俗。

    北京是六朝古都,历朝历代都在此兴建寺庙和道观。寺庙香史的兴旺,带动了庙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历史上定期开放的庙会近50个。其中最有名的是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和花市五大庙会。

    白塔寺庙会

    阜成门内大街上的白塔寺。以它那高耸挺拔的藏式白塔,而名冠京城,成为北京标志性建筑。远在辽代寿昌二年,此地曾建一座佛舍利塔,后毁于兵火。元世祖在建大都城时,召来了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师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这座白塔。

    在五大庙会和诸多庙会中白塔寺是最古老寺庙。

    这里的货物多是大众化的(其它庙会也有)。但这里没有高档的商品和奢侈品。游客也多是平民百姓。庙会期间,东起马市桥,西至宫门口,沿街十几家估衣铺均在门前设摊叫卖。卖吃食和耍货的小贩也聚集路旁,加上围观的游客,道路常挤得水泄不通。庙内头院东侧是日杂用品的地摊,西侧是各种小吃棚子,设座营业。二院东侧布棚相连,出售衣服鞋帽、儿童玩具及各种工艺品。这里的木碗、蛐蛐罐、鸟笼子等做工讲究,外形美观,既能实用,又可欣赏,很受人们喜爱。庙内夹道有鲜花、花盆、花籽、鱼缸等摊位。白塔寺向来以木碗、花草著称,是它特有的品牌。

    白塔寺庙会还是说唱艺术的园地。二院的场地上有评书、相声、大鼓、戏法棚子。大殿石台上有付士亭的东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在塔院两侧的空地上,近代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说书唱戏。有张秀峰(艺名小蜜蜂)的西路评戏,后来改唱滑稽大鼓颇能叫座。还有杨树林唱的长篇乐亭大鼓《杨家将》、阿阔群的评书《小五义》、“全家福”一家子演的文明戏、“大妖怪”和妻子的滑稽二黄、马贵宝的摔跤等,都很吸引听众。

    隆福寺庙会

    隆福寺位于东四隆福寺街,街寺得名,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京城惟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整体的喇嘛庙。主要建筑有三世佛殿、三大士殿、藏经殿、转轮殿、毗卢殿、大法堂等殿堂。明代为朝廷香火院,香火极盛,被称为“第一丛林”。清雍正元年重建后开庙,每月逢九逢十开放。后逢一、逢二也开庙,称为“加庙”。每逢开庙,游客云集,摩肩接踵。

    庙会的布局是:进山门是土特产品和炊具用品的货摊;前殿内可谓是古玩市场,珍珠玛瑙、珊瑚翡翠、陶瓷古币、书画篆刻等一应俱全。二院内是衣服鞋帽等日常用品,名牌甚多。有王麻子刀剪、金象张梳篦,钢刀刘果刀、三合局假发结等等,可算“名牌专卖店”。后面塔院是娱乐场所,搭有多座小戏棚子和小吃摊。戏棚内表演的是民间小戏、曲艺说唱等节目。小吃摊上是北京特有的灌肠、扒糕、凉粉、油茶、茶汤之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本寺喇嘛郗德拉做的豆汁,漂得净,发得好。所配的焦圈油果、麻酱烧饼也别有风味,成为该寺一绝。隆福寺小吃是北京传统小吃的重要一环,一直保留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护国寺庙会

    护国寺原名崇国寺,位于西城护国寺街。它与隆福寺遥相对应,一东一西。所以人们称隆福寺为“东庙”,称护国寺为“西庙”。该寺建于元世祖圣元年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将该寺重修,并更名“护国寺”,并开庙设市。

    过去说北京城“东富西贵”,“西贵”是指西城的官宦多、贵族多。为迎合他们的需求,庙会上除大众化的商品外,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档品和奢侈品,是为他们准备的。据《燕京岁时记》中载:“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可见其市货物与隆福寺大致相似。

    西庙庙会也有它独特的地方。比如弥勒殿,相当于厂甸庙会火神庙里的“晾宝会”。其物品一是古董,如朝珠、手串、鼻烟壶之类;二是花梨、紫檀和镶嵌大理石的硬木家具;三是兵器。有腰刀、宝剑、弓弩等物。此处翎子张的腰刀,颇有名气。还有这里的玉器摊、首饰摊也很兴盛,常引得贵妇人们来此选购。“值当意之物,一诺千金,不吝其价。”

