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077|回复: 1

西游漫注连播连载 第十一回 作者 挪威龙王

[复制链接]

25

主题

332

回帖

896

积分

硕士生

积分
896
QQ
发表于 2014-5-25 1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裴殷裴殷 于 2014-10-4 01:58 编辑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游历一下, 找到感觉,每个人,都可以从底层开始,按照正确的理论架构,用心念,再生、疏通、构建起来自己的脉络,与天地同契、与道合真...

[wma]http://www.xymzmp3.net/media/011.mp3[/wma]

[wmv]http://www.tudou.com/l/8t9SEQXuves/&iid=175785965&resourceId=120935080_04_02_99/v.swf[/wmv]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空门



(1)不周之天与不同之轮回



这一回回目是《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空门》,回目感觉不妥贴,主要是后半句“度孤魂萧瑀空门”和内容相当有点文不对题,从小说的水平、其他回目的命名上看,不像是原著所有。这表明,虽然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着作,虽然作者一字一句的留下来文字了,可还是在流传中,不断的被掺水掺假。换做那释迦牟尼佛的佛经,光是口头流传,就流传了四五百年,然后才开始集结文字,不知其中被加入了多少、被改变了多少。然后流传中又是上千年的传抄,翻译。翻译中又是译者水平、境界参差不齐,不知道又是多少的水分与扭曲。然后就被改变成分、被稀释之后的佛经,又是几百上千年的改变、稀释。到了现在,恐怕佛经中释迦牟尼佛原话能有十分之一,都是不可求的了。

诗曰:“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骘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说的是人生看似绵长,实则苦短,真正能让你长久的,乃是积德、行善。积阴德自然可以使寿命延长。行善则可以形成自己的循环体系、不受下界因素的制约了,这循环体系修道人称之为周天。

古往今来,佛道人神,谁个曾点破,修善者如同修道人会形成周天?几百年来,西游记的读者,有多少人见到这句诗会豁然开朗、怵然心惊?有网友说天机这东西知道了也不能用,那或是因为知道了并没有理解,或者是不知道遵循了马上就能用,或者是不知道这效果,不象吃果子那样马上满口余香的,他是潜移默化的就起了作用,一时难于察觉,时间长了自己会发现早就起作用的了。

话说这唐僧师徒,一路上磨难重重,这每次遇到的磨难麻烦,乃都是他自己体系的一层一层的天、不周全了,残破不全,不能形成一个上下通畅的循环体系。他们一个困难一个困难的克服,就是修补自己这一层一层的天,取经的路程走到终点、菩萨安排的劫难全部成功解决,修补的工作也就等于是水到渠成的全部完成。

唐太宗随着崔判官、朱太尉,来到“六道轮回”之所。然后他看到了非常壮观的轮回景象。前面每参观一个地方,判官他们都特意提醒太宗,要他参观的目的,并且希望他好好的记住,好在还阳之后有所作为。参观这个六道轮回,这次崔判官他们还没有张口,有了前面的先例,太宗自然明白叫他看肯定是有目的的。于是主动询问:叫我看这个干啥?本来么,以太宗的聪明智慧,一般的事情他看到了,是会明白的,但是这个轮回的现象他看得清清楚楚,而背后的因缘关系,他却看不到。于是崔判官就给他解释,什么样的人,会进入什么样的轮回之道。

崔判官道:“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奇怪不?崔判官说的六道轮回是:仙道、贵道、福道、人道、富道、鬼道。而佛教中所说的六道轮回是:天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仙道可以对应天道;贵道、福道、人道、富道可以对应人间道。鬼道可以笼统的对应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所言六道轮回,是印度人种文化生态族群的轮回。他们的天地人体系与特征跟蒙古人种的汉文明的天地人体系不是一个。西方白种人文化生态体系的天地人体系,又是独自一体的。一个文化体系,包括人类、包括文化,还必须包括自然环境,脱离了自然环境是不行的。

