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7|回复: 0

温暖后六环想象大北京

[复制链接]

440

主题

2068

回帖

2万

积分

校长

三十五路都诏讨

积分
21349
发表于 2007-4-14 1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乐  

  伦敦“榜样”:461公里地铁“大串联”  

  大伦敦,复杂得一言难尽。  

  无论在北伦敦的白鹿巷球场,还是在北京三里屯的酒吧,身为热刺球迷的沃德福德都会和阿森纳势不两立。这位温文尔雅的英国壳牌驻华员工,只有在面对“北伦敦德比”时,才会表现出极度的亢奋状态。  

  沃德福德的出生地伦敦,是世界上“德比战”最为频繁的城市。7支伦敦球队间的捉对厮杀往往令警方如临大敌、胆战心惊。在沃德福德的印象中,每一支参与“伦敦德比”的球队都代表着自己的“城市”,而这些“城市”混合在一起,才是外国人心中的“伦敦”。  

  准确地说,那是依靠461.6公里地铁串联起来的都市群落。  

  现在,让我们打开地图、定点翻检。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涵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和众多小城镇;这一地区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 万。  

  “大伦敦都市圈”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迄今已逾30载,是为世人公认的“造城”榜样。而今,跨越漫长的欧亚大陆桥,北京时刻关注着伦敦。极速膨胀的“大北京”,期望透过“大伦敦”经验,踏寻环路之外的精深微妙。  

  同心圆“大伦敦” 始乱终弃  

  每次北伦敦德比大战前后,地铁站注定是英国警察重点“布防”地区。那一天,会有大量球迷乘坐地铁来到白鹿巷——在热刺拥趸沃德福德的记忆中,白鹿巷附近的地铁站是他们和阿森纳球迷发生摩擦最为频繁的地方。  

  “很多人住在东伦敦,我们的伙伴会从东伦敦赶过来,北伦敦的德比,我们一场比赛都不会错过。”如今在中国已经工作5年之久的沃德福德,汉语已经十分流利。  

  他所说的“北伦敦”或“东伦敦”,是英国人的习惯称呼。19世纪中叶,作为工业革命的中心,这座城市在随后60多年中经历了快速膨胀,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逐步被工业企业“占领”,原来在城区的居住地人口开始大量外迁,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北伦敦”、“东伦敦”。他们的前身,便是如北京天通苑、回龙观一样的“睡城”。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被当代城市规划界奉为样本的伦敦,也曾经历过如北京一般摊“大饼”式发展。中国城市规划院主任规划师邓东在伦敦生活学习多年,他告诉记者,1937年之后,伦敦确定“同心圆”规划方案,与如今的北京几乎异曲同工,而在当时的欧洲规划界,这种思路十分盛行,莫斯科便是如此思路下发展起来的城市。  

  “当时伦敦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负责编制城市规划方案。”邓东告诉记者。1946年,这个组织完成了伦敦郡的总体规划,当时的规划方案是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4个同心圈:第一圈是城市内环,第二圈是郊区圈,第三圈是绿带环,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其交通体系,恰如北京环路一样的封闭式同心圆。  

  与北京更为相像的是,为了完成城区人口外迁,上世纪50年代始,伦敦大规模兴建卫星城,他们均在距伦敦50公里的半径之内,“那时主要是为了疏散城区人口,总共建设了8个。”这8个卫星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便是“北伦敦”、“东伦敦”的由来,而这样的城市建设思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所调整,其原因在于同心圆的城市规划逐步开始暴露问题。  

  拯救“大伦敦” 461公里轨道出世  

  于伦敦而言,2003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面对城市中心区越来越严峻的交通压力,伦敦开始向入城车辆收取“进城费”,“这项政策出台前,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公示,争议很大,但真正实施之后,并没有太大阻力。”沃德福德对记者说。此时,对于他这样的球迷而言,乘坐地铁穿梭于各个球场之间,追随热门的比赛,已经是一种常态的生活与出行方式。  

  邓东告诉记者,那时伦敦70%市民的出行依靠地铁完成。此前,英国地铁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时期,到2003年开始收取“入城费”时,伦敦的地铁工程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当时,伦敦有13条地铁,地下总长度超过420公里。  

  在伦敦市政府向议会阐释收取“进城费”的政策依据时,地铁网络的发达被当成了重要理由。伦敦市政府的官员向议会表示,在如此发达的地铁网络面前,即便市民不驾驶私人汽车,也可以舒适、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正因如此,才最终通过了收取“入城费”的行政法案。  

  “这些地铁线路,连接市中心与上世纪中叶兴建的卫星城,同时在卫星城之间贯通,是放射性的线路状态。”邓东告诉记者。尽管最初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同心圆向外扩散的形态,但伦敦地铁却没有再遵循“环路”设计,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伦敦地铁规划建设最为成功之处。  

  自“环路”而“轨道” “大北京” 镜考  

  上世纪60年代,当伦敦尚在调整城市发展规划时,北京正小心翼翼地推进地铁建设。  

  “当时我们都要签保密协议。”一位参与了当年图纸编制的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的老专家告诉记者,因为那时的地铁尚属军备线路使用,北京的地铁真正军转民,还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  

  此前,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邓小平批示:“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问题,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北京市无法解决者可分别由铁道部、地质部、城市建设部等有关单位抽调支援。”正是在这一“举国体制”下,北京地铁正式启动。  

  “1971年,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运营,但是不对社会开放。”这位老专家向记者回忆。而在当年,北京地铁2号线工程也终于动工,此时的地铁设计人员已经不必再签署保密协议,因为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已经做出远期规划,在建设全部完成后,地铁将投入民用运营。  

  记者辗转从北京市规划委查阅的一份当时的规划文件显示,正是当时的二期工程构成了如今北京地铁格局的雏形:从建国门往北,沿北京原内城城墙方向,经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西直门、阜成门至复兴门,在南礼士路至长椿街区间与一期工程相接,全长16.1公里。  

  然而,这时北京地铁还不是如今的环线格局——直到1986年,复兴门站下层修建了350米折返线,与先行运营的崇文门、前门、和平门等车站相接,二期工程按规划呈环状运行,北京地铁的环线才最终形成,总长为23公里。  

  此后,在体尝了环路的尴尬与无奈后,北京的地铁建设势如破竹,复八线、八通线、13号线相继建成通车,通州、天通苑、回龙观、望京这些边缘城市组团,被轨道交通联结起来。  

  大北京,以“伦敦模式”为样本蓝图,决意向前。  

  链接  

  伦敦模式:大行轨道交通,放弃环路设计,实行散点式布局,发展卫星城。拥有世界最长的地铁系统,全长461.6公里,每天运送旅客约 300万人次,共有车站273个,年客运总量为8.15亿人次。运行间隔为2~2.5分钟,郊区为10分钟。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经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2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