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雅唐

北京寺庙大全[33座]

[复制链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东城智化寺

11、东城智化寺 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以其保存完整、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而闻名於世。l986年l2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文化处聘请,中国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这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佛教间乐团,横扫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场场暴满。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五百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竟有这样高深而优美的音乐,他们不得不摇头叹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震撼了欧洲乐坛。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年),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馀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早在50年代,智化寺佛教音乐就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1953年2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霞公府15号举行“京音乐”演奏会,到会的有丁西林、吴晗、老舍、赵树理、叶恭绰、巨赞法师等150人。老舍主持会议,由智化寺等九个寺庙16位僧人进行演奏。随後,智化寺乐僧又应邀赴天津国立音乐学院演奏,专家们纷纷撰文介绍和评论。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三时学会和文界知名人士帮助下,乐僧们在广化寺成立了“北京音乐研究会”一时间,佛教音乐研究达到高潮。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於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於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後,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後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後,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於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後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後,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徵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横匾“敕赐智化寺”,门前有石狮一对。智化门(天王殿)正对山门。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囗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於30年代初期被中国人座守盗卖给美国人史克门,现藏於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大觉寺。十八罗汉也被挪走。三世佛像後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内绘有地藏菩萨,两侧下方各有立像大人。整个画面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尤真是地藏莒萨,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的魅力。

  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後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智化殿後,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如来殿佛像背後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上悬匾,上书“万佛阁”。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三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有卢舍那佛,右供有释迦牟尼佛。依据经书所说,此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报勇、应身。两层山墙是,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干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史书碑记来看,智化寺从明正统十一年建成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寺中香火一直很兴盛。到了光绪年间智化寺由盛而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侵入智化寺,拆毁墙垣,封闭佛殿。至民国年间,据1929年北平庙宇登记,智化寺当时有土地26亩。房屋l99间,铜佛像七尊,泥像木像71尊,宝鼎一座,铜钟二口,铁钟一口,大小鼓七面,铛子一对,九音锣一副,铜钹、铸各一份,有僧八人。此时智化寺已靠出租房屋来维护寺院生计。日伪统治以後,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1957年,智化寺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市改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旸台山大觉寺

12、旸台山大觉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  

    大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蜿蜓走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莲花、善照二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当地人曾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该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廷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该寺的历史沿革。

  大觉寺最高点是寺内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他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份,凡尘属寡人”,尔後悄悄地回宫。寺内的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以後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就连他种的玉兰也成了寺中绝物。寺内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约十馀米,其形制与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圆形塔肚,上端砌筑细长相轮,塔顶安放金饰宝盖,底部八角白色须弥座,镌纹秀巧,表现出清代雕刻艺术风格。塔旁松柏环抱,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静。塔後有一汉白玉水池,周围护以石雕栏,泉水自石底流出,汇成一长方形碧潭。泉名“灵泉”,泉水清洌见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热的天气,将手放入水中,也会感到冰冷刺骨。泉边有一双层建筑,名为“龙王堂”,位於中轴线最後。古人认为这泉水是龙王所赐给的,所以建龙王庙以示供养。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坛。这里是寺院藏经之所,面阔五间,硬山项,兽头脊,上层吞廓,并设木制栏杆。上层檐下横一悬匾,上书“最上法门”,为醇亲王所书。从大悲坛顺石阶而下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以无量寿殿为主体,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做工精美。檐下悬挂一块雕有龙纹的巨匾,上书“动静等观”,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泥质漆金。身後带有背光,花纹细腻,雕刻精美。佛像背後有悬塑,上塑观世音像,形象生动,堪称悬塑精品,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歇山琉璃瓦项,檐下装饰有斗拱。明间正中檐下悬挂一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体刚劲有力。殿内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後带有背光。殿内还悬挂有两块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均为慈禧太后手笔。三世佛像後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萨像,其上悬有一匾,上书“妙莲世界”。殿前建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雕栏。在月台栏杆衬托下,大殿显得更加雄伟。

  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墙,进山门为第一进院落,南北两侧对称分别有碑亭和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门窗均采用壶门式样。明间檐下悬挂有大匾,额书“圆证妙果”。院中部为一长方形水池,名为“功德池”,池边绕以棋盘式花栏矮墙,池上正中建一石桥。池南北两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兽,龙口流水、注入池中。水兽造形古朴,是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殊为珍贵。池中莲花朵朵,红白相间,争奇斗艳。石桥东端有一株古老桧柏树,其树冠同时生长针叶和阔叶两种叶子,令人称奇。原来在这株桧柏树干中寄生着一棵老藤,学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无独有偶,在该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树,自根部向上一米处分作两叉,在连体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树,远望李柏难分。这两棵怪树,与碧云寺的三代树,并称京西两寺之奇。如今这两棵怪树仍郁郁葱葱,挺拔俊秀,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寺内有一座辽碑,是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立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载着这座建筑物的历史。辽碑是珍贵文物之一。碑上刻纹有的虽渐见模糊,碑身也已断为两截,但字迹仍可辨认。政府除把断碑拼合,还盖了一座砖龛保护它。

