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时间:2016-10-18 15:36:22 来源:网络 点击:0

原标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10月17日,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

7时30分,火箭起飞。575秒后,船箭分离。约600秒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7时4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第2次应用性飞行。

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欣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和航天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习近平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李克强、刘云山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火箭和飞船运行的轨迹和参数,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各项数据,不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扬声器里不断报告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范长龙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电。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陈冬父亲:儿子在太空我不“担心”

“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听到各项指标运行正常的消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的父亲陈树林在电视机前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将首次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身份持续发回报道,新华社各新媒体、网络终端将广泛征集海内外受众的提问,发给“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

新华社记者16日、17日两次来到陈冬家替这位“同事”看望一下家人,听听他们有什么提问。

17日一大早,在陈冬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家人朋友早早地围聚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十几平方米的客厅迎来了五六十位客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热闹非凡。

倒计时的时候,陈树林和同事紧紧握着手,发射时刻,他表情凝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听到宣布发射成功后,他开心地笑了。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一次比一次精密,我不担心儿子,人都交给国家了,相信他们。”陈冬的父亲陈树林笃定地告诉记者。

记者问起他们如何提问“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时,陈树林表现出满满的关心,“时间太长,到太空肯定跟地面不一样,想问他到太空适应不适应?我看之前的载人航天,到太空都是飞起来的,不像在地面站着就走了,这真正飞起来他是头一次嘛,能不能承受?”

陈冬中学的班主任姚志强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时候我们上课会讨论‘失重’,现在他真正地去体验,想让我的学生做一回我的老师,讲讲真正的‘失重’是什么样的体验。”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实施首次轨道控制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17日中午12点56分,在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抬高了近地点高度。目前,神舟十一号飞船工况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成功入轨后,控制权就交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船在轨飞行期间,中心科技人员要对飞船进行精确控制和严密监视。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介绍,为牵引飞船追赶万里之外的天宫二号,中心需要对飞船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首先,中心要抬高飞船的近地点高度,之后对轨道面进行修正,然后再抬高远地点高度,最后还要进行轨道圆化和组合体修正。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之后,飞船将到达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左右的位置,两个航天器建立空空通信,转入到自主控制段。

与前几次交会对接任务不同,此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之前增加了50公里,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为此,中心科技人员调整了对飞船的控制策略。

飞船驻留太空

蓄电池学会“失忆”

茫茫太空,供电系统是航天器须臾不能缺少的动力之源。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负责研制。

据航天八院的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介绍,神舟十一号飞船采用的太阳翼,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第一个全国产化材料制成的太阳翼。八院与配套单位合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采用国产高模量碳纤维和铝蜂窝芯的刚性太阳翼,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打破了以往太阳翼基板结构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实现我国空间站工程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在太空驻留30天,对电源分系统是个极大考验。当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停靠后,部分设备将停止工作,届时整个飞船的耗电量将减小至40%,蓄电池在长期小负载情况下不断充放电,产生“记忆效应”;一旦耗电量又增回到满负荷状态,可能会出现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使蓄电池“失忆”,航天八院的技术人员采用了调整充电曲线的方法。反复比较神舟八号、九号、十号3艘飞船8年来的数据,再经过大量地面长期试验,最终摸索出一条和神舟十一号工作状态相匹配的充电曲线,给蓄电池在太空正常工作加了“双保险”。

神舟十一号飞船停靠期间,对太阳电池翼的影响也不小。太阳能的热量和光能,在飞船飞行时转换成电功率。一旦飞船停靠后,耗电量变小,但发电的功率不变,多余的功率就会发热,导致太阳电池翼的温度随之升高,部分材料就会发生变化。

据航天八院的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研制人员做了大量太阳电池翼高低温循环试验,对材料高低温特性进行了严格考核。此外,还制定了详细的在轨飞控控制预案。太阳电池翼的温度一旦升高,可以通过停转和偏置的方式,给飞船的“翅膀”降温。

据悉,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航天八院6位参与飞船电源系统监控的设计师,将在今后30天内,24小时日夜监视电源数据,随时掌控飞船的工作状态。

“神舟”到底“神”在哪?

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将与等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神舟十一号本次飞行有哪些特点?“神舟”到底“神”在何处?对此,相关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与神舟十一号相关的11个细节。

细节1

轨道

提高50公里接近未来空间站高度

“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公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比过去高了50公里,为何要高出50公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GNC分系统指挥罗谷清说,主要是为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做准备,因为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细节2

通信

保证33天太空旅程

神舟十一号入轨后经过两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后,与天宫二号分离,在一天内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神舟十一号任务结束。在太空时间长,如何保障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怎样提高飞船的可靠性?