有谁想过,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到地狱去常驻?难道仅仅是为了把地狱度空了吗?地藏王根本没有说过要把地狱度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发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的誓约。因为原因实在是太简单了:地狱不可能空的,地狱空了,那六道轮回也停止了。地狱完全空的时候,那是连三界都销毁了时候。他去地狱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汉文明中原本是道体系的,没有佛体系的联系和每一层天的生灵和天地人结构。当佛教一步一步东传的过程,佛的弟子们,与道的天地人界的掌管的诸神仙一起,合作这佛向东传的体系的协作运行、要做一个对接。那些早期来东土的历代天竺高僧,以及一步一步向东土转生的大和尚们,是做这个事情的排头兵。

他去地狱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要跟汉文明体系的冥王们一起,在最底层也构建一套佛体系的轮回升降机制,没有这个机制,地面上的佛信徒,修行不了,别说修,他们也相信不了佛的,汉人种身体的每一个层面,都没有对应的机制来接纳,每层面对佛体系都是排斥的。这种事儿说起来太太复杂了,并且不见诸任何有文字的记录,……,就此略过,自删在脑袋里构思表达的若干万字。

因为如此,所以小说中的六道轮回,跟佛教认为的六道轮回,颇为差异。既然有不同之处,那就必然有相同之处,既然能协同运作,那就必然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这相同之本质,即是太宗所吟之诗:行善弃恶。唐王点头叹

曰:“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你看那地藏王菩萨来到东土汉文明体系下界的阴间,你看那过去佛燃灯古佛去到道体系的最高天跟太上老君机密相谋,你看那道体系的猪八戒、沙悟净等却又去佛的体系参修,那西牛贺州界的金蝉子投生到南澹部洲。每年一度的天界大会又是佛道神齐聚议事。你就知道,关于他们之间切磋的具体内容,虽然小说中不着一字,也能感觉的到,这天上地下,都在一个更大的天象之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2)接二连三的死而复生



话说为什么会安排太宗这地府一行,因为这地狱中越来越多的生命掉在这里,因为这枉死城中几乎都塞满了,地府扩建几次,都跟不上这发展的速度。可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判官对唐王说:“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很多人并不明白,这后一句跟前一句没有关系。阴司少抱怨之声,不算最难,这唐王做了水陆大会,这唐僧取了西经,就实现了。这阴司无抱怨之声,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那要么是天崩地裂天地空的时候,要么是改天换地天地新的时候。

判官说:“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这一句话才是最救命,最实用的。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改,也正是孔夫子所言:过而不改,是又过矣。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另外空间的层面中看,是个放大器,无论做什么,好的坏的都有放大作用。

判官说:“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我想可能所有的读者,都会误以为判官说这个“江山永固”纯属形容,讨口彩。就连小说中后面都提到,传世十五宗。到底怎么回事?这又是一个绝对的天机。

江山永固,说的是他们这一朝代带来的文明,能不能在三界内作为一层时空留存下来、或者很完整的留存下来。如何留存且不多说,那要三界上下内外所有的神仙参与来一起运作的。成功留下来的,就进入了我们人类的躯壳,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一层时空,那就是他们的江山。

话说这个崔判官,自打太宗漫步到阴间,他专程迎接,这自始至终,崔判官可是全程陪同的。为啥阎王们派这个崔判官全程陪同呢?因为他的身份特殊,他是这阴间的官吏中,跟太宗有着深厚间接关系的一个。你看当太宗他还没死的时候,魏征就知道了是崔判断对不?其实我猜测,是魏征推荐了他的老哥们儿崔判官。魏征早早的就知会了太宗,他阴间有个铁杆儿兄弟,这样对安抚太宗的心灵很重要。魏征在太宗心目中地位相当高的,他推荐的人,自然可信度很高的了。

根据小说描述,事实上,崔珏是跟太宗从未有过交集的,崔珏是太宗老爹李渊的臣子。但是在这阴间,崔判官以接待帝王的姿态接待太宗,反而对他以前的帝王李渊,却很是不客气的,当阴间做了平民的先主李渊看见太宗过来,另外两个兄弟过来纠缠,这崔珏对李渊都没有搭理一下。

再加上阴间十代冥王对太宗的待遇,甚至也不是与王之间的平等相待,也跟接待自己的王一样的姿态。这说明了什么?首先说明了,太宗不止是人王这么简单。其次说明了,太宗之行关系之重大,也是罕见的,他们生怕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差迟。

