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北京 来前门大街逛京城老字号

时间:2017-02-08 15:04:24 来源:网络 点击:0

前门大街现在已经规划成步行街,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南侧,位于京城中轴线上,是北京最大的古城保护区,也是天安门广场周边唯一规划的商业街区。步行街长845米,是一个林荫商业步行街,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在明嘉靖二十九年时,这是皇帝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前门大街被称为正阳门大街,1965年才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如今,这条古老的商业街道上恢复了中心的御道和人们久违的老北京有轨电车。这里的建筑主要体现古都风貌,人们可以寻找到古老北京的记忆。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前门大街的“十大老字号”。

1、全聚德烤鸭店

全聚德创始人的故事

全聚德始自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创始人叫杨全仁(字寿山),老家在直隶(今河北)冀州。

清朝咸丰年间,因家乡闹水灾,杨全仁与父老乡亲一起背井离乡,来到京城前门外谋生,在护城河边喂养鸡鸭,并到前门大街一带贩卖。

到了同治三年(1864 年),杨全仁得知前门外肉市胡同一家叫“德聚全”的干鲜果铺要歇业关张,杨全仁有心盘下这间铺子,开一个小炉铺,做烤鸭生意。可他又担心这里生意不好,于是就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察看这间铺子的风水。

风水先生沿着胡同转了一圈,对杨全仁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呀。只可惜原来的店主没有经营好。”

杨全仁听了心里暗自高兴,有了主心骨。

风水先生接着告诉他:“这里的肉市胡同和后面的井儿胡同如同两根轿杆子,将来如果把这个小铺翻建成二层小楼,更像一个八抬大轿,生意肯定红火。”

“那小炉铺起什么字号呢?”杨全仁接着问。

风水先生告诉杨全仁:“可以把‘德聚全’三个字倒过来,叫‘全聚德’,便可去其晦气、踏上坦途,一定会生意兴隆。”

杨全仁听后为之一振,心想这个名字好呀,一来自己名字也有“全”字,二来标明自己以德经营,就取名叫“全聚德”了。

有了名称之后,杨全仁为了做一块牌匾,请来秀才钱子龙(号云谷)为他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并制成黑底金字牌匾挂在小铺的门眉上。

1864 年7 月9 日(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全聚德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热热闹闹地开业了。

周总理的“烤鸭外交”

周总理同全聚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中曾27次在全聚德宴请外宾。1957年3月27日晚上,周总理在全聚德宴请西罗基总理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当有外宾向他询问全聚德为何意时,他略加思索后说:“全聚德”文意尚佳,全是全而无缺;聚是聚而不散;德是仁德至上。

周总理当年诠释的“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已成为今天全聚德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发展生存的铁律,铭刻在每个全聚德员工的心里,并历久弥新。

在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中,周总理是与全聚德缘分最深的一位。他不仅在国内向来访的外宾介绍全聚德烤鸭,还不失时机地将全聚德的烤鸭推向世界,这就是周总理的烤鸭外交。

2、都一处烧麦馆

都一处烧麦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相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经前门大街,腹中饥渴,此时所有商铺都已打烊,惟王记酒铺仍掌灯营业,乾隆便带随从进店用餐,因酒醇菜香,便龙心大悦。当听掌柜说此店还没字号时,乾隆帝感慨道:“这个时候,京都只有你一家营业,就叫‘都一处’吧!”回宫后,乾隆御笔亲书“都一处”,并派人精制成蝠头匾,由太监送到店里。天子临驾,又赐牌匾,都一处便名声大震,从此名人雅士、官府要员纷纷前来聚宴,生意日渐兴隆。

在近三百年的经营中,都一处不仅因乾隆帝赐匾而驰名,更有技艺绝活“都一处烧麦”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朋佳客,还曾东渡扶桑,在日本传授。2008年“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月盛斋酱肉店

月盛斋是马庆瑞于清乾隆40年创办的。马庆瑞原先是在礼部举办祀典时帮人看供桌的。有时官吏把祭祀用过的供品赏给他一些。有一次他领到一只全羊,拿回家吃了些,便挑到街上卖生肉。

从此,他就不再去看供桌,而以廉价从差役手中收买祭羊,专门做起了卖生羊肉的买卖。可是他发现虽然买卖不错,可赚的钱不多,但是看人家卖熟肉的,卖的不多却赚钱不少,因此他也想煮点熟肉卖。

马庆瑞看供桌时,同御膳房一位专做羊肉的厨子关系很好,马庆瑞于是暗自留心,偷着学会了。这样,他从此卖起了酱羊肉。马庆瑞摊子摆在前门外的荷包巷,出入的官民很多,其中不少人认识他,知道他曾在御膳房帮过忙,从中学了些手艺。当时人们都认为御膳房的厨子手艺最高明,因而人人都想尝尝,加之马庆瑞做的酱羊肉味道也确实不错,因此顾客很多。