  寺内花木很多,最名贵的要算名噪京华的玉蔺。南北跨院内都有,不待近前,便觉兰香袭人。据说南院两株玉兰是清代乾隆年间僧迦陵自四川移来,树龄已达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经死去。北院一株玉兰是清代光绪年间移植,树龄也逾百年。两院的玉兰高七米有馀。花繁瓣大,馨清浓郁,一干一花,刚劲俊逸,甚是可爱。其实大觉寺玉兰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衬托。寺院周围没有噪杂人声,没有飞扬尘土;祗有隐隐青山,寂寂流泉。这才使得玉兰幽香,可以尽情向人倾吐。山门内有几株树干粗大、老枝横斜的翠柏,坡道两旁,遍植着杏树、桃树和梨树。在无量寿佛殿外有棵无量寿树——千年银杏,树高近一百米,干粗直径近三米,人称“银杏王”。乾隆皇帝为它题诗吟咏:“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纪依稀。”

  大觉寺附近的名胜很多,如鹫峰山道、七王坟、普照寺、莲花寺、杨家花圆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达。赫赫有名的龙潭泉水,像一条丝带,蜿蜓迥旋,穿流於寺院之中,经过竹林,流进一个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镌“碧韵清”三字,字体古朴,苍劲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块大理石凿成,长2米,宽1.3米,高1米。石上纹理非常细腻,选材、雕镂都十分讲究。石质主体呈灰白色,其间又夹有乳白、浅紫、墨黑等各种花纹,整个外形显得秀丽奇特。

  大觉寺这座古代名刹,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寺外一片荒无,著名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辽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断。1949年後,对寺院进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焕然一新。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已成为京郊一处重要的佛教胜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13、颐和园法幢

13、颐和园法幢 北京西郊

  颐和园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一百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以及展出的无数艺术珍品外,还有许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寺宇、佛塔、雕像、经藏、法器等建筑文物。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历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後,在这儿设立“金山行宫”。金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后来金章宗完颜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并命名河为“金水河”,湖为“金湖”。元朝时金山改名“瓮山”。

  1292年元代管水利的官员郭守政建议在这一带开凿河道,疏浚瓮山诸泉。他把昌平一带的泉水引到瓮山脚下,扩大湖面,并改名为“瓮山泊”,即昆明湖。这个人工湖曾多次改名,有时叫“西海”或“西湖”......“西湖”这一名称,远获得过“十景”美誉。至明朝先是助圣夫人罗氏在万寿山之南修建圆静寺,随後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取名为“好山圆”,把“瓮山”改回叫“金山”,把“瓮山泊”改名“金海”。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一度曾把这个圆林占为己有。清兵占领北京,“好山圆”改称“瓮山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为了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寿辰,改“瓮山”为“万寿山”,并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疏导玉泉诸脈,把山下湖泊改建为“巨浸”。从此,湖名改为“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通称为“清漪园”。乾隆还在山上、湖滨大事修建宫殿、亭台。至此,造片湖山经过历代人工装饰美化,已达到很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园,曾经遭到两次惨重破坏。l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漪园仅馀不能燃烧建筑物铜亭、多宝佛塔等幸存。1888年,慈禧挪用南洋海军军费三千万两,扩大旧址,增建宫殿、楼阁。她慕苏、杭园林之名,在修建时前山仿杭州西湖,後山仿苏州临湖建屋,并改“清漪园”为“颐和园”,意为“颐养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又遭严重破坏。後山一带庙宇荡然无存,各种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1902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後大修颐和园,穷极奢丽,日费四万两,歌舞无休曰”。

  辛亥革命後,颐和园一度成为逊帝溥仪私产,他於l914年将园对外开放,但门票售价很贵,只有少数人前往游览。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皇宫,颐和园才由“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门票仍贵。此後,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後25年,颐和园饱受摧残,阁圮廊倾,湖淤水浅,花木凋零,文物散失。至今,北京居民仍常怀念以前园里的翡翠观音、翡翠西瓜、连城璧玉、夜明珠、珍珠鞋等稀世瑰宝。1949年以前,园内已是一片荒凉景象。1948年12月北京和平解放,颐和园自此开始新篇章。三十多年来,政府有步骤有重点地大充修复这座名园。北宫门和後山古典建筑,有的整修恢复旧貌,有的重建。现在,多宝琉璃塔风铃随风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乐农轩修复如故。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寺庙按原貌再现。现在从东宫门到前山、半山以至西堤,所有建筑物都油漆一新。从娇小的“画中游”到高达41米的“佛香阁”,都已焕然一新。颐和园内的主要佛教建筑和文物有:

  万寿山 在颐和园内。燕山馀脈,海拔108.94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者是英法联军烧毁後慈禧重造的。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宝云阁。後山有宏丽的藏传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於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时,可俯瞰昆明湖景色。

  智慧海 在颐和园万寿山巅。是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馀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内所供高大观音座像,为清乾隆(1736-1795年)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无梁殿前後石额依次题写为“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佛家的一首三言偈语。

  宝云阁 在颐和圆万寿山佛香阁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是用铜铸造的佛殿,号称“金殿”。高7.55米,重207吨。重檐歇山项,四面菱花隔扇,造型仿木结构,通体呈蟹青色,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佛像供器经帝国主义抢掠破坏,已荡然无存,门亦散失不全,使宝云阁状如亭子,故俗称“铜亭”。铜亭结构与木制亭子相同,但它的梁、柱、斗、洪、椽、瓦、隔扇、对联等都是用铜铸的。铜亭共重四十一万多斤,用了207吨铜。铜亭阁上的花纹,采用传统的铸造工艺——拨媳法制作。它的独特的铸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世界稀有的。在铜亭阁壁内面,刻着参加工程全部工匠36人的姓名,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转轮藏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是一座佛教建筑,为帝后礼佛诵经处。正殿为二重三层檐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贮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可以转动,是佛教法器演化来的建筑物。“转轮藏”由一块石碑和三间楼房组成。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手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字,背面刻的是他撰写的记,主要内容是叙述修竣昆明湖始末。这块石碑通高9.87米,碑座、碑身、碑帽都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雄伟,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石碑左右有两座亭子,亭子各有一个八面形木塔,塔中有轴,推之就转动,是仿照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

  佛香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标志。佛香阁建筑在六十多米高的山坡上,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多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力木做的。佛香阁外形是按照武昌黄鹤楼设计的。清乾隆时(1736-1795年)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诗(1875-1908年)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1953年政府开始修缮,工程浩大,仅油画一项就费工一万六千多个。工程用料数量也相当惊人,洋油用了1300磅,大赤金用了五斤,桐油用了六千七百多斤。全部修缮工程历时近两年。

  四大部洲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徵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火、水、风。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时(l875-1908年)曾经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时的规模。

  多宝琉璃塔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清乾隆时(1736-1795年)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6米,系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下部三层塔身较高,仿楼阁式,每层施重檐;上部为密檐三层,檐下施斗拱。塔身外表满嵌彩色琉璃小佛,整个塔身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色彩丰富,小巧玲珑,为琉璃塔中杰作,它是清漪园的遗物。塔身用七色琉璃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四周围以红墙,前设冲天两柱牌楼一座。对面立以汉、,满、蒙、藏文镌刻的《多福琉璃塔颂》石碑。 东直门通教寺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


通教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针线胡同中,是北京市著名的尼众寺院。195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主国重点寺院。

  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後,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果树、花木,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雅致、清净。

  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於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持修行。

  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锡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辛,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尼众丛林。八敬学苑先後毕业了三十多名僧尼,她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造座名不贝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

  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祗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於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五十多人。

  1949年後,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後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作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十多名年轻尼众经过学习,也留寺修行,为静寂的寺庙增添了活力。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通教寺现任监院为祥林法师,90岁,原籍辽宁人,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寿安山卧佛寺

14、寿安山卧佛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脈聚宝山南麓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脈聚宝山(又名寿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开阔的田野,离城约20公里。

  卧佛寺始建於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甸“寿安寺”。以後各代有废有建,寺名亦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由于唐代寺里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来元至顺元年到至顺十二年间(1330一1341年)又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大型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卧佛寺坐北朝南,背山而建。元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硕德巴剌继承帝位,当年九月下令在兜率寺的旧址上扩建寿安山寺。十月,命拜珠(右丞相)督造。中经至治、泰定、天历,到至顺二年方才完工,改名“大昭孝寺”,後又更名“洪庆寺”。当时,为铸佛造寺曾冶铜50万斤,役军7000人,给钞千万贯贡,其工程的浩大可以想见。今曰存在寺内的铜卧佛就是那时铸造的。明宣德、正统年间修,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成化年间,宪宗敕命於寺前修建延寿塔,供养舍利。现此舍利塔已无存。明末崇祯年间,又更名“永安寺”。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後改名为“十方普觉寺”。