唐太宗从棺材里爬出来的故事,把宫里闹得鸡飞狗跳的,小说写得非常有喜感。等到第二天重新上朝的时候,一帮大臣齐齐的伸过脑袋来,齐齐的瞪大了眼睛,齐齐的打听八卦新闻:“陛下前朝一梦,如何许久方觉?”然后太宗就细细道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

可是太宗的话里,就出现了问题。太宗的话是这样的:一,朕觉神魂出殿,只见羽林军请朕出猎。二,正行时,人马无踪,三,又见那先君父王与先兄弟争嚷。四,见一人乌帽皂袍,乃是判官崔珏,五,喝退先兄弟。六,朕将魏征书传递与他。七,又见青衣者,执幢幡,引朕入内,八,到森罗殿上,与十代阎王叙坐。可是实际上的顺序是:一二四六七三五八。这是因为什么呢?

再说那冒死进瓜果的刘全夫妻。按照阎王的话是“他夫妻们都有登仙之寿”的。这登仙之寿表明了两人是道德极其好的人。这道德极其好的夫妻俩,男的却为老婆施舍给僧人而对老婆破口大骂,女的却为一点点鸡毛蒜皮事而连儿女都不管了上吊了。你觉得这是有登仙之寿的大德之士吗?再对比一下那相公相婆,人家积下山大的金银库,正是因为斋僧布施,而且连钱都捐不起,只能烧金银纸锭来表达对佛的崇敬。虽然东土堕落,礼敬修行之人还是很崇高的事情。所以对比一下,你不觉得那刘全、李氏的言行非常反常吗?

人家相公相婆没钱人家还那么慷慨,那刘全是大户人家反而很吝啬向僧人施舍了?其实那李氏一点都不吝啬,她可是把自己脑袋上的金钗拔了捐赠的。那这夫妻俩的矛盾,你猜发生在什么时候?

小说如此写道:只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了他几句,说他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又不忍见,无奈,遂舍了性命,弃了家缘,撇了儿女,情愿以死进瓜,将皇榜揭了,来见唐王。

应该是和尚登门求布施、百分之九十九是求斋饭,当时不巧,不是做饭吃饭的点儿,也没有剩饭剩菜的。李氏觉得过意不去,就给了人家金钗,这时候刘全应该就在边上,一看他老婆拔金钗,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当场斥骂。他为什么这么生气呢?我猜很可能,这金钗是他们结婚前,他送的礼品之一。然后这李氏当时就受不了了,觉得他老公这么小气鬼,让她感到极其没有面子,就上吊了。贤者、有登仙之寿的人,怎么可能就这样的低智商和低素质呀?!你觉得可能吗?

这夫妻俩闹矛盾的整个这个过程,应该这僧人全程在场、全程目睹。他,应该是促成这夫妻俩死去又还阳的关键人物!



(3)为什么是南瓜?



西游记中的大量诗歌,浅显易读,可是却非常耐人寻味,反复读之而心情愉快。就说这太宗还阳之后,御制劝善榜文昭行天下。这榜文写得真是好呀,话语朴实,点到的无不是实质问题的实质。榜曰:“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依我看,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说的是放下为恶的执着之心。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说的是放下求回报的执着之心。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说的是放下迷信心计的执着之心。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说的是放下扣扣缩缩看似正当的狭隘之心。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说的是放下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说的是放弃损人、弃恶即是行善。所提到这几条虽然简单,如果能作为日常参照,那真是了不得的事情。

可能正是因为看到过皇帝的劝善公开信,这本来想寻死的刘全,没有改变要死的悔意,但是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死掉,应该替唐王贡献瓜果,为大唐王朝做贡献。这刘全脑袋顶着两只大南瓜,就服毒死了。死了之后,奇怪的是这南瓜就跟黏在他脑袋上一样,也跟着到了阴间。南瓜这肯定是南瓜的魂魄。哎!不是说人世间的东西,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嘛?怎么他说带南瓜,南瓜就跟着他走了?是呀,还有前面说到太宗揣着魏征的介绍信,这介绍信他居然也成功带到了阴间。要是这样,那以后大家死的时候,就想着带走全天下的金银财宝不就好了?

但是你注意,这刘全走的时候,除了带着南瓜,还带着什么了?黄纸钱。他为啥不带一袋子金银财宝呢?嘿嘿,真金实银的根本就带不走呀!