乾隆40年,马庆瑞在前户部街租了三间房把摊子变成了店铺,取名月盛斋,意在“月月兴盛”。

因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月盛斋的经营对象,大多是宫廷内侍及衙署官吏,就连慈禧也对月盛斋的烧羊肉偏爱有加。为方便月盛斋肉食进宫,慈禧太后恩准,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传人便亲自引领挑夫,送特制酱肉于景运宫外御膳房,以供慈禧及皇室成员享用。四道腰牌,也就成了月盛斋深得大清皇室喜爱的证明。

从马庆瑞起五代,月盛斋历来是马家人自己干。1956年月盛斋公私合营,马家人抛弃了“艺不传外人”的保守思想。新的月盛斋欣欣向荣。

月盛斋在口传心授中传承发展,不断完善、提高肉制品的辅料配方和加工技术。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食品制作技艺,蕴含着浓浓的京味和传奇的掌故。月盛斋有代表性的“两烧、两酱”——“烧羊肉、烧牛肉、酱羊肉、酱牛肉”,被人称作了“月新食精湛,盛世品一绝”。

4、中国书店

1952年初,郑振铎、齐燕铭等人民代表提议建店,张友渔、吴晗命名,郭沫若题写店招,葛治安任经理,聘请赵万里、侯谔协助工作。1958年与北京全部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合营,自此北京延续了八百余年的古旧书行业全部并入中国书店。

中国书店的店徽是由两部中国特有的线装古书组成。两部古书书口重叠成五条平行线,书体呈45度角交叉,图案自然产生三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即两部书同时为平面效果的图案;上部书为立体,下部书为平面效果的图案;下部书为立体,上部书为平面效果的图案。中国线装古书的构图表明中国书店是一家古旧图书专业店;五条平行线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两部线装书呈交叉状,寓意中国书店为图书的收藏和交流起着纽带作用。

中国书店的主要任务是抢救性地发掘收集散失在民间的历朝历代古籍文物,经过整理和修复供应给收藏单位;采取固定门市收购零售、大型书市及拍卖等形式广泛流通古今中外旧书刊和相关资料;整理出版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版图书;发行全国各地出版的文学、历史、哲学、美术、书法图书及相关工具图书;经营中国传统书画用品;承办图书出口贸易。服务对象是北京各大图书收藏单位及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广大爱好者,全国学术单位,东南亚、欧美汉学研究机构和个人。

四十多年来,中国书店在抢救整理古籍文物,流通古旧图书,出版发行新版图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抢救各种珍贵古籍文献600多万部,其中5000余部罕见的孤本、珍善本古籍完好地进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有未见著录的苏辙撰宋版《诗集传》、宋版朱注《楚辞》、雍正钞本《异史》等;修补珍贵古籍20余万册;补配重要典籍近万部,有清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购和销售各种古旧图书7000多万部;抢救珍贵的革命文献两万余部(件),有1920年11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月刊第一号等;发行各种新版图书 5亿多部;搜集、整理中外文期刊报纸8000多种,30多万套;整理、出版古籍图书2000万部,其中木板刷印230种,46500多部。

5、一条龙羊肉馆

前门外大街的回民一条龙羊肉馆,本名南恒顺羊肉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由山东禹城一位韩姓人氏创办的。

山东禹城一带回民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在我国北方各省城镇做羊肉买卖,旧时北京的羊肉铺绝大部分是由山东人经营的。大约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山东禹城韩家寨一位十四五岁的韩姓青年到北京求生,在东四牌楼一羊肉铺学徒。该羊肉铺既卖生肉,也加工、销售自制的烧羊肉、酱牛肉、白羊头肉等熟食,还烙芝麻烧饼等食品。韩某聪明好学,人缘也好,很快掌握各种食品的制作技术。出师后,开始是在东四牌楼南摆摊,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店铺在东四牌楼南面,而又希望生意永远兴隆事事顺心,就取南恒顺。后在前门大街路西找了块地方做买卖。他凭苦学的手艺,买卖很快就颇有起色,不仅盖了房,还招了伙计,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恒顺的买卖传到韩家第六代韩同利时,已在前门大街路西建起了一个一间门脸的筒子房,前门在前门大街,后门在珠宝市街,房上边还有个暗楼(清代,前门外大街是皇帝每年去天坛祭祀的必经之中,路又远不如今天的宽敞。为防范刺客,规定不准在前门外大街造“明楼房”)。经营品种也在原来的简单品种基础上增加了涮羊肉、炒菜、杂面、抻面等,店里的伙计也增加到了十几个人。他们待客和气,肉拾掇得干净,买卖倒也兴隆,同治末光绪初时南恒顺盖起了店房,而且从过去只卖生肉和一些熟肉的羊肉铺,增添了涮羊肉、炒菜、杂面、抻面等食品,它的涮羊肉、绿豆杂面、芝麻酱烧饼等食品选料精、加工细、投料足、佐料全,深得广大顾客的称赞,并且经久不衰。

