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RainbowDream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你知道几个?(更新版)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9143

回帖

13万

积分

泰斗

自杀嫌疑犯

积分
137521
QQ
发表于 2006-1-27 0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哦,你找啊,那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02: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你个懒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9: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牛顿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 Last edited by RainbowDream on 2006-1-27 at 09:4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耶酥基督

耶稣对人类史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他在本册中名列前茅谁也不会提出疑议。与伊斯兰教不同,基督教并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两个人──耶稣和圣·保罗创立的,因此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功绩应归于这两个人。

耶稣阐述了基督教基本的道德观念及其基本的精神观和主要的行为准则,但是基督教神学主要是圣·保罗创作的结果。耶稣写了精神启示录,圣·保罗把崇拜耶稣补充进去,而且圣·保罗是《新约》的主要作者,也是第一世纪中使人们改信基督教的主要人物。

与佛佗和穆罕默德不同,耶稣死时还相当年轻,他留下的信徒在数目上不多。基督死时,他的信徒只是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犹太教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保罗的著作及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劝说人们信仰基督教,才使这小小的教派掀起了一场生机勃勃的伟大运动,这场运动不仅触及了犹太人而且也触及到了非犹太人,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伟大的宗教之一。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甚至会认为真正创造基督教的是圣·保罗而不是耶稣。按这种逻辑来推论,我们应在本册中把圣·保罗的名次排在耶稣之前,虽然没有圣保罗的影响,基督教前景如何,将无法断定,但是很明显没有耶稣,基督教就根本不会存在。

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把基督教各教派及其信徒在后来的所作所为都归于耶稣,其突出问题在于其中有许多行径是耶稣显然不赞成的。例如各种不同基督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和对犹太人的野蛮的屠杀和迫害,这些显然违背了耶稣的态度和教导,因而说这些行径启灵于耶稣似乎毫无道理。

同样,虽然现代科学技术首先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欧国家兴起,但是因此就认为科学的兴起应归于耶稣就近乎可笑了。早期的基督教徒肯定没有谁把耶稣的教导看作是要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号召。事实上,罗马世界改信基督教是伴随着整个技术水平和对科学的关注的陡然下降而出现的。

科学最终在欧洲的兴起这一事实表明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有某种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并不是耶稣的格言而是如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的著作中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希腊”理性主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并不是发生在教会权力和基督教崇拜的鼎盛时期,而是紧随着一个欧洲对先前基督传统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而来的。

有关耶稣生平的故事在《新约》里有记载,为大多数读者所知晓,在此就不必赘述了。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耶稣生平的材料是不可靠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他的原名是什么,很可能是一个常见的犹太人名Yehoshua(英文为约书亚)他的生年可能是公元前6年,但是谁也不能肯定,甚至他的卒年──他的信徒们一定会一清二楚,今天却不能知之确切。耶稣本人没有给后人留下著作,事实上我们所掌握的有关他生平的一切情况均来源于《新约》中的记述。

不幸的是四部《福音》中有好多处自相矛盾,《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对耶稣的临终遗言的记载完全不同,而这两种情况恰巧又都直接引自《旧约》。

耶稣曾引用《旧约》决非偶然。虽然他是基督教的祖先,但是他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人们经常指出耶稣在很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希伯来先知相似,并且深受他的影响。与那些先知们一样,耶稣的性格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他给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他有超人的雄才大略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但是耶稣实际上在一生当中和随后的一百年中对政治发展没有影响,这与政治及宗教权威穆罕默德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两者对长期的政治发展都有过重大的间接影响。耶稣完全是作为道德和精神领袖而使人感知他的影响的。

如果说耶稣主要是作为道德领袖给人留下印象的,那么当然就该问一问他的道德观念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耶稣的主要准则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不把耶稣排在首位的问题,因为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宗教的启示者。

按照时间的历程来算,基督教无疑比任何其他教都具有更多的信徒。但是本书并不考虑不同宗教的相对影响而是考虑一个人之一当然是“金科玉律”。今天“金科玉律”为大多数人所公认。不管是基督教信徒还是非基督教信徒都把它看成是道德行为的良好准则。我们的行为并不总和它相符,但我们通常是尽力而为之。如果耶稣真的创造了这条几乎为人人所公认的准则的话,他肯定就该是本册中的第一位人物。

但是事实上在耶稣问世以前,“金科玉律”就是犹太人公认的准则。公元前一世纪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拉毕·希雷尔就对“金科玉律”做过明确的阐述,并正式宣布为犹太人的首要原则。这一观点不仅仅为西方世界所知晓,而且中国的哲学家孔子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提出过,他的话还出现在一首古代印度诗歌《巴拉塔王朝的伟大颂歌》里,实际上“金科玉律”的内在哲理几乎为每一个大宗教团体所公认。