很多人应该会奇怪,为何这阎王们要求唐太宗给他们带南瓜过来呢?这阴间的阎王其实有着通天的本事,他怎么可能会取不到南瓜呀?他们这是给天下的人们开了一个颇有用意的玩笑。

话说孙悟空为什么要安排他加入西天取经的队伍,乃是他在天上偷吃偷喝捣乱,导致天下的世界乱套了,这被搅得乱套了的部分,正是下界的南赡部洲。所以南赡部洲最为堕落,这是小说中前面就点到了的。东瓜西瓜乃是代表孙悟空、陈玄奘、如果说出来北瓜那就是沙悟净。为什么?因为孙悟空的根源出身就在东胜神洲、陈玄奘出身西牛贺洲、按照沙悟净的性格特点,他正是佛祖所描述北俱芦洲人士的特点:“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然后就是八戒哥哥什么的,他最符合佛祖所说南澹部洲人士的特征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而这个长安大唐国呢,不就是南赡部洲之国域嘛。阎王要求进献南瓜,太宗自然一听就明白,就差自己这地方在阴间地狱中不能畅通的轮回。特别是等他路过到枉死城,他肯定是更加明了,那枉死城中不得超生轮回的,全都是他南赡部洲的鬼魂。而当他回到阳间,你看他怎么说这些鬼魂,他说它们乃是“无主的孤魂”。为何南赡部洲的死鬼们这么多的不能超生?乃是因为他们在阳间的时候就不敬天敬神,也就是拒绝跟上下各界的神灵们沟通、拒绝来往了。

再一层意思,这个南赡部洲之南,对应着人类的心,南为离火,在人体为心。之所以唐僧师徒四人一齐的被安排到南赡部洲来,这的确是他们的心,都出了问题。这太宗也实在是聪明绝顶,听到南瓜两个字儿,就豁然大明白了。

安排刘全头顶南瓜,这应该是太宗的意思,示意会虔诚修心,劝谕天下人修善修心。为什么是两个?小说中有答案:“内外俱善”,这个内是实质的内心、内心深处,这个外是外在的心、那些表面的想法。这个内是心,这个外是行。这个内是皇族官吏、这个外是天下百姓。

再说这相氏公婆的心。应该还记得吧,太宗在阴间借了一库真金白银,那金银是姓相。然后小说也说的很清楚,“这金银,乃是这老夫妻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这边的纸钱烧了,在那边就出现了真实的金银。没错吧?可是,这纸钱,可是人家烧了给寺院中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他们的呀。按道理,他们的心愿是烧了给佛菩萨他们,按道理应该是这些纸钱到了另外空间就成了佛和菩萨家里的金银,对不对。可是这钱,怎么到了阴间阎王他们那儿库存起来了?

跟您说,百分之百,是佛和菩萨他们,根本就没有要这些钱,他们收下了这一笔笔钱之后,把钱都转交给阴间的官吏,让他们替相老夫妻给攒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神佛根本就不稀罕人世间的金银、阴间的金银、人家连天上的金银都看作灰土一样的。可是,他们看重的是人世间那些人们虔诚的、干净的心。相氏公婆的心态非常好,人家看着真感动,所以相氏公婆的心越是真诚的给佛菩萨们付出,佛菩萨他们就越是把好处全都留给了相氏公婆自己。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微信:西游漫注

25

主题

332

回帖

896

积分

硕士生

积分
89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4)生与死的奥义



话说这西天真经,当这取经人的队伍还没有组建起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到了中土,到了每一个南赡部洲洲民的眼皮底下了。无奈大家都是瞪着眼睛瞧空气一样,无有。对面不识真仙,乃是东土众生的一大特点。于是,那就继续组织人力取经吧……

且说这个李翠莲,在阴间已经呆了大概三个月,鬼使说,因为她离世的时间太长,肉身已经报废不能用,所以这魂魄元神都无处依存,没有人皮肉身不能还阳。这李翠莲还是李翠莲,她的三魂七魄都在她咽气的时候跟着一块儿来到了阴间,这个时候的她是谁?是她的元神,她的元神带着三魂七魄以及此生在肉身所积累的一切经历的记忆与经验,组成了一个阴间的李翠莲。你瞧瞧,一个人的肉身只是一个承载体,没有了她原本的这些东西,立刻就停止运转了。如果她在肉身腐烂失效之前回来,仍然会继续活蹦乱跳的运转。

