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人的回乡感悟:距离缩短家乡却回不去了
1 “半个北京人”
我出生的地方,距离北京国贸55公里,坐公交车不到2个小时。如果是开车,只需要1个小时,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从北京北(资料、团购、论坛)六环外的龙脉温泉度假村开到南四环外新宫地铁站需要的时间(前提是不堵车)。
和大多数北漂聊起这个话题时,对方都会戏称我是“半个北京人”,但我在北京工作的七八年时间里,并没觉得自己和来自两湖两广东三省的朋友们有多少区别。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很少去北京。当时没有时间概念,只是模糊地觉得从我家去北京要很久很久,因为在我们那个小城镇,从南城到北城,骑自行车也只需要半个小时。但是去北京,即使坐公交车都要走1个半小时,堵车的时候更要2个小时,太远了。
后来因为要从北京坐火车到南方的大学,北京就成了我的逗留地,当时地铁还不多,主要是家人开车送我,或者自己坐1路公交车到军事博物馆再换乘到西站。
这个路程,对于比较宅的我来说,已经无法再漫长了,尤其是中间的换乘,当时我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条直通到家的交通路线,地铁也好,公交车也好,总之一路到家吧。
这个愿望,从我上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12年了。其实还有一个全县人的愿望更为久远,那就是并入北京,这个说法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在耳边不停的被人提起,现在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还是没有实现。
2 有一种距离叫“落差”
但是12年的期待,居然真的等来了奇迹:2016年12月23日,平谷线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规划,平谷线东段9站率先开建,从平谷新城泃河湾站驶出,经平谷进入河北三河、燕郊,再向西进入通州徐辛庄地区,并计划到2020年开通。
这应该是第一条连接北京市和环京县域的城市轨道,真是历史性的一刻。
但对我当初的愿望来说,这条轨道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我已经很久不回家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相比两湖两广东三省的朋友来说,我的家乡近在咫尺,但那一道相隔了一个年代的发展屏障,让我和我的家乡依然隔了十万八千里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外化形式就是两地的落差。
这种落差显而易见,并且个人感觉要比12年前还大:
企业落差:
在家乡的高速路两侧,你可能会看到新崛起的高楼、学校、医院、商场、洗浴中心,但是如果你向两侧继续走下去,没多久就能看到农田、平房、小水泥厂、小砖厂等等,即使在所谓的“市中心”,你也见不到像样的企业。我的印象是,这里的旅馆多了,饭店多了,但企业没有多起来。
商业落差:
从我出生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我的家乡依然只有一个所谓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其中服装类商店的品类绝大部分都是老款;或者我可以再告诉你,春节期间,很多家长都会带小孩子去仅有的麦当劳或者肯德基里去吃点快餐,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有新鲜感的。
近十年的时间里,家乡只增加了一个华联购物中心,但是如果进入下一级的
乡镇,所谓的“购物中心”和商品超市都看不到,只有一个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卖部”,而这样的商业水平还不如北京六环外。
医疗落差:在过去三十年中,这里只有两家大型医院,其中只有一家大医院可以提供住院,自小时候就能听到很多医疗事故,稍微有条件的家庭连生育都要去北京才放心,因为确实发生过严重的事故。
教育落差: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就是教育方面,在省内都算领先,这一点到现在仍没有太大变化,但高考录取线的差别,让很多人都只能认命。
房价落差:
这个落差可以说是最幸福的落差了,家乡的房价目前最高也只有1万元/平米,开发区的房价则高涨到2万~3万元/平米。
3 乡愁,渐行渐远
现在,我的同学里,有很多都不怎么回家乡。对于他们来说,唯一回家的理由,是父母还在,逢年过节,要回去和父母团聚,家里的老房子,也不会再投资去修理或者重盖,翻盖新房完完全全是父母那一代人的愿望。
伴随着房价的巨大落差,很多人都开始考虑家乡的投资价值,虽然除了房价相对低廉、距离北京近之外,很难有更让人惊艳的价值。
在我的同学里,女生基本都嫁到了北京或者国外;男生当中,留在老家的,基本是因为毕业后从事公务员工作,还有一些是没有太好的工作,只好留在家里做点生意;毕业后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的,不管是已经置业还是没有置业的,都不打算回老家住。
这些人当中,小A和小B都在房企工作,小A常年在各个项目上跑,国内热点楼市城市都去过,转了一圈回来,他说,在200万~300万的段位上,投资安全系数最高的,还是环京地区;小B常年驻扎在北京及环京区域,反而对这些区域不太有信心,但现实情况是,他们的项目,总是卖得很快。
不论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家乡都已经成为了房产投资的话题,我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没有人愿意去讨论如何建设家乡,或者跟建设家乡有关的新闻也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也许大家已经在潜意识中放弃了除了房地产之外的建设,虽然这里距离北京只有1小时的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