难道这竟意味着耶稣没有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吗?决非如此。《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和第四十四节中就阐述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

你听人说过:你要爱自己的街坊,恨自己的敌人。

但是我想告诉你:你要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

对恨你的人行善,为虐待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祈祷。

在这一段的前几行中有这样的话:“不要反抗恶行,谁要打你的右脸,把左脸也伸过去。”

这些观念现在当然算是曾出现过的最著名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是耶稣时代的犹太教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多数其他宗教的一部分。要是他们被广为遵循的话,我将会毫不犹豫地把耶稣列在本书之首。

但事实上它们并非被广为遵循,甚至不为一般人所公认。大多数基督教徒把“爱你的敌人”的训令最多看作是在某种完美的世界可以实现的理想,但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却不是一部中用的德行指南。我们通常并不把它付诸实践,也不希望别人把它付诸实践,也不教导我们的孩子把它付诸实践。因此,耶稣的最明确的教导仍然是一条有趣的、基本上无人听的启示。

[ Last edited by RainbowDream on 2006-1-27 at 10:0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4、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参见彩图插而第2页)。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得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怪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罗。

  出家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   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传教 释迦牟尼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删   耶)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   罗皈依了佛教。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订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   赏弥(拘   弥)。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   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   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的规定。

  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内容。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涅槃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了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写,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呔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无专让的记述。三藏的结集者,主要记录释牟尼的言辞。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这些记述,虽属片断,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其可靠性如何,已无法考证)。另外,在经、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等;记载初转法轮时情影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等;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般泥洹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统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别,同时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部派佛教中出现了对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手长过膝、面颊如满月、梵音深远、胸表   字等。这就出现了专门记载释迦牟尼生世行业,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类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经过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行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泻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仰对象。这些经典最长的也只主要记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几年的活动。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 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5、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坎坷的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 Last edited by RainbowDream on 2006-1-27 at 09:5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6、保罗

使徒保罗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千古犹存。

保罗又名扫罗,于公元前几年出生在西里西的一个城市──塔瑟斯(在今日土耳其境内)。他虽然是罗马公民,但却是犹太血统,少年时学过希伯来文,受过完备的犹太教育,还学过做帐篷的手艺。年轻时他前往耶路撒冷,在一位杰出的犹太教拉比①迦马列的指导下潜心苦读。虽然保罗和耶稣都同时在耶路撒冷,但是很难说两个人是否曾见过面。

耶稣死后,早期的基督教徒因被视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保罗曾一时参加过这种迫害活动。但是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的旅途中,他在迷津之中仿佛感到耶稣在同他讲话。从此他改变了宗教信仰,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这位曾一度是基督教的反对者,摇身变成了新的宗教的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支持者。

保罗在余生中就基督教的问题进行思索和写作,并为这个新的宗教收罗信徒。他在传教活动期间,广泛漫游了小亚细亚、希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保罗对犹太人的说教远不如早期一些基督教徒那么成功,事实上他的举止常常引起极大的仇视,连生命也有几次遭到威胁。但是保罗对非犹太人的说教却非常成功,所以人们常说他是“非犹太人的使徒”。没有任何其他人在传播基督教中起到了这么重大的作用。

在罗马帝国东部作三次传教漫游后,保罗返回耶路撒冷。他在那里被逮捕,最后被送往罗马接受审判。我们不知道这场审判是怎样结束的,也不知他是否曾离开罗马。但是他最终在罗马附近被处以死刑(很可能在64年)。

保罗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有三点:一、他作为传教士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二、他的构成《新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著作;三、他在发展基督教神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新约》二十七部书中,至少有十四部被认为是保罗所作。即使现代学者认为这些书中有四、五部实际上是其他人写的,也可以看出保罗显然是《新约》唯一重要的作者。

保罗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包括如下内容:耶稣不仅是一位开明的人类先知,而且实际上还是一位神。耶稣由于我们犯了罪行而捐躯献身,他的受难挽救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不能通过按照圣经上的训谕办事而得到解救,而只能通过接受耶稣而得到解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耶稣,他的罪行就会得到宽恕。保罗还阐明了原罪②说(见《罗马人》第五章第十二──十九节)。

由于只遵守法规并不能得到解救,所以保罗坚持认为改信基督教的人没有必要接受犹太教的饮食限制,没有必要遵循“摩西律法” ③的礼拜式,甚至也没有必要行割礼④(犹太男婴命名时下身动手术的礼仪)。早期的基督教领袖当中有几个在这一点上与保罗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如果他们的观点占了上风的话,看来基督教就不会如此迅速地传遍整个罗马帝国。