可是你想过没有,后来那太宗的妹妹玉英宫主到寿,撇了这肉身而去。而这李翠莲被推入玉英宫主的肉身,李翠莲的一切记忆与特性,也瞬时就附着在了这个肉身之上,仿佛这肉身天然是她的一般。原来这肉身和魂魄,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但是这种阴间安排的组合,是带着你原有的特性,别人的特性别人带走。也就是说,给你的感觉非常自然。如果是一个人意外死了,是一个非安排的另外空间的生灵进驻这个肉身,那么,这个人在别人眼里是复活了,为什么?因为他原有的记忆、性情、三魂七魄的很多都没走,这个外来的生灵,比如说是鬼、怪、妖、狐之类的,就会继承此人原来挺多的特点和记忆。

这种人,现在社会不少……啊,不少。您有兴趣判断判断么?按照我分析老猪遇见菩萨时候的反应,相信你的调查分析一定会大有斩获。

对了,差点忘了交代给您另外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细微的举止特征。什么东西附体,就会有那种东西的生物特征在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会有所体现。对了,又忘记叮嘱一个事儿,就是有人没有死,活着就有妖物上身,这种人也就是附体了,他或她有很多他本人不能觉察的举止习性之变化,他会说一些冲口而出的他自己都没有过脑子的但是又比较怪味的话。总之,八戒跟菩萨那番谈话,非常有代表性,简直是神仙才能写出来的精彩和入骨的传神,多多品味。小说把握市井小人物,也是入骨的传神。把一个李翠莲、相氏公婆,写得活灵活现,简直就像身边周围的大活人。

却说这太宗离体又还魂。再说这刘全、李翠莲死去又活来。这太宗是沉沉而去,才三天就回来,回来还因为身上阴气过重,还专门喝了两顿安神定魄汤药,才缓过劲儿来。而那刘全,明明是服毒而死,回来之后啥安魂汤也没喝,而且马上就满状态原地复活了!

他不是吃了毒药被毒死的吗?那还不七窍流血、那还不毒气攻心、还不肉身被完全毁坏了?怎么这毒,居然没有阴气厉害不说,似乎他复活之后,似乎这毒副作用跟没有了一样。毒性有两种,一般世间的毒素、毒物,乃是无常手中勾命的铁索、毒到之处,人身上的各种灵体马上脱落而去。还有一种是真毒,那种毒不坏这个没用的肉身,专门销融人类另外时空层面的身体,那种毒性才是真的毒。现在中国大陆毒物盛行,并且很多都无药可解,以我之见,乃是这世间的毒、同时被附着上了那种深层的真毒。

若说结局,这西游记乃是一个有点悲催的取经故事,因为丢掉已经到了手里的有字的真经,折腾了那么长时间、苦行了那么远的路途,到最后,无字的真经拿到了也不认得、却取来了有字的不真之经。我认为那燃灯古佛乃是出于“气不过”,才收走了无字真经,为啥他老人家气不过呢?因为这帮取经人,连眼皮底下、手心里头的有字真经都识不得,更不要说那无字真经了,东土众生更是不识。人家东土人士就是更钟意掺假的廉价水货。至于我为什么一再这么感叹,到得小说结尾处,一定会奉上答案的。

尉迟恭奉命带上金银,到开封府来归还相良。到了开封他才发现,这相氏公婆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富可敌国的大老板,完全相反,是这七老八十的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做苦力活,相公在卖水,卖水呀,那在古代就是从井里一桶一桶的拔上来,然后拉着沉重的水车,到得开封府,去那繁华热闹的大街,卖水给那些南来北往的过客。这相氏的家并不是在开封府城内,却在开封府东南的祥符县城,赶着牛车,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开封府城内。相婆张氏在自家门首贩卖瓦器,对一个苍老的老太太来说,那瓦器也是沉重之物。唉,就这样清贫的老俩口,赚的一点辛苦钱,却只花够吃饭的那一点,剩下的钱,全都布施到寺庙去了、买纸钱敬菩萨佛去了。