  现存寺庙建筑,多是清代重修後的规模。它的主要入口有一座琉璃牌坊,入门後有一个半圆形水池,两侧配置钟楼鼓楼。寺的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大院落,在一条纵轴线上排列着四座殿堂。四座殿的第一座是山门;第二座是天王殿;第三座是三世佛殿;按建筑的规模,这座殿应是全寺的主体。因第四殿内有卧佛铜像,尽管它规模比较小,却是寺的中心。四座殿堂均坐北朝南,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方丈室等。三组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平面布局格式颇似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型制。

  在寺前的斜坡古柏甬道南端,1984年新建一座冲天式牌坊,顶部为庑殿式,四柱三楼,高12.5米,宽15米。据记载此处曾有过一座木牌坊,1949年前後因破败而拆除。新建的牌坊,基本保留了原样,祗是牌坊的材料不是木制,而是采用现浇钢筋混疑土。牌坊正中写着“智光重朗”,阴面正中题“妙绝横玄”。沿斜坡石甬道上行,两旁有古柏浓荫,遮天蔽曰,极为幽静。甬道尽头,是一座四面围墙的平台,平台正中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式的琉璃牌坊,牌坊有三洞券门,牌坊正、阴面分别有乾隆所书“同参密藏”、“具足精严”题额。穿过牌坊,进人钟鼓楼院,院中有一月牙形水池,池中央跨一精致单孔拱形石桥。水池左右配置钟、鼓二楼。跨过石桥便是山门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构成下悬华带匾一块,上书“敕赐十方普觉寺”。

  进山门有天王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檐下悬匾“如心无住”。室内次间有四大天王,正中供泥塑涂金弥勒像。弥勒像後供木质漆金韦驮站像(明代遗物)。天王殿後有三世佛殿五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明间悬匾“双林邃境”。殿内正中三世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原为木制漆金,後被毁,现均为泥塑漆金,置於黄色的帷帐中。像前有朱漆雕花木供桌三张,背後衬高大背光。泥质彩塑十八罗汉分列殿内左右。殿前有一小月台,台两旁各置清碑一块,均为龟趺璃首,左为雍正十二年所作《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阴面有乾隆诗;右为乾隆四十八年诗碑。三世佛配殿为歇山筒瓦顶,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东配殿北墙处有铜钟一口,乾隆三年怡亲王所造。

  三世佛殿之後便是卧佛殿,是寺内精华部分。殿宽三间、深二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筒瓦项,重昂五踩斗拱。明间檐下悬黑色金字匾“怯目恒明”(慈禧书),殿内中央有蓝地金字匾“得大自在”(乾隆书)。殿内铜铸释迦牟尼侧身睡卧状,长约五米多,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面部表情慈和安祥,如归故里;像後有石砌须弥座,座上有泥塑彩绘十二圆觉立像构成了一组群像。据传这是反映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後事的情景,弟子们眉垂目低,虔诚悲哀。为了表示释迦在娑罗树下涅槃情景,寺内还种植了特地从印度移植来的娑罗树。卧佛像是释迦牟尼逝世时的形象,佛教称“涅槃”相。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为“圆寂”,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即:熄灭“生死”轮回而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经记载,公元前487年,释迦牟尼已达79岁高龄,他最後一次周游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今印度伽夏城)时,背疾复发,病情加重。路上铁匠纯陀供献食品,就成了他最後一次进食。释迦牟尼自知不起,对弟子们说:“别难过,人人有生必有死。我去世後你们应以戒律为师。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祗要你们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他的弟子阿难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绳床,释迦牟尼用河水洗了澡,就枕着右手,头朝北,面向西方侧卧在绳床上。夜间,一个叫须跋陀罗的婆罗门学者要求见释迦牟尼。阿难表示拒绝。释迦牟尼听见後讲:“不要违反来者的意愿,让他来吧”。释迦牟尼向他说了法。这样,须跋陀罗成了释迦牟尼的最後一名弟子。说完最後的教诲,释迦就圆寂了。这时是公元前435年农历二月十五。在中国,不论在什么地方,卧佛全都是头西脚东,面向南侧,a右臂曲肱,左掌托头,左臂顺膝,手指掐吉祥印。卧佛像铸於元代,元代崇信藏传佛教,因此佛的面貌颇具印度特徵。婆罗树,叶似枇杷叶,花苞如拳,似铜花,一簇30馀朵,花开一个月才凋谢。据记载,卧佛寺原有两棵婆罗树是从印度移植至此的。今仅存三世佛殿前的一棵。卧佛旁的展柜里,放着持好几双巨大的鞋,是清代几个皇帝所供奉。