    西庙的另一特色是娱乐气氛很浓、小戏、相声、大鼓、评书均有多处。还有各种杂耍。晚清时又出现了驯兽表演,大型马戏等新奇节目。

    土地庙庙会

    庙会源于古代的“社祭”。社,是祀土地之处,即土地庙。内供土地爷。他是地方的寺护神,各地皆有。古时京城有土地庙40余座。而土地庙庙会是在宣武区下斜街南段之庙。它原称“都土地庙”。是所有土地庙中级别最高的一座。犹如都城隍庙是诸多城隍庙之首一样。原有大殿三层,供奉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庙宇规模不大,但庙会规模不小。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足见规模不同一般,故列入五大庙会之中。

    该庙位于城南一隅,紧临丰台花乡。为当时的城乡结合之处。故庙会带有城乡交流色彩。庙期,花匠们推车挑担,将各种花木运到庙市设摊。由于该庙狭小,所有货摊都源于该庙四周和下斜街两侧便道上。摊多时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庙会不在庙内而在庙外,形成了它独特的景观。庙会上除了衣物鞋帽、日常用品外,还有农事用品、工具等。因来赶会者有很多郊区农民。

    该庙会的另一特色是鸡毛掸子多。那时候人们还不知吸尘器为何物,除尘全仗鸡毛掸子,需求量很大。而这里的掸子不光多,而且长短均有,最长的可达丈余。远远望去,犹如长竹茂林。《燕京杂记》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而最多者,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竹茂林。”又是一道民俗景观。

    花市庙会(花市集)

    花市位于崇文门外花市大街,街因花市得名。这里原有一座火神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庙宇不大,仅有山门和两进大殿,每月逢四开庙。后来此庙香火断绝,但庙会却延续下来,成了无庙有会,所以人们后来称它“花市集”。

    花市火神庙地处京城东南,紧临城郊。其人文环境与西南的土地庙相似,东西呼应,所以两个庙会多有相似之处。因火神庙狭小,庙会就设在以庙为中心的庙前大街上。花市大街以羊市口为界,分为东、西花市大街。庙期,这一带郊区的花农、花贩便将鲜花肩挑车拉运到花市街上去卖。有各季应时鲜花。夏天也有从南方运来的茉莉、米兰等花,称为“客花”。旧历年前,花家们把在温室里培育的早熟品种诸如迎春、碧桃、腊梅等花运到集上,供人们装点年景。明代,京城的手工艺作坊已很发达。据《明会典卷·工部·工匠》载:“工艺分工有188种,工匠11800余人。明朝末年出现了做花行业。种类有绢花、绒花、纸花、通草花等,以后发展为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人们统称它为“京花”。这些京花也拿到花市集上出售。

    厂甸庙会文气兴

    农历新年“逛厂甸儿”是老北京人的习俗。厂甸庙会是北京最大的春节庙会,它的活动范围是以东、西琉璃厂和南、北新华街这两条交叉的街道为中心的这一片地区。厂甸庙会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成都青年宫并称为全国四大庙会。该庙会始于明嘉靖年间,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厂甸庙会到了清代,就越加兴旺起来。它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历时半月,游人如潮,年年如此,长盛不衰。

    书摊画棚,是厂甸庙会的突出特色,重要内容。书摊设在海王村、土地庙一带。就近的书铺在门前设摊。还有外面的大书店如宝书堂、三槐堂等店也来此设摊。这里成了一片书的海洋。各类古书应有尽有,而且不乏善本、孤本珍本书籍。它成了文人学士的淘书宝地和爱书之人的游览之处。所以人们称厂甸庙会为“文市”。

    再看画棚,一进厂甸,那大街两旁用杉篙、苇席搭成的画棚便扑面而来,犹如两条长长的画廊。里面悬挂着不同形式和各种内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及群众喜爱,价格便宜的通俗年画、木板年画。

    厂甸庙会又是人们大饱口福之地。各种诱人的京味小吃,在这里几乎都能尝到。如年糕、炸糕、茶汤、油茶、杏仁茶、油炒面、艾窝窝、灌肠、炒肝、豆腐脑……原汁原味,应有尽有,现做现卖。特别是北京特有的豆汁,不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来此光顾。有些客居外地的北京人,专到此喝豆汁。喝了不算,还要买些带回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中断了37年的厂甸庙会又于2001年春节恢复了。它仍是开放式的,仍是现代庙会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庙会。新庙会在保持传统、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又丰富内容,开拓创新。如开办了曲艺场子,表演曲艺、杂技和天桥绝活;引进了外地多档有特色的花会表演;举办了“叫卖大赛”、“幌子展”传统婚礼表演等项活动,使人们更爱逛厂甸了。

