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片:小胡同大世界
古朴的院门
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是5050条,1990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是2250条。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行了两次大的危改,到2005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仅有1600条。其中在50片重点保护区范围之内有胡同600条,在50片重点保护区范围之外尚有900多条。随着经济发展,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北京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之间保持协调,再一次成为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都城所要面临的难题——
“胡同”之称由来
北京的胡同的底蕴要追溯到元代大都时期,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后来,北京人把它讹读成了“胡同”。
北京的胡同历史悠久,肇始于元朝,发展于明朝,形成于清朝民国时期。胡同的名字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主要是以一些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工场作坊、名人府邸等)、名流名人、主要事件、行业行当等命名的。但“胡同”与井的关系最为密切,时曰“因井而成巷”,到明清时期几乎是每条胡同都有一口井。北京胡同命名最多的还用“井”,光“井儿胡同”就有十条,可见胡同和井的关系。胡同的布局也是“井”字结构,几乎都是纵横交错,井井有条,和大街将北京城划得像豆腐块。
瓜藤上的“硕果”
如果把胡同比做瓜藤的话,那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好比那瓜藤上一个个的硕果。四合院是北京的典型民居,是北京的名片。“四合院”是封闭的院子,但将它的文化也很好地封闭保存了起来。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角。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指此门。街门比较简单,街门一般建在院子的左边。大型四合院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门里看世界
四合院的门面就是主人的脸面,主人的显贵就靠这“门面”来撑了。四合院的门主要有“垂花门”和“街门”。垂花门是重要建筑,是最为精致美观的,是内、外宅的分水岭。同时也起到防卫和屏门的作用。其正对有“影壁”一块,起到了“欲显先藏”的良好效果。而街门较为简单,主要体现在门墩和门枕上。门墩,又称门座、门台,安置在大门门轴的底部,其作用是承托大门转轴的底部——下门纂。
在其基础之上,稍微讲究一点的大门,将门纂下面的石头向外、向后加长。从形状上看,有做成长方形的如睡觉用的枕头,人们称这种门墩叫门枕。因这些构件面积较大,适合雕刻一些纹饰装点,故北京人喜欢在上面雕刻,以“卍”字图案为多,也有别的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在门枕上多雕刻石狮一对,以镇宅保平安,同时也显赫家族地位。门枕和门墩的纹饰与影壁、门洞、垂花门、月亮门、门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建筑与主人地位的融合。想必俗语“门如其人”就是此意吧。
门,当然有门槛和门楣。一个在下,一个在上。门槛,象征着主人的地位高低,也起到“挡财气”,即把家里的财气挡住不外流的作用。在其上正对的就是“门楣”,就是门框上的横木。在其内和槛上有“门簪”,门簪是出入门上的一种饰物。安装门簪主要是为大门起着装饰作用。门簪外部做成圆柱形或六方、六角圆柱形。小户人家的门簪多为两枚,而大宅门的门簪多为四枚。门簪上面雕刻有吉词颂语。除此以外,还有门联、门拔、门钉、护门板,构成了“芥子纳须弥”的境界,将门文化和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日益消失的老北京胡同,文物保护专家们心急如焚。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方拥教授说,即便是精心设计的改建也会扭曲那些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这真的很矛盾,一方面要保护胡同和四合院,一方面又要建设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方拥说,“理论上,没有人反对保护胡同。可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我们一旦毁坏这些古建筑,那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朱海伦 文/摄影)
影壁
门簪和门楣
树阴遮蔽下的门簪和门楣
年代久远的门墩传递着古老的气息
门墩起到了装饰作用
-
上一篇:寻访北京犄角旮旯里的博物馆
下一篇:北京的天主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