  卧佛殿後面是藏经楼,重檐硬山灰筒瓦,五间,前出廊。楼两旁各配房三间。藏经楼傍依山岗,林木葱郁,由曲折婉蜓的石极登上山顶,可俯视全寺和远处的田野。过去此处曾设亭台,1933年,在旧亭台的基址上重建一亭,名曰“寿山亭”,十分雅致,是游人休憩、观赏的好去处。经寿山亭,穿过院墙上的月亮门,就可登高远望了。秋季,这里虽比不上香炉峰的“漫山红遍”,却也是“红叶片片”。

  卧佛寺以卧佛著名,也以园林取胜。近年又在卧佛殿和三行宫之间,新砌一堵墙,将寺院分隔成两个不同风格的景区。这就增加了这处古迹的层次和园景深度,引人入胜。东面是古色古香的寺庙,西面是风景优美的庭园。方池绿水,睡莲翠竹;精巧的“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更使西园景观丰富多彩。东部自南而北有斋堂、大禅堂、霄月轩、清凉馆;西部自南而北分别为三座行官,间有假山水池、松林亭台,别具园林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香山碧云寺

15、香山碧云寺 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碧云寺自元代创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於寺後,又在冢上种植了青松作为死後葬身之所。据说这种做法叫做“青松压顶”,实际上也是墓葬的一种标记。大概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当地的人们都把这座寺称为“于公寺”。後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经过这两次扩建,富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业已成形。到清代,绮丽壮观的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后妃们。乾隆十二年(1748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又在寺後墓圹所在地新建金刚宾座塔,在寺右增建罗汉堂,寺左新建行宫院。由於对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因此该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

  碧云寺山门前有石桥一座,紧靠山门是一对石狮子,蹲坐於须弥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石狮为魏忠贤所造,是明代极有艺术性的石雕。山门迎面是哼哈二将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泥质彩塑二将像,分别站立大殿两侧,高约4.8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是一对价值极高的雕塑艺术品。哼哈二将殿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第一进院落。这座院落的正殿是弥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毁於北洋军阀时期,现殿内只剩下弥勒佛像。殿前设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经幢二座,上面遍刻经咒。

  寺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山墙上的壁塑放置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怪故事,云山缥缈的境界,形之於立体雕塑上,增强了立体感与真实感,堪为明代艺术珍品。释迦牟尼塑像後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同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大殿後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亲书石碑,记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

  第三进院落以菩萨殿为主体,面阔三间,歇山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拱,匾额上为乾隆御笔“静演三车”。殿内供奉五尊泥塑彩绘菩萨像,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东西两壁塑有高一米左右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碌、寿、喜四星像。塑像四周也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院内古树叁天,枝叶繁茂。其中娑罗树最为珍贵,此树原产自印度,树顶像曲伞,枝干盤曲,叶片长圆,形状恰似枣核,每叉有五叶或七叶,故又称为“七叶树”。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娑罗树下寂灭的,因而成为佛门之宝。第三重院内有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山墙後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真右停放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史迹。

  塔院位於寺院最後,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亡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石牌坊後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金刚宝座塔位於全寺最高点,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券洞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洞上额匾书“灯在菩提”。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顶,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圆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曼陀罗的一种变体。曼陀罗是梵语译音,意为“坛城”,後来演变成象徵性图案。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层相轮组成塔颈,最後为铜质塔刹。塔刹中央铸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缦。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门”,门内有佛。主塔後植有一株苍劲古松。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皆根据西藏地区传统雕像而刻造。

  碧云寺中轴线的左右两侧还有两组建筑,左为罗汉堂,右为水泉院。罗汉堂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有雕像508尊,全系木质雕刻,外覆金箔。罗汉堂顶部正中耸立者象徵西方净土的宝塔、楼阁。正门内塑有四大天王,中心为三世佛;四面通道上各立有塑像一尊:东为韦驮,西为弥陀佛,南为地藏菩萨,北为疯僧。疯僧即是传说中的灵隐寺里的嘲讽秦桧的疯和尚。在北面屋梁上蹲着济公。民间传说罗汉堂排位那天,济公很早就来到碧云寺,可大门还没开。适逢一花花公子强抢民女,济公打抱不平救了民女。待济公回到碧云寺,所有座位皆满,就只好把屋梁当座位。罗汉堂里五百罗汉按顺序排列,坐像高约l.5米,身材大小与常人同,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的闭目静坐,有的低头微笑,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老态龙钟......五百罗汉的形象,可以说是佛教雕塑艺术的集锦。令人深思的是这五百罗汉中竟有康熙、乾隆皇帝。康熙帝是第295尊“暗夜多罗汉“,乾隆帝是第350尊“直福德罗汉”。将这两位皇帝塑成罗汉,大约一方面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颂康乾盛世之意。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碧云寺从建成到今天,已历数百年岁月,1957年政府将该寺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修缮,如今这里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6、虎头长安寺