最后人家死都不肯要这金银,敬德就在开封府购买了一块大地皮盖了一座大相国寺。于是这个故事就起了重大的变化。盖了这大相国寺弘扬佛法,乃是又符合了相氏公婆的心愿,这事情敬德做的漂亮。然后相氏这笔巨款等于又奉献给佛菩萨了。而他们不知道,佛菩萨断然会返回他俩的。他俩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要,结果什么都没失去,还额外得到了一份同样大的功德。

那么重大变化是什么?乃是他公婆成了被买下的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成了他们的王和主!为什么会给他们这么大的回报?因为他们的善良,解开了天上地下的那些用多少钱都解不开的死结,给了那么多生命的解脱。

太宗回来之后对众人说的清楚:这些鬼魂乃是“无主的孤魂”。在阴间参观枉死城的时候,崔判官也说得清楚,这些鬼魂之所以滞留枉死城,乃是没有去处,“无收无管”。等做完水陆大会,这些冤魂有了去处,也重新有了自己的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敬德在兴建的大相国寺中,给相公相婆建立了生祠。这敬德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就这么惊鸿一瞥的就过去了。

有谁能看得出来呢?这贫困得掉渣的老夫妻,已经成就了天上王的功德。





(5)佛道相悖



话说人间层面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标准,用于判断其它时空层面的是非正反就未必适用了。如果你脑袋冲上,那么就会发现人间的错与对,都是掺了水、掺了杂质的错与对。换句话说,都是错的。如果你大头朝下,仍然会发现人间的对与错,都是错的,因为你的标准比人世间的标准更水、杂质更多,认为杂质和掺水才是对的嘛,他杂质少了水分少了,你也会认为他是错的。

有朋友说希望能从西方哲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在我看来,西方古老哲学体系、乃是西方古老思维方式的延续,它,在我看来是一个框架,推理框架。这个推理本身,需要用符合世界结构的方式放置进去观念、现象,才能推导出有效的结论、有实际存在意义的新观念。然而众所周知,人类脑袋里太多的想法、观念,跟这个世界的结构和运作机理是反的。所以谬论百出,这些谬论对人来说还很自然的被接受、被承认了。

你看看那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除了最后一句属于猜测推理之外,傅奕的话可以说,从人世间的层面上来看,句句都是有依据的。佛法的确要求修行之人放弃人世间的阶层观念、血缘亲疏观念。佛教确实推行三界和六道轮回的世界结构理论,相信这个说法的人中,聪明人、傻子、笨蛋都大大的存在。忏悔前生往世的罪业、行善积德以求来世的福分,的确是佛法要求的自我救赎之道。出家人就自认是红尘世外的生命、脱离六道轮回,拒绝俗世的责任义务。很多傻蛋佛信徒,真的乱说一气,胡说什么生死寿夭、刑德威福都是佛在控制。事实上佛只管他的真修弟子,其他闲俗人等人家才不理你呢!

傅奕的话,反映出来东土修佛之人一个非常普遍的大问题,那就是对佛法了解一点点皮毛,就开始哗众取宠,狂妄,甚至为了吓唬人、为了彰显自己了不起,而编造一些离奇的言论、并且栽到佛的身上。正是他们的不智乱法之举,招致一些世人同样是不智的反感排斥。

傅奕的话,还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天上佛道开始合作,虽然阴间佛道开始合作,但是人世间,这对接合作还没有开始。怎么办?取经的安排就是从人的层面开始完成这个对接。天上和地下都好说,神仙们亲自出马、谈好了就行了。但是人世间这一层面,必须人自己付出很多、自己完成。

傅奕的话,其实可算立场明确、代表世间人的立场,并且从这个立场上算是义正词严。但是萧瑀的回答更是技高一筹,人家直接点出问题的实质不同。萧瑀说,佛法弘善遏恶,乃是从超越人世间的层面解决问题,对国对家是有着看不见的冥冥中的正面帮助的,所以不能废弃。并且,佛也是圣人,没有圣人,世间人这一层面的法和伦理规矩等等,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要严禁诋毁圣人、以免最终殃及人世间。