保罗从未结婚,虽然这似乎无法证明,但是他显然从未与女人发生过性关系。由于他的关于性和女人的观点编入了《圣经》,因此对后来人们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影响。他有关这方面最著名的格言(《哥林多人》第一卷,第七章,第八──九节)是:“因此我对未婚者和寡妇说,如果他们即使能够忍耐到象我这种程度,对他们也有益处,但是如果他们坚持不住,就让他们结婚,因为结婚比情欲燃烧要好一些。”

保罗有关妇女应有什么地位的思想也十分鲜明;“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前提摩太书》第二章第十──十三节)。”类似的思想在《哥林多人》第一卷第十一章第三──九节中也许表达得更有力量。保罗无疑是在这样的段落里表达了他的许多时代人已经坚持的一种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似乎没有作过类似的说明。

基督教由一种犹太派教转变成为一种世界宗教,保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其他任何人都大。自从那时以来的所有这些世纪中,他的耶稣神性和唯有信仰才能获得释罪的中心思想一直是基督教思想的基础。后来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包括奥古斯丁、阿奎奈、路德和加尔文在内都深受他的著作的影响。实际上保罗思想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他而不是耶稣看作是基督教的主要创立人,看来这种观点未免太过于偏激。但是保罗的影响即使不能与耶稣相等同,也远大于任何其他基督教思想家。

[ Last edited by RainbowDream on 2006-1-27 at 10:0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7、蔡伦

纸的发明家蔡伦的名字也许鲜为人知。与他的重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视的程度的确使人瞠目,有些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里甚至没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标准的历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于纸的重要性显而易知,所以有关蔡伦史料的缺乏会使人们认为他这个人物是纯属虚构。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清楚地说明蔡伦确有其人。他在中国皇宫当过官吏,约在105年他把纸的样品呈献给皇帝。中国有关蔡伦发明的记载出现在汉朝正式的史书中,记述翔实可信,没有一点神秘或传奇的色彩。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关蔡伦的生平人们知道的并不多。中国的史书中提到他是个太监,还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不胜喜悦,因而对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双收。但是由于后来他参与了宫廷政变,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书中叙述道: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装,喝下致命的毒药。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今天,书和其他文字材料造价低廉,产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的问世。要是没有印刷机,纸就绝对不会象今天这样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低廉丰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机也确是无矢之弓。

那么哪个人的名次应该排得高些,蔡伦还是古腾堡呢?虽然我认为两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是我还是把蔡伦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纸除了作书写材料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实际纸的用途之广使人出乎意料。目前制造的纸张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为印刷材料,而是作为其他用途。(2)蔡伦早于古腾堡。若当时没有纸,古腾堡完全有可能发明不出印刷术。(3)假如这两项发明只出现一项的话,我认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腾堡之前)和纸会比使用活字印刷术和羊皮纸生产出来的书籍更多。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有影响的十位人物当中妥当吗?为了充分认识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对这些变化从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中大多数说法都忽略了我认为是这个最简单不过的解释。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0: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8.约翰·古腾堡

约翰·古腾堡常被称为印刷发明家。,实际上他的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从而使多种多样的文字材料得到迅速准确的印刷。哪一项完全成功的发明都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智慧,印刷当然也是如此。人们从古代以来就使用与刻板印刷工作原理相同的章印和图章戒指。在古腾堡以前许多世纪,中国人就懂得刻板印刷术,在该国发现了注有868年印刷的书。在古腾堡以前,西方人也懂得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可使一本书印成许多册。但是这种方法有一项很大的缺陷,就是印刷每一种新书都需要一套崭新的木刻或印板,因而出版种类繁多的书是不切合实际的。

人们常常说古腾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其实早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就发明了活字,发明者的名字叫毕昇。他发明的活字是用陶瓷制成的,耐用性差,但是另一些中国人和朝鲜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早在古腾堡之前朝鲜人就使用了金属活字。十五世纪初期朝鲜政府就资助过一家铸造厂承办印刷活字的生产。尽管如此,认为毕昇是位特别有影响的人物是不对的。首先,欧洲并不是从中国学会制造活字,而是独立发明的。其次,中国从西方学到现代印刷术是相当近期的事,在此之前活字印刷术从来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现代印刷术有四个主体成份。第一是活字及其定位法;第二是印刷机本身;第三是适宜的墨水;第四是适宜的材料,如印刷的纸张。中国的蔡伦所发明的纸早在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就传入了西方。纸对古腾堡来说是印刷术中唯一伸手可得的成份,其它三种成份虽说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仍需要他做出许多重要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一种适于制造活字的金属合金,一种能准确无误地倒出活字字模的铸模,一种油印墨水和一种印刷机。