16、虎头长安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

  长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处”之一。西山八大处,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东部,这里山势蜿蜓,峰峦叠翠,四时景色绮丽迷人,是箸名风景区。有诗赞之曰:“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云盘阁道幽。白日烟霞林谷迥,长风鹤颧海天浮。僧归黄叶峰前寺,水向青龙口中流。祗道长安天五尺,谁云此处减瀛州。”八大处所在地素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说。“三山”指翠微、平坡、卢师;翠微山在西,卢师山在北,这两座山好像一座椅的靠背,东、北、西三面支脉环抱,苍劲耸翠,气势非凡。南面是一片平原,一望无际,四季风景又各有妙处。“八刹”是:长安寺(一处)、灵光寺(二处)、三山庵(三处)、大悲寺(四处)、龙泉庵(五处)、香界寺(六处)、宝珠洞(七处)、证果寺(八处);八大古刹缥缈於云端深处的翠微山和卢师山之间,八大处就是八座古刹的总称。“十二景”为: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五桥夜月、水谷流泉、虎峰叠翠、深秋红叶、高林晓日、雨後山洪、层峦睛雪。自1978年起,国家投资百万元,对各处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3年开始引种红叶树种,开辟北京第二红叶景区。到1984年已引种火炬树等六万馀株,长势旺盛。如今的八大处已大展新颜。

  西山八大处山前的左侧,有一峰形似卧虎,人们称之为虎头山。这里每逢雨季,云雾缭绕,山坳处是成片的杏林,春回大地的时节,杏花绽开,芳香满山,这便是十二景中的“春山否林”。在山麓松柏掩映下,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四方院落,这就是长安寺。

  长安寺原名“善应寺”。又名“万应长安禅寺”,始建於明弘冶十七年(1504年),清顺治己亥年(1659年)某居士矢志捐资修葺。清康熙年(1671年)由礼部尚书龚鼎孳主持重修。据龚鼎孳所撰碑记载称:殿宇“规模宏丽,表表杰出。”前殿内有铜铸关羽像;後殿廊庑南角,有一双铜钟,上铸“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吉日御制”字样,完整地保存了近400年。释迦牟尼殿前的一只铜磬,也是明代铸品,年代还要久远一些。长安寺建筑布局为两进四合院,建筑工整对称,寺门东向,前殿为释迦殿,後殿为娘娘殿。过去长安寺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据《帝京景物略》载,善应寺(长安寺)的佛像凭几而坐,中国人仪容,与通常的寺中佛像姿态有所不同。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穿崖踏海,游戏百态,形象生动,是模仿了明代被宣宗赐名“昊不信”的一位画匠绘於昌化寺的壁画风格而作的。长安寺过去以奇花名树著称,迎门高大的汉白玉台阶两侧,现有古老的玉蔺、紫薇等珍贵花木。寺的後进院落里,有两棵传说是元代种植的白皮松(俗称龙爪松)叁天婆娑,老干横空,白鳞斑驳,犹如盤屈的苍虬,也是600年以上的古树了。1980年对两殿进行修缮,重新油饰、彩绘,还在前院种植了一株稀有的金丝木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7、佛牙灵光寺

17、佛牙灵光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

  灵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於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灵光寺创建於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後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馀。“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徵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後,始改今名。几百年来,灵光寺殿堂巍峨,风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的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穿过大雄宝殿就是佛牙舍利塔。院内古树叁天,花木扶疏,宝垮高耸,殿宇庄严。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市。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刹,灵光居第一。”而灵光寺又以佛牙舍利最为有名。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後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後由该国传到于闻(今我国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後,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後,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焚掠,古城北京遭到很大破坏。灵光寺和招仙塔也毁於八国联军炮火,成为一片废墟。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局时,发现落在地上的塔顶石刻露盤,碑文是:“大辽国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咸雍七年工毕”。从塔基内发掘出石函,函中装有一沉香木匣,木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 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 善慧书”题记。天会七年(963年)是五代时北汉王朝年号,据明朝《补续高僧传》记载,善慧是北汉名僧。据此可知,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馀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圆寂後,佛牙传给弟子常照,常照又传给心明。

  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於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49年後才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拜。