傅奕又提出了更严厉的佛法会导致人间秩序伦理混乱的问题:“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为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严厉呢?因为傅奕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乃是儒家理论结构的核心、仁爱。西域佛法让信徒背弃这种伦理,对于本土儒家理论来说,是反的。儒家讲的是从自己、从身边人开始,扩大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而走向内圣外王等等。而西域佛法一上来就要求人彻底背离这个儒家最根基的观念。

真是有意思啊。佛道之争,古代的人一张嘴就直奔最核心实质问题,而且是几句话就搞掂,现在学者写论文,洋洋洒洒十数万字、没有一句沾边的。这两人辩论的,乃是不同法门的修行之路。不同法门,路途迥异。甚至是谁看谁都不顺眼,觉得对方很荒谬,觉得对方的路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哪条路都是路,都不是死胡同。只是呢,这个儒家侧重点在世间,是做人的规范。而西域胡法,乃是超越人类层面的标准。就好比学习数学和化学的区别,化学的物质化合遵循数学伦理么、催化剂为什么能催化呢?根本就不沾边的,只是从原子数目、电子数目这个层面上符合。

萧瑀听到傅奕的挑战,非常简炼的回答了傅奕八个字,这八个字,可能没几个人看明白啥意思。萧瑀但合掌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萧瑀这话意思是,地狱的存在,正是为了装载那些在常人间违背做人伦理的家伙们的。也就是说,佛法正是从另外层面维护世间人类的伦理的。

傅奕、萧瑀,都是不简单的人物啊,起码让我佩服不已,不信仰佛教之人,竟然对佛有如此精深的见地,恐怕现在中国没有一个佛教的法师、大师能达到他们的水平了。

然后这陈玄奘就出场了。关于他的身世,这儿有一段长诗,介绍了他的来历。原来这陈玄奘、江流儿、金蝉子,原来他是过去佛的弟子“古佛儿”。燃灯古佛,是古佛,那么就不是在释迦牟尼门下首次修行的,因为释迦牟尼不称古佛。从这个话上判断,他似乎是在过去佛门下修行,然后成果不大、没有修到得正果。然后佛轮值换了,他就跟着释迦牟尼佛继续修行。但是因为修得不够好,思想出了问题,于是就被安排下界投胎,重新从世间开始往上修。

小说说他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隐隐约约乃是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送到寺庙持斋受戒。这个跟附录中、诗歌中所言被法师救起托人养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在什么朝代,都没有说你送到寺庙人家就收留、也不是人家收留一个就可以出家的。人家要很隆重的请示神佛开始、要查你往生、确定你是安排中的修行者、确定你是人家这一法门的,人家才敢接受你的。

我猜测,这个玄奘,应是一出生就被家人知道,是有来头的佛门弟子,所以才会送到寺庙。并且这人“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似乎是受戒之后,跟在父母身边,然后他天性就喜欢打坐呀、修行这种事,然后长大了可以独立生活了,就进寺庙正式出家了。所以,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判断,他那些离奇的磨难,不是在世人间这个层面发生的。并且,他始终都不在三界内诸神的管辖之内的。

想读懂西游记,真是需要动脑筋啊!





(6)凭啥要选你陈玄奘呢?



话说这枉死城中,尽是滞留不归的无路可走、无处可去的枉死鬼。怎么叫枉死了?那就是说意外死亡,是不是车祸、沉船等等是意外死亡、或者说被自焚、被躲猫猫了是意外死亡?阴间的枉死可跟人世间的枉死,是两个概念。人世间的枉死,在阴间来看可能也是枉死、也可能是该死。

枉死城中,假如都是老天没有安排他们死的话,那太宗下阴间去地狱,就是另外一种待遇了,那就不是参观游览,而是去亲身地狱里的刀山火海了。可是你一定会说,小说中你看那尉迟恭怎么跟太宗说的,他说“老大、为了创立江山,咱们哥们一起打天下,一起杀人无数啊,何怕鬼乎?”

