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名称与文化演变

时间:2012-09-10 21:36: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0

北京作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除了巍峨雄伟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哪怕是一条条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也都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一、胡同名称传承着历史的文脉

关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代。元大都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大街24步,约合36.96米;小街宽10步,约合15.4米;胡同宽6步,约合9.24米。居民区划分为50坊,胡同街巷413条,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但胡同的名称大多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历经岁月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比如元代已经出现的砖塔胡同,即是缘于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砖塔胡同的名称到现在已叫了700多年。

老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几类:

以地标性建筑命名。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不仅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而且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法源寺街、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三庙街……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据1949年时的统计,其时将庙宇作为胡同名称的多达605条,占胡同总数的20%。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如银锭桥胡同、米粮库胡同、禄米仓胡同、石碑胡同、栖凤楼胡同、塔院胡同、陟山门街……

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天安门前西侧、人民大会堂旧址上的大府、中府、小府和左府、右府、前府胡同,明代时是前后左右中军这五军的都督府所在地;现在的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因为明代这里是都察院的所在地。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像定阜街、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遂安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明朝沿袭了历代爵位的五等分位法,即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爵位最高,原名定府大街的定阜街的得名,即是缘于明代街中建有定国公徐增寿的府邸。徐增寿是明初大将徐达的次子,因在“靖难”之变中战功卓著,朱棣建都北京后,便封其为定国公。后来,他的爵号也就成了这条街的名称。

以人名和姓氏命名。因人名和姓氏得名的胡同,也是老北京地名的一个特色。将人名作为胡同名儿,大多缘于其人物名声赫赫,以姓氏为胡同命名,一般都是由于相应姓氏的显赫人家在那里居住过。刘兰塑胡同、三不老胡同等,都是以人物命名的,其中最有故事的当属因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得名的三不老胡同。这条胡同名儿表面上看似乎与郑和无关,其实“三保”就是郑和的“小名儿”。三不老胡同最初曾叫三保老爹胡同,老爹是对郑和的尊称,后来“三保”谐音叫成了“三不”,“老爹”也被渐渐省去了爹字,这便是如今的三不老胡同的演变过程。与“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的数量要多很多。像蒋家胡同、方家胡同、朱家胡同、魏家胡同、赵家楼胡同、毛家湾胡同、祖家街……百家姓里有不少都成了老北京的胡同名儿。

以市场工厂作坊命名。胡同为百姓栖息之地,但一些市场、工厂、作坊等,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老北京很多叫厂、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被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厂” 兴“市”旺,打磨厂街、王恭厂胡同、盔甲厂胡同、大石作胡同、糖坊胡同、烧酒胡同、油漆作胡同、粮食店街、米市胡同、灯市口……透过这些胡同名称,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它们当年的热闹与喧器。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过去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等,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共计200多条。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树木给人们提供木材、带来果实,同时也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枣树寓意早富、石榴寓意多子多孙、桃树代表长寿、桂花树代表富贵荣华……不过,这些树大多种在院子里,在胡同或者大街上种植最多的是国槐。作为北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国槐曾与侧柏一起,于1987年被确定为北京的市树。槐柏树街、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相依相伴,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以井和胡同形状命名。水是生命之源,水井则是人们居住的胡同中最重要的生活设施,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来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有学者认为,“胡同”一词最早就是来源于蒙语“水井”,不过也有人质疑,认为“胡同”二字在元代以前就出现了。但不管怎么说,井与胡同是密切相关的。明清时期,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井,叫“井”的胡同更是比比皆是,直接称“井儿胡同”的竟多达19条,现在的景尔胡同、警尔胡同、景阳胡同、景丰胡同、沙井胡同等,都是为避免重名从井儿胡同改成的。

探寻老北京的胡同名儿,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水井,索性就称井儿胡同。另一种情况是胡同“长”啥模样,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大拐棒胡同、小口袋胡同、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三转桥胡同……这些胡同名儿既形象又生动,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

二、胡同名称是历史沿革的“活化石”

元代在修建大都时,首先傍水划定一条城市中轴线,然后将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当时大都的皇宫即是傍中南海、北海和后海而建的。元、明时期的北京城,大河小溪众多,水源丰沛,因此留下很多河、湖、湾、池、沟、淀、滩、海、潭等与“水”有关的地名,如北河胡同、西湖营胡同、毛家湾胡同、北池子大街、南深沟胡同、大川淀胡同、沙滩北街、海滨胡同、龙潭路、兵部洼胡同、南河槽胡同等,尽管如今这些胡同早已滴水难觅,但它们的名字已成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镜像,映照出胡同的历史沿革及其变迁。

北京的地势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龙须沟、水道子、泡子河、河泊厂、金鱼池、龙潭湖等地几乎都是以古河道或河流命名的,其中三里河大街即是因明朝正统年间开凿的一条河而得名。三里河北起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即现在的前门东大街,然后沿南深沟胡同向南,再向东拐至草厂九条,沿薛家湾胡同折向西南,再经北桥湾、南桥湾,一直流至元末的金口旧渠,这条河的终端距当时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恰好为三里,河的长度也正好三里,故名。

三、胡同名称折射着岁月变迁

老北京的胡同名称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

宽阔的太平桥大街如今是一条南北通衢,它是因当年曾建有“太平桥”而得名的。元时,这条街曾为河道,称金水河,河水从玉泉山南下至大都义和门入城,流至今西单甘石桥附近注入皇城。明代,这条河改称大明濠,亦称河槽,后来水流渐稀,变成了排水渠。清乾隆年间,这条排水渠改称沟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明沟为暗河,其上铺路。但今天人们仍能从“太平桥”的名称和大街自北向南倾斜的形状,看到岁月流淌的痕迹。

当然,也有不少胡同名称由于变化较大,很难一下子追寻到其历史的源头。比如现在的东、西总布胡同,是从清代的总部胡同演化来的。可“总部”属于哪类官衙?如果追溯到明代,问题就简单明了了。明代沈榜在其所著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城内地方以坊为纲,坊下分牌,牌下分铺。“城内各坊,随居民多少,分为若干铺,每铺立铺头、火夫三五人,而统立以总甲。”总铺,即总甲理事之所。

胡同名称的嬗变折射着城市的更迭,同时也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在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中,不少地名或“讹音”或“雅化”,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迁。比如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明代时是武德卫营驻军的所在地,后来讹音叫成了现名;机织卫胡同是明代守卫京师的官衙济州卫署所在地,讹音叫成了机织卫。胡同名称被雅化的同样不胜枚举,像驴市胡同变成礼士胡同,猴尾巴胡同变成侯位胡同,小羊圈胡同变成小杨家胡同,牛血胡同变成留学路,屎克郎胡同变成时刻亮胡同……

四、胡同名称保护亟待关注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据统计,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总数为3250条,1965年为2380条,1980年为2290条,1990年为2257条,2003年为1571条,现在已不足1000条。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

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按照“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中的内容,北京将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其实,保护历史和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