  1955年和1961年,应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请求,这颗佛牙舍利被中国佛教界护送出国,接受两国信徒朝拜。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建新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l958年至l964年,一座庄严雄伟的佛牙舍利塔在西山灵光寺落成,并修建了山门殿和东、北两配殿,形成一个以佛牙塔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l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邀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主持法会,副会长赵朴初、阿旺嘉措、噶喇藏、巨赞、周叔迦及首都佛教界参加了这一盛典,柬埔寨、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亚洲各国佛教界都应邀派遣代表团前来参加这一盛典,使之成为亚洲佛教界共同庆祝的盛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与亚洲各国佛教的友好、团结与合作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外叫佛教界为“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的努力。亚洲各国佛教代表团看到中国的寺院得到政府保护,著名的佛教古迹得到重修,盛赞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佛牙舍利塔的建筑非常精美,底部以汉白玉石作塔基,饰以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每层镶刻有石门、石柱、石窗。建筑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密檐,高51米,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拔挺立,金光闪烁。总之,佛牙舍利在结构上采用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代佛塔的传统。整座宝塔从外观看,雕刻精巧,挺拔秀丽,神圣庄严。佛牙舍利塔塔身内为七层殿堂。底层为碑室,周墙遍镶石刻碑记与经文。碑室外缘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七宝金塔上镶嵌许多玉石、珠宝,价值连城,精美绝伦。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并,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目前佛牙舍利塔不对外开放叁观,偶有一些外国的佛教团体来这里才被特许进去参拜。凡有幸能进塔参拜者,无不庆幸自己福缘不浅。如今,佛牙舍利塔已经成为八大处的象徵,提起八大处,人们就会想到佛牙舍利塔。

  寺里现存古迹,是殿后峭壁下的大金鱼池。池中的大金鱼,长得奇特,最大的有二尺多长,金红、墨菊色的最多,还有银灰、彩斑等各种颜色的,有几尾天蓝色金鱼,聚群浮游,也面像一匹织绵。游人伫立池岸,倒影入湖,金鱼很快结群游来,不断吐泡,若游人投以鱼饵,它们衔食以後,活跃得抬头称谢。据说,这些金鱼是在1851年以前放养的,在这里繁殖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据说金鱼池始建开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丰年间扩建并放养金鱼。据说,当年慈禧在水心亭观鱼,见一大如婴儿的金鱼,慈禧封其为头领,并唤随侍太监潜水捉来,将自己的金耳环赐给金鱼,佩於腮上。

  水心亭院的东侧,有一处铁栏杆围着的塔基,这就是发现佛牙舍利的画像千佛塔(招仙塔)遗迹。塔基东有大悲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东殿房是卧游轩,供接待远道前来拜佛的嘉宾香客使用,西侧配房为僧人居住。

  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海圆法师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海圆法师生於1907年,13岁时(1919年)在桐伯山太白顶云台寺剃度出家,在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为临济宗第十一代传人,净慧双修。海圆法师来到灵光寺时已年72岁,二十年前的八大处游人不多,冬季人更少,整个西山八面空旷,寥无人迹。饭要自己烧,吃水要从远处挑,吃菜要自己种。孤身一人守塔,其艰苦可想而知。从海圆法师当年的诗文可领略海圆法师的内心境界。《旱课》:“月是禅灯星为伴,佛牙塔旁坐薄团,灵台深处菩提住,高颂‘楞严’震三千。”《晚课》:“一佛一僧一盏灯,风吹松摆伴诵经。孤身守塔无寂静,祗缘佛祖在心中。”《莫心急》:“招仙搭畔一菩提,动叶摇枝细语。灵光道场兴有日,性空老僧莫心急。”《一单僧》:“一人吃水一人挑,自性清净乐逍遥。今日单僧守孤塔,明朝梵呗遍九霄。”

  1981年以後灵光寺道场有了发展,海圆法师主持僧伽刻苦修行,严守戒定慧三学,勤於功课,主活简朴,威仪严谨,灵光寺道场得以宏扬光大。

  海圆法师每日讲经说法。接受海内外信众弟子,恪守原则。在举行皈依仪式上,要求信众坚持正知、正见、正信、正念;爱国、爱教。海圆法师率灵光寺的出家比丘省吃俭用,用积蓄支援灾区,向北京,河北,东北等地捐资一百多万元并印经放生。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海圆法师率灵光寺的出家比丘及全体居士向湖北省监利县募捐赈灾二十馀万元,并又捐资三十馀万为灾区捐建了一所监利县白锣填灵光小学。

  自海圆法师1979年守塔至今,二十年来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8、翠微三山庵

18、翠微三山庵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灵光寺以西数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称“麻家庵”。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在山麓中,三山庵面积不大,但建筑玲珑别致。此庵仅有一层院落,为红墙灰瓦的四合院落,院内松柏叁天,古楼幽静。