难道这皇帝杀人就不算罪啊?当然不是啊,那人间的帝王将相的职位,在阴间的小鬼手中,都是随意拿捏,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没看那太祖李渊,在阴间还不是平头小百姓一个。

过去有一个词汇,叫“孤魂野鬼”。这枉死城中,都是孤魂,但没说它们是野鬼,野鬼是野鬼,野鬼也属于孤魂。这些能来到枉死城中的枉死灵魂们,不是说它们想来就能来的,乃是天意安排下,他们在人世间的生命之终结,就是安排中的枉死,在人间以不正常方式结束生命。所以他们的死翘翘,跟杀他们的人没有恩怨勾结。你看那泾河龙王,他是上天注定有天要被魏征砍头的,但是它自己认为自己是太宗害死的,想纠缠太宗一起死,结果未逞。

而那些野鬼就不同啦。一般情况下的凶杀、横死,被暴横之徒强取生命的人,他们是去不到枉死城的,枉死城没有他们的位置,没有安排他们这样死。他们的死亡,无论在人间、还是在阴间来看,都是意外死亡。那么他们就会跟害死他们的行凶人之间出现巨大的怨力纽带。

这种非人间的事情,人世间是没办法凭空知道的。像那袁守诚、魏征等等得道高人,他们知道了也不能凭空的告诉一般人,他们只能说那些允许世间人知道的话。但是地狱的冤死者多了,乃是南赡部洲之民众堕落的大趋势之下带动的一个侧面,怎么样想办法让所有人都知道作恶滥杀的后果是害人害己、怎么样让所有人都重视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才是正经事。

可是这世间的人怎么能知道呢?如果不是地狱行一趟,太宗不会知道地狱中都是在活着时候作恶的聪明人,也不会对枉死城中死鬼的惨况有了解。太宗知道了,以世俗皇帝的身份昭告天下,既有波及面和影响力,又让人看不见他真死还是假死,保留一份模糊的朦胧感,反正是你爱信不信。

你看那早就下到阴间的地藏王菩萨,在太宗来访时候就没有露面。太宗回来自然也提不到他。提不到他这个地藏王,那么傅奕亲历的太宗去世又返阳的事件,也亲耳听到了太宗述说的阴间之震撼经历,就是由于太宗遇到的都是他们早就有所耳闻的阴间之事,他觉得阴间也并非佛教徒们宣扬的那种事情嘛,所以他就理直气壮的反对宣传佛教佛法。

怎么会选中这个陈玄奘呢?原因有三: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第一个原因,肯定是请袁天罡他们查的,一查这家伙前生往世都不是混混,没有积存的大恶业,这样的人做法事才能跟神佛沟通,他主导做法事才有威力,也就是能达到超度的目标。第二,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那就是他记忆力特好,差不多应该是过目不忘的水平,然后光记忆力好只是记得住、不代表智商好。上学时候一清华哥们就是过目不忘,所以考试几乎没有不满分的,至于理智逻辑,另当别论。无所不通就是都能理解,也就是真正的智商极高,脑袋中的脉络是通畅的,智慧开窍。第三,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也就是精通音律。擅长音律的人,身体上一部分脉络是天然通畅的。玄奘什么都玩的了,那也就是身体上业力小的很,身体上的脉络是非常通畅的。选中他,跟他的豪门出身毫无关系。

你看选法师的标准这高超,这就叫水平!负责选择的人比被选择的人还高明。

举办水陆超度大会的地点是化生寺,这化生寺的名字就非常明了,运化、化解,开创新的生机。根据小说,既然是首次举办这种超度大会,这个化生寺似乎是太宗下旨新建造的寺庙,似乎还没有竣工呢。等到玄奘接下这个任务,你看他到化生寺之后马上召集众僧,第一个任务安排就建设施工: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

水陆大会的开始举办日期是怎么定的?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选到了什么日子?九月初三的黄道良辰,也就是早上7点。为何这跟道毫不相容的佛,要按照东土本土的道家规矩办事呢?还要选择良辰吉日。在古印度,恐怕是没有中国这种规矩的吧,难道是入乡随俗了?

东土的地域,跟西亚、印度等地的地气是完全不同的,各自的规律也并不一样。在哪个地域,那地方的运作机理、天地脉络,秩序都是不同。中国文化的机、天地人的机,就是按照道家所说那种规律在运作,你不遵守它,可是什么都麻烦的。

无奈呀,西游记行文和故事,看似流畅明快、诙谐有趣,其实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随便拾起一个话头,都能牵扯出来绵长绵长的文化之脉。



(完)转自天涯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1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