但是古腾堡的整个贡献远远超出他的任何一项具体的发明或革新。他成为一位重要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把所有这些印刷成份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是因为印刷有别于先前所有的发明,基本上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一枝来福枪比一副弓箭自然是杀伤力更强的武器,但是一个印刷本比一个手抄本从效果来看并无差别,因此印刷的优越性就是于大规模生产。古腾堡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也不是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过程。

我们对古腾堡的生平知之甚少。他大约1400年出生在德国美因兹。他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在15世纪中期做出的。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即所谓的《古腾堡经》大约于1454年在美因兹印刷。说来也怪,古腾堡的任何一本书上都没有他的大名,甚至在《古腾堡经》上也没有,不过该书显然是用他的机器印刷的。他似乎不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当然未能从自己的发明中赚大钱。他卷入了几起起诉案,其中有一件似乎是将他的机器作为押金交付给了他的同伴约翰·法斯特。古腾堡于1468年在美因兹去世。

比较中国与欧洲在随后的发展状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腾堡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古腾堡出生时这两个地区的技术发展大致相等。但是在古腾堡发明了现代印刷术之后,欧洲发展非常迅速,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使用刻版印刷术,其进步则相对缓慢。要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唯一因素是印刷术的发展也许有些过分,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册中只有三个人生活在古腾堡之前,有67人生活在他死后的500年中。这表明古腾堡的发明对激发革命性的发展是一项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一项决定性因素。

似乎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既使没有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电话也会在大约同一时期发明出来,对其他许多发明也是如此的。但是没有古腾堡,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有可能会推迟许多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901

回帖

113

积分

班长

品味寂寞

积分
1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0: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9.哥伦布

在寻找由西欧通往亚洲的西行之路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比他本人可能预料的还要大。他的这一发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两个新大陆,就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和原材料。这一发现,导致了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致使西半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旧大陆的各个国家。

哥伦布事迹的梗概是众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热耶亚。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他终于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皇,女皇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他的大小船只于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启航,第一站到了位于非洲海岸线附近的卡那利群岛。9月6日从该岛出发向西航行。这是一个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感到万分恐惧,想要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前进,1492年10月12日陆地才显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翌年3月哥伦布返回西班牙。这位凯旋而归的探险家被授予最高的荣誉。随后他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图找到直接通往中国或日本的航线。哥伦布坚持认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往东亚的道路,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那不是通往东亚的道路,而他还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伊莎贝拉向哥伦布许诺,他可以做他所发现的任何陆地的总督。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官他是不称职的,最后被撤职,带着镣铐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再让他担当任何官职。普遍谣传说他在贫困中丧生,这是毫无根据的。1506年他去世时相当富裕。

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对欧洲历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比对美洲大陆的影响还要大。1492年是每个学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伦布在此册中排得这样高,很可能会有几种反对意见。

一种反对意见是:哥伦布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海盗水手雷弗·艾利克逊早在他几百年前就到达了美国。似乎可以相信,在这个海盗水手和哥伦布期间,还有其他几位欧洲人穿越过大西洋。但是从历史上来看,雷弗·艾利克逊相对说来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有关他的发现的消息从未被广为流传过,也没有引起欧洲和美国发生过任何大变化。但是哥伦布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在他返回后的几年内,就有许多次到新大陆的探险行程,于是征服新领土,在新领土上殖民的活动开始了,这些都是他的发现所引起的直接结果。

与本书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样,哥伦布的要害处是即使没有他,他的发现别人也会做出。十五世纪的欧洲已成为一块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贸易向四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探险活动。事实上,葡萄牙人在哥伦布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新道路。

似乎确实有可能欧洲人迟早都会发现美国,甚至也有可能不会推迟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说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险,而是法国人或英国人在1510年最先发现了美国,随后的发展就会迥然不同。

可能出现的第三种反对意见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许多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学说在许多世纪以前就由希腊哲学家们提出过,又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坚决赞成,因而是会得到十四世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承认的。不过哥伦布并不因证明地球是圆的而闻名(事实上在这方面他并没有真正成功),而是因发现了新大陆而闻名的。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和亚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的性格并不完全为世人所喜爱。他格外贪婪。事实上他一时不能说服伊莎贝拉给他提供经费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贪得无厌,总是讨价还价。另外他对待印地安人残酷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尽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论他可能是不公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2-26 2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