  三山庵正殿门囗,有一块长方形“水云石”,石头上纹理自然形成各种图案,有行云、鸟兽、山水、人物等,宛如一幅风光绮丽的山水画卷,颇具欣赏价值。

  正殿之东,寺内近山处有一敞亭,梁上悬“翠微入画”匾额,两旁有联:“远山近水澄雾色;清风明月净禅心。”亭内所悬一方横匾“建阳半幅精舍”,系乾隆帝六子永瑢所书。此处势豁朗,视野开阔,登亭远眺,殿宇四周峰峦起伏,松柏苍翠,灌木丛生,清凉宜人。游人至此小憩,尔後登山揽胜。

  历代文人画家多钟情於这里的林泉美景,清代龚自珍在自己的诗作里把她描写为“义士魂”、“佳人骨”。以这里的景色为背景所作的图画更是不胜枚举:有明人所绘的“观流图”、“观泉图”和“望月图”;也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卢师画山”画卷;有“乾隆松石流泉间闲坐图”;还有清道光年间麟庆偕画师作“秘魔三宿”、“灵光指径”和“香界重游”图等等。很多图画还配写了诗文。

  如今名山古刹依旧,风流人物已非,登临此境,不由使人感慨万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 隐寂大悲寺

19、 隐寂大悲寺 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处,从三山庵上去,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寺宇朝南,入门翠竹满院(竹名“黄皮刚生”,为稀有品种。),拾级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额为“悲源海”。前殿丛生的翠竹,茎节匀称,枝叶秀丽。一般丛竹,每逢深秋,势必凋零。这里的丛竹,却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为八大处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金时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回,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後有馀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在元、明两代皆为名刹,清代康熙、朝降时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几度幸临此寺,召见慧灯和尚,并赐诗,赐“敕建大悲寺”匾额等。後来,乾隆帝也曾赐住持古梅和尚诗,司是清帝对大悲寺恩宠有加。

  大悲寺有三进院落,山门镶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额。第一进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厢分别列有十八罗汉塑像。这组十八罗汉塑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动,欲起、静坐、微笑、沉思,神态逼真。传为元代雕塑家刘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气袭人。刘元,元代宝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内蒙多伦市)与大都(今北京)名刹所塑的泥质或铸铜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对他的雕塑大为赞赏,两次赐宫女为妾,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由此可见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如今虽经过七百多年的岁月,当游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旧沁人心脾。八大处的佛像在十年动乱中遭严重毁坏,十八罗汉雕塑是幸存的艺术珍品。

  大悲寺内台阶两侧种植了两畦青竹,大殿後有两棵银杏树,树干高耸,粗达数围,需几人联手合抱。据考证树龄已逾800年之久,至今长势旺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 螭汤龙泉庵

20、 螭汤龙泉庵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龙泉庵又称“龙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龙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该寺地下发现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龙泉庵的建筑主要分两进,五个院落,有龙王堂、卧游阁、听泉小榭、妙香院和华祖院等。

  龙泉庵以泉道曲折,流泉晶洁,终年不冻,永不干涸闻名。一进寺门,游人就会听到潺潺流水声,打破了深山古庙惯有的寂静。山泉从第一进院落後面的峭壁流出,流经第一进院落,再通过一个石雕龙嘴吐泻,注入一个两米深的水池,然後慢悠悠地流逝,终年不息。由於水质清甜,人称“甜水螭汤”。此泉分上、中、下三潭,泉声镗杳,俗称“甜水泉”。游人至此,多愿在“清泉小榭”内品茗吟诵。同时,因为从此继续上山,再无山泉,必需在此备足饮水。

  池後有殿堂叫“龙王堂”,民间传说,这里是龙王梵修之所。昔日曾有人见一条巨蛇出现在古柏之上垂挂池中饮水,以为是龙王显圣。这些传说虽无实据,但这里的泉水是泉中上品确是真实的。此泉地处火山岩层,岩层经过高温无陈腐杂质,且含有多种有益於人体的元素,泉水从岩层中过滤而出,用此泉水泡出的茶,香甜爽囗并能益寿延年。

  庵中大殿龙王堂内供奉龙王。上悬匾:“灵通宇宙”,两旁有联:“佛道巍巍麓中天之杲日;慈风荡荡振大地之春雷”。髦王像旁是雷公和雷母。堂後峭壁流泉,堂旁丛丛翠竹,佳境天成。北边後殿的卧游阁和水池左边的“听泉小榭””,都是依山建筑,游人到此,可以一边游览,一边眺望山景。龙王堂的建筑和佛像,都是清代作品,现仍留存乾隆御书数处。

  出龙泉庵後门,沿盤山道而上,路侧座一白石桥旁立着一特大岩石,石上的擦痕是数十万年前冰川留下的遗迹。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於此石上留下了“冰川漂砾”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2-28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