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红楼寻梦”暑期实践队赴北京大观园开展调研
山东大学“红楼寻梦”暑期实践队赴北京大观园开展调研
作者:山东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赵祺姝
7月8日至11日,“红楼寻梦”——山东大学文学院“红楼梦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主题调研团6名在北京大观园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红楼寻梦”队的的调研主题为“《红楼梦》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北京大观园为例”,旨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调查《红楼梦》文化资源在北京市的利用的现状以及它对于文化产业各方面的影响,关注其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文系学生的专业角度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山东大学“红楼寻梦”暑期实践队成员合影
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文本所涉及的内容带动了一个“红楼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以故事主要发生地——荣国府和大观园为蓝本而建的河北正定荣国府、北京及上海两处大观园,以及与曹雪芹家世有关的南京江宁织造署,如今都已成为当地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北京市充分利用与《红楼梦》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和维护北京大观园,有力推动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再造与传播。 “红楼寻梦”队的调研主题紧扣山东大学2017年“青春喜迎十九大,实践感知新发展”的暑期调研实践专项号召, 前往北京大观园充分挖掘《红楼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抵达大观园后,队员们对园内分散的各个景点进行了实际考察,对整个景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相关景物做了详细的摄影与文字记录。9日上午,队员们前往大观园内的大观楼观看周末“百姓大舞台”的京剧表演。两个小时的精彩戏曲演出吸引了四五百位市民游客前来欣赏,表演曲目有《锁琳琅》、《红灯记》等,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表演结束后,队员们采访到一位观众,他告诉我们他是多年听戏的老“票友”,可以说戏在哪里,他就去哪里。大观园“周末大舞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接受了调研团的采访,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大观园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大观楼的演出采取戏曲表演与综艺轮换的形式,属于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公益活动,每次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会面向观众收集反馈,征集观众喜爱的唱腔与曲目。
山东大学“红楼寻梦”暑期实践队成员采访游客
10日,队员们分组对园内的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采访覆盖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游客,有前来散步的附近居民、一家三口来玩的年轻夫妇、从外地来旅游的学生情侣、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退休老干部、甚至还有专程赶来收集资料的中年“红学”迷。游客们调研团说明了他们来大观园游玩的原因、以及对《红楼梦》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等情况。随后,队员采访到了一位后台负责人,他在北京大观园工作了三十二年,见证着这个景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采用实景拍摄,因此才建立了现在的北京大观园,这在电视剧大多采用临时布景的当时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文化创新。初建时,很多红学家参与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众说纷纭,产生了许多学术争论,力求一草一步一砖一瓦都尽量与原著相符。虽然每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不一样,但是大观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的真实坐标。此外,队员们还采访了带一群小孩游览的妈妈团和刚刚高考结束的准大学生,为调研工作收集了丰富的话语资料。
行程的最后,调研团的成员们对几天的调查成果进行了汇总,整理收集到的图文资料。针对队员们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游客们提出的意见,大家纷纷献演献策,提出解决方案,激烈的讨论碰撞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正是本次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相信最后结题时这些解决方案会对北京大观园的运营有所帮助,他们社会实践队后期工作也能顺利进行,争取取得优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