神舟十一号的技术改进,很重要的一个创新亮点是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武平说。

细节3

对接

升级飞行器“双眼”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尤其是两者从相距120米到最终完成对接的阶段,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为了让它们能在以8倍于子弹的速度下毫厘不差地对接在一起,技术人员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实现了升级。

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龚德铸说,太空中阳光照射强度是地球上的三到五倍,很容易“亮瞎”飞行器的“双眼”。

与天宫一号上运用的一代产品相比,升级版敏感器的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均大幅提升,即使被晃了眼,视力恢复时间也能从原来的十秒缩短到几百毫秒。

细节4

驻留

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

在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以前增加了50公里,神舟十一号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

细节5

光源

照明设备点亮“飞天之路”

神舟十一号会周期性地经过地球阴影区,此时会经历很长时间的黑暗,影响在轨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太空,如果直接采用生活中常用的白炽灯、节能灯,估计在飞船上还没用几天就熄火了。飞船上究竟采用了什么光源?神舟十一号飞船舱内照明设备(近距离泛光照明)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远距离投光照明)使用LED光源,也就是固态照明光源。”承担这一设备研制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产品主管设计师杨军说。

细节6

温度

热控系统为“太空之家”保驾护航

“神舟十一号在太空中飞行,最关键的是航天员安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一号发射场热控分系统负责人付杨说,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舒适安全,须为航天员营造一个类似于地面一样的“家”――有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温度、氧气等,而这要靠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来提供,为航天员营造一个温暖如春的居住环境。

他说,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分别位于载人飞船的推进舱和轨道舱的舱壁内。环控、热控分系统主要采用流体换热技术进行温度控制,通过流体流动将船上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外部辐射器,再通过辐射器将热量辐射到太空中。

细节7

舱门

快速检漏仪保证航天员舱内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多天,其间要经历多次穿舱活动,需要打开和关闭舱门;航天员在舱内时,维持其正常生活的气体不能泄漏,舱门是否密封良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精准快速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

早期的飞船采用整舱加压,通过监测舱压的变化来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耗时较长。

“舱门快速检漏仪能够做到在8分钟内快速给出测试结果,堪称载人飞船的‘小门神’。”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产品主管设计师董义鹏说。

细节8

减振

飞船仪表穿上“救生衣”

飞船上仪表类器件通过液晶屏和航天员完成人机交互工作,作为仪表类器件往往比较脆弱,如果无法很好地隔离、衰减发射时的冲击振动,很可能导致飞船仪表损坏、飞行任务失败。

此时,神舟系列飞船仪表板减振器肩负起了为整个飞船仪表减振的重任。

专家指出,金属橡胶减振器完美扮演了神舟飞船仪表类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细节9

防护

神奇“外衣”厚度约2厘米

神舟十一号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在那里会受到太阳的辐射、地球-大气的辐射和反照,还会受到许多游离在空间的高能粒子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飞船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

付杨说,他们为飞船设计的神奇“外衣”就像人类的衣服一样,天冷时能保暖,太阳照射时能防晒,同时衣服还能隔离灰尘、雾霾等有害因素对皮肤的伤害。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研究人员为轨道舱设计了一套厚度约2厘米的外衣,能高效隔离空间环境与轨道舱舱壁之间的换热,外衣表面还有一层华丽的复合膜,来提高飞船对轨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护能力。

细节10

逃逸

“生命之塔”成航天员“定心丸”

看过神舟飞船发射的人们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逃逸发动机总指挥余海林说,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

细节11

着陆

特大型降落伞铺满一个足球场

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

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其中主伞1200平方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研发团队详解航天员服装亮点

每件衣服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

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记者从上海东华大学获悉,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的多款航天员服装由东华大学研发设计团队研制,充分体现了“科技加时尚”的设计理念。此外,中国航天员在轨运动锻炼服装、非工作日休闲服装等,已于今年9月搭载“天宫二号”进入太空,供“神舟十一号”的航天员取用。

16日,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身着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帅气亮相。服装的主持设计者、东华大学周洪雷副教授介绍,服装突破以往单一用色模式,在天空色湖蓝基础上加入象征地球天际线和外太空色调元素,深浅明暗的变化搭配,看起来更立体饱满有层次感;工艺上多以立体直线条为主,前肩隐喻航天飞行轨迹的“S”形弧线与前胸象征胜利的“V”形直线拼条呼应,呈现粗细曲直和谐之美。

除了地面任务服装外,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穿什么?据了解,除了发射和返回阶段,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都将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阶段和场合换上不同类型的专用服装,开展在轨工作、生活和运动。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设计研发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其中,既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还有常服、任务训练服、专用服饰等地面任务服装等数十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为航天员增添时尚气息。

各具功能的不同类型服装,有的能够帮助航天员在长时间太空飞行中起到对抗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有的还能呵护航天员调节他们的情绪和心情,同时还要考虑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

其中,运动锻炼服装由可拆卸组合式上衣与裤装构成,用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太空跑台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时穿着。在设计时,既要在服装结构上满足失重状态下航天员肢体运动的动作变化和舒适度要求,又要兼顾狭小空间实验室内的视觉感受。最终,这一系列运动锻炼服依据失重着装感觉模拟舱中视觉心理学实验分析结果,采用了不同纯度蓝色色块匹配使用,动感的线条分割符合人体工学,衣摆、袖口、裤口宽松度都可以自由调节,衣袖、裤腿可自由拆卸组合,特殊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热湿传递性、接触舒适性、卫生清洁性能。

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运动锻炼服装对各项功能要求特别高,每件衣服重量误差超过1克就为不合格,特殊部位的尺寸误差超过2毫米就要返工。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学院院长李俊介绍说,团队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分别在美观性、舒适性、防护性、工效性等工程化测试平台中针对各种应用场景和环境状况,对专用服装的材料及样件进行了上千次各类整体评价和局部测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