南恒顺的涮羊肉与众不同的是它的选料精。南恒顺在打磨厂西口设有堆房,堆房有几间房存放各种货物,小院里养羊备用。南恒顺专门派人有德胜门外马甸的羊市选购西口羊和北口羊,绝对不用北京的当地羊。西口指甘肃、宁夏等地。西口羊团尾(向内卷的小尾),骨架小,粉肉白膘,香嫩不膻,毛细长,因为生在黄河河滩一带,所以又称“滩羊”。西口羊最大的有五六十斤。北口羊指张家口、张北、库伦等一带。北口羊仅次于西口羊。北京的当地羊,大尾,毛粗,肉糙,又膻又臊。羊贩子从西口和北口赶来的群都住在马甸,南恒顺把羊从马甸赶到堆方喂养几天,等肥壮了才宰杀。加工细,羊肉片切得薄。把羊宰杀后剥了皮,专选用羊的后腿,找一块干净的地方,放好天然冰,上边复上一层席箔,把羊肉码在上面,在羊肉上再盖上油布,油布上压块冰,这叫“压肉”。

一条龙也和正阳楼一样,肉片切得薄,按部分位盘,佐料齐全一般吃涮羊肉,主食都吃烧饼。南恒顺的烧饼也与别处不同,和面一盆是十斤,九斤面加一斤发面。十斤面要用一斤二两芝麻酱。烧饼先在铛上烙,后放炉中烤,先烤底再烤芝麻面,这样的烧饼酱大、烙得熟。油酥适口。绿豆杂面,吃荤吸油腻,一碗绿豆杂面既可吸去火锅中的浮油,又可去掉人们嘴中油,所以又细又匀的绿豆杂面是南恒顺的又一佳肴。相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皇帝曾在南恒顺羊肉馆吃过饭,后来大家都叫它“一条龙”,从此,南恒顺的顾客门庭若市,买卖更为兴隆。6、张一元茶庄

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张一元茶庄”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店名取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茶庄“开业大吉,不断发展创新”。

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姓张,名昌翼,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年青时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徒。之后另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买卖很好,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又通“茗”,有“好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张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茶庄。张家于1925年在福建开办茶场,雇佣当地工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在京城百姓中广为流传。张家自己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卖得便宜。张一元茶庄还经常派人或雇外人到京城一些有名的茶店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茶叶比较,以便使自家的茶叶质量优于同行。茶庄还特设电话订货和函购业务。凡买2.5 斤以上茶叶者,都送货上门。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

1947年冬,大栅栏张一元文记着了把火。这把大火几乎把铺子烧没了,因有风火墙,没有殃及隔壁的乐家老铺同仁堂。火烧文记,张一元的老铺底子伤了元气,直到1952年,才修复重张。同年,张家关了观音寺的张一元,与大栅栏的文记合并,统称张一元茶庄。

1956年张一元茶庄公私合营。同时,张玉元的字号取消。这样“张一元”这个字号便延用至今。

7、同仁堂药店

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5年的历史。“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仁堂历史大事记

一六六九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一七零二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一七零六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四八年,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

一九五四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8、庆丰包子铺

北京庆丰包子铺是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所属的以经营包子为主的餐饮品牌店,开业于1948年,有近70年的历史,当时的字号叫“万兴居”,经营包子、小吃、米饭、炒菜等。因包子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纯正,生意十分红火。1956年公私合营后,以经营包子、炒肝为主,并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由于质量上乘,又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然成为了京城百姓认可的著名快餐品牌。1991年由著名书法家徐柏涛为“庆丰包子铺”题写了牌匾。

9、王麻子剪刀

北京王麻子剪刀网隶属于北京春晓明媚商贸有限公司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刀剪锻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刀剪的代表,中华刀剪文化的象征,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刀剪名牌。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强调指出:“王麻子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要永远保存下去。”

10、内联升布鞋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称丁大将军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

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利用人脉关系,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过去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意思是说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内联升: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北京人出门在外,没双好鞋那可不成。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儿买去?内联升啊。老年间那阵子,洋车夫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洒鞋,朝廷文武大员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朝靴,就连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内联升做的龙靴。

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

《履中备载》是中国最早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已被编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课程案例库。如今,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

1956年至1958年,鞋店完成了它经营方向上的转变,进入转变--发展时期,鞋店也由 "私方"变成了国有企业,此时,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产品,并且走向全国各地。

乘车线路:

地铁:2号线前门站公交:快速公交1线、特2路、奥林匹克2路、特4路、5路、特7路、8路、9路、17路、20路、22路、44路外环、44路内环、48路、59路、66路、67路、69路、71路、120路、126路、201路(夜)、203路(夜)、209路(夜)、212路(夜)、301路、337路、646路、673路、690路、692路、723路、729路、803路、808路、826路前门站下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