    京味民俗旺地坛

    京味文化是地坛庙会的拿手戏。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民族、民间、民俗”的主题,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独树一帜。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的祭地礼仪源于远古。随着历史的演化,祭地内容不断扩充,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明清两朝祭地形式更为隆重,每逢农历夏至或国有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亲至地坛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今,仿清祭地表演已不是对过去封建盛典的复制,而是在全面展现祭地礼仪的同时,表演娱人。20年来,历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曾融汇了百戏名曲、民间花会、杂技绝活、老北京民俗文化和现代娱乐等活动。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曲艺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苏州评弹艺术团、北京少年宫艺术团等多家颇具实力的文艺团体都曾前来锦上添花。民族传统戏曲歌舞、民间民俗和现代娱乐三大文化系列之中:河北沧州特技舞狮、吴桥杂技大世界,以及跑旱船、跑驴、高跷会、小车会、满族秧歌等其它花会形式和民间“绝活”的表演等,成为地坛庙会的亮点。数年间,历届地坛庙会每年接待游人达百万人次,在京城庙会中以规模最大享有盛名。

    龙潭庙会盛京城

    春节龙潭庙会享誉全市,1984年开办至今。龙潭庙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庙会以全国民间优秀花会大赛为重点,集体育、文艺、游艺、民俗、商业、小吃于一体,年年岁岁办庙会,岁岁年年会不同。红灯挂,锣鼓敲,狮子舞,秧歌扭,猴儿跳,冰雪迎春是龙潭庙会里面最具人气的重点娱乐项目。庙会上民族传统艺术如安徽花鼓灯、东北“二人转”等表演,百戏名曲、杂技绝活、京腔京韵等将是好戏连台。杨柳青年画、风筝魏、泥人张为代表的“天津三绝”将带来各自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展卖,让您感受到浓郁的天津风情。巨型山东潍坊风筝将在庙会上放飞,定会让您叹为观止。庙会上的玩,观冰灯、做冰雕、滑冰车、攀冰岩、练习滑雪、滑冰、打冰球、坐狗拉雪橇、骑雪地摩托车,尽情领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胜景。庙会上的吃,东南西北各色小吃荟萃。特色小吃为龙潭庙会摆上一道“盛宴”,有京城老字号的茶汤李、小肠陈、炒肝赵、白水羊头以及功德林、都一处、全兴居等老字号带来烤鸭、烧麦、炒肝、莜麦面等名吃。附近的居民王小姐回忆以往的龙潭庙会说:“一句话,大饱口福,余味未消。”庙会上的购,逛庙会哪有不买东西的,庙会上手工艺品、干鲜水果、新奇玩具、时尚饰品等应有尽有,就连爱书人也能在这里的图书市场有所收获。

    东岳庙会钟鼓鸣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的神路街,它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大庙。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

    东岳庙庙会是北京最早的庙会。元代时,这里正值大都通往漕运门户通州之要道,而从运河和直沽海道进京客商,也多在此居留。加之“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这一带已很繁华。致使该庙香火兴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日,城乡居民前来赶庙者如潮水一般:“道涂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街道,亦盛会也。”朝廷也派官员到庙里降香。

    明、清两代将东岳庙列入国家祀典。由太常寺官员岁时致祭。民间敬香祈祷活动日胜一日。该庙于每月初一、十五开庙迎客。而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开庙半个月。除夕之夜,午夜一点,庙内钟鼓齐鸣,为“开庙式”。山门大开,等候已久的善男信女蜂拥跑入,去抢烧头炷香,以示虔诚。祈求好运。

    明代中叶,随着这里庙会的兴起,出现了盛大的香会。香会,就是祭神修善的民间社团组织。它又分文会和武会。武会是在庙会期间以表演为主的会,如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等娱神娱人,为庙会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文会又称“善会”。东岳庙在康熙盛世时善会多达七八十档。他们在庙会上为庙宇和游人做各种善事。

    1999年春节,中断了半个世纪的东岳庙庙会又恢复了。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北京人的过年习俗》展。各种门类的民俗展览、民俗讲座,让人们在逛庙会的同时,增加更多民俗知识。过年逛庙会,又有了一个好去处。

    大观园元春省亲

    北京大观园坐落于宣武区南隅的护城河畔,它是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设计,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特地兴建的。

    在北京大观园举办庙会,至今已有十一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贾元春省亲。今年的元春省亲中的人物包括: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妙玉、李纨、秦可卿、王熙凤、巧姐、贾宝玉等,全部来自于市民。靓女、帅哥此时在省亲古装、皇家仪仗大游行,还就真的过了把瘾。本版撰文:董梦知 元尚 宜尘
六朝风物今何在,不尽长江滚滚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67

回帖

740

积分

硕士生

左岸天使

积分
740
QQ
发表于 2007-1-31 04: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2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