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旅游
宣武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是四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16.53平方公里,总人口54.66万。宣武区人民政府设在广安门内大街南侧麻刀胡同。全区划为大栅栏、天桥、椿树、陶然亭、牛街、白纸坊、广安门内、广安门外8个街道。
宣武区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元、明、清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宣武区处于进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南城商贾云集,成为农、商、手工业产品集散的重要场所。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宣武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外城之内,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逐步形成商业、文化繁荣的市肆,留存至今的一些街巷名称,如菜市口、煤市街、果子巷、珠宝市等,就是当时各种专业市场的名称,可见商业、饮食、服装业的历史渊源。现存北魏时期的天宁寺塔、唐代的法源寺、辽代的牛街礼拜寺、明代的先农坛等文物古迹50余处,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历史活动遗址,记载了宣武区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千年古城焕发青春,面貌一新,宣武区也发生了巨变。北有内二环贯穿,两旁高楼耸立,南有滨河林带,郁郁葱葱;东部街市繁华,店铺林立;西部的住宅小区,新楼座座,高低错落。区内陶然亭公园、宣武艺园等7座公园如块块翡翠镶嵌其间。依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建造的北京大观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造园艺术,成为北京旅游景区中一颗璀璨明珠。区内旧城改造方兴未艾。“八五”期间宣武区新建住宅面积达125.7万平方米,比“六五”和“七五”期间兴建住宅面积的总和多1.5倍。“九五”宣武区每年开工面积将达到150万平方米。
宣武区的经济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在北京历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兴旺繁华的商业区。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兴办了商业,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闻名遐迩的大栅栏商业街,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历时500余年繁荣不衰。珠市口至广安门的十里商业街,店铺鳞次栉比。这里的商业服务业中有一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和老店铺,如开业于康熙八年的同仁堂药店;开业于光绪十九年的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绸布店;有开业于咸丰三年的内联升鞋店;有开业于嘉庆十六年的民族帽店马聚源;有开业于道光年间的致美楼;有近百年的老店张一元茶庄以及民国初期建立的新丰楼饭庄、华北楼饭庄等30余家百年老店蜚声四海。菜市口百货商场、前门妇女服装店、国华商场、白广路商场等一批新建的大中型商场,遍布全区。泰丰楼、孔膳堂、东方明珠酒家等800余家饭店荟萃全国各大菜系风味佳肴。大观园、前门、东方、天桥等旅游饭店可为中外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
宣武区由于地处进京要道,历代赴京赶考的儒生、名士及商贾多在这一带活动,为本区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对文物古迹的管理与修缮,同时重视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逐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本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现存50余座。法源寺庄重肃穆,古朴幽雅,翠竹亭亭,三季花香,闻名中外。牛街礼拜寺的外观是中国宫殿式建筑,而内部却融合了阿拉伯的建筑风格,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享有很高的声誉。建于明、清两代的会馆,总数达407处,堪称京城之最。其中许多会馆都曾是名人旅京居住之地,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林则徐与莆阳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孙中山与湖广会馆,毛泽东与湖南会馆,历史上在会馆曾发动过戊戌变法,酝酿过禁烟运动,成立过马克思主义小组,改组过同盟会,创办过中国共产党的刊物《每周评论》。本区还有不少名人故居。纪晓岚的故居“阅微草堂”,李渔的故居“芥子园”,以及龚子珍、梁启超、顾炎武等名人的故居,每年均吸引不少的海内外游客以及后裔观光、省亲和投资开发。
久负盛名的琉璃厂文化街经仿古翻建修葺一新。自明嘉庆年间,琉璃厂便形成为古玩、文物、书籍、字画等商贾云集之地。到了清乾隆年间,这里已有古董书商30余家,如五柳居、文萃堂等。此后又增加了文房四宝、字画、古玩等商店,如荣宝斋、汲古阁等。至光绪年间,这里的书肆已发展到200余家,是名士和文人购买书籍、古玩和碑帖的主要场地。享誉海外的荣宝斋、中国书店,每年都引来万千宾客。
区内汉、回、满、蒙、朝鲜族等38个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牛街地区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区,相传从第一批回族穆斯林到这里定居,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牛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国回族和穆斯林群众的仰慕。这里民族教育、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牛街礼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心,经常有各国宗教界人士及学者、朋友来访。
景点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