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注明由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所演出的新剧中各选一出。因5位名伶均为旦角演员,所以时称“五大名旦”。 而1931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540分,荀慧生获530分,尚小云获505分。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梅、尚、荀、程依次唱前四句,最后四人合唱“十三咳”。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原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身梨园世家,8岁时便进“云和堂”拜师学艺,工青衣,兼刀马旦。正式登台后,苦心钻研,在唱念、舞蹈、音乐、化装等各方面均有创新,世称“梅派”。他还整理编排了大量新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剧目。 梅兰芳在北京曾经住过多处地方,李铁拐斜街是他的出生地;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南芦草园胡同、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等地都有他早年的住处。现在对外开放的梅兰芳故居,在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这里原是清代王府的马厩,解放前当过兵营,解放后经修葺而建成住宅,1950年梅兰芳回到北京,被国家安排至此处居住。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有两进院落,院内树木成阴,环境幽静。1986年10月,这里作为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放。 故居中,有一幅梅先生蓄须的照片。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坚辞任何演出,并留下的纪念照片。当时梅兰芳以绘画谋生,但仍难维持生计,他只得让夫人把坐落在无量大人胡同的房子,连同家具、字画、书籍等统统卖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病医治无效而逝世,周恩来总理特地批准,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香山脚下。他所使用的棺椁,材料十分特殊,据说是“茵陈木”的(老百姓也有称为“阴沉木”)的,本是当年为孙中山准备的,后来由于苏联送来了水晶棺,这具棺木没有用上,便一直存放在一个棺木经营处里,不得随意动用。如今用来安葬一代名伶,也算是物得其所。 西四北三条的程砚秋故居 以前我只见过“四大名旦”的剧照,没见过他们卸妆以后是什么样子。在我的想象中,既然是著名旦角,自然应当是相貌俊秀、身材纤巧的。后来看到一幅他们四人的便装合影,不禁大吃一惊,那程砚秋浓眉大眼、身材高大,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大汉模样,与舞台上的形象判若两人。若说是生、净角色还差不多,但他偏偏擅演唱腔委婉的青衣! 关于程砚秋的故事有很多。“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一次,日寇要求北平京剧界为捐献飞机演出义务戏,许多人不敢不唱,程砚秋就是不去,有人劝他不要硬顶,他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 为了躲避骚扰,他宁可停止演出而在京郊青龙桥务农,隐居乡间,终生与山川为伍了。日本投降时,他极为兴奋,宣布从此开始出山演戏。但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他十分失望,他再次返回青龙桥务农,直到北平解放后才重新回到城里居住。 程砚秋故居在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是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他从1937年至1958年逝世,20年间一直在此居住。 他当年买下这房子后,老母亲很是欢喜,特地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答谢朋友。老太太请客人们上席后,却叫程砚秋坐到旁边的一张小桌子上,那里只摆了一盘酱菜、一盘窝头、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说:“御霜……现在你成了角儿,我让你吃这个,是要你别忘了过去的日子啊!”程砚秋诺诺连声,真的就坐在小桌子边上喝着小米粥啃窝窝头,在座的客人无不感动。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因心脏病抢救无效而逝世,年仅54岁。他是“四大名旦”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却最先逝世,令人痛惜。 山西街的荀慧生故居 荀慧生字秉彝,号留香,于1900年出生于河北东光。因家境贫穷,6岁那年,他与哥哥慧荣被父亲以60块银元的代价卖给了天津的“小桃红”梆子戏班,后又被父亲转卖给著名梆子旦角演员庞艳云为徒。 荀慧生底子很好,又肯吃苦学艺,几年后,第一次出台便打响了名声。师傅高兴,为他取艺名“白牡丹”,接着带他进京,搭入“三乐社”科班(后改名“正乐社”),他与尚小云、赵桐珊一起被誉为“正乐三杰”。1915年,他拜陈桐云为师,开始学习京剧,自此结束了演梆子的历史。 后来,他又投师路三宝门下,学习青衣,技艺大进。应邀赴上海演出,一时声名大噪,竟在上海逗留了5年。回到北京后,他开始与杨小楼合作,后来再次赴上海演出,并将艺名“白牡丹”改为“慧生”。接着,他又连续两次南下,为满足观众需要,排演了大量的新戏。荀慧生的表演吸取了梆子的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与京剧的生行、老旦等技巧相融,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世称“荀派”。 荀慧生早年曾先后在南半截胡同、香炉营二条、椿树上三条路北等处居住,后移居西单白庙胡同。而如今被作为故居的宣武区山西街甲13号,是他自1957年开始居住的地方。 这是一个带花园的四合院。荀慧生喜欢种树,亲自在庭院及花园中手植了梨、柿、枣、杏、李子、山楂、苹果、海棠等四五十株果树,而打杈、喷药、浇水、施肥,均自己动手。他的各种劳动工具井然有序地放置于小厢房中,擦拭得一尘不染。荀宅的枣子品质优良,味道甘甜,每年总要分赠给梅兰芳、田汉、老舍、欧阳予倩等人。 椿树下二条的尚小云故居 尚小云是河北南宫人,1900年生,1976年去世,是“四大名旦”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原名德泉,字绮霞,年幼时因家贫而进“三乐社”学戏,排名“三锡”。开始时学武生、老生、花脸,后来老师觉得他肌肤白嫩、扮相俊秀,便让他改学旦角,师从孙怡云习青衣。 孙怡云对他很喜欢,把自己名字中的一个“云”字送给他,于是就叫“小云”了。尚小云擅长青衣,兼刀马旦。他早年曾习武生,对杨小楼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的武生技艺吸收融化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尚派”唱法以刚劲见长,且武功出众,表演别具一格。 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排演新剧目,多表现巾帼英雄人物。1937年,他又创办了“荣春社”,不惜变卖家产办学,培养了数百名学生。 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社会局势混乱,许多剧社陆续解散。荣春社也难以维持,于1948年5月2日被迫解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重新得到发展,建立了“尚小云京剧团”,由尚小云任团长兼主演。他于1959年移居西安,担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后被聘为陕西省京剧院院长。 尚小云故居离荀慧生故居不远,就在位于山西街北面的椿树下二条1号,这里也是荣春社旧址所在地。1950年,尚小云将房子卖给了国家,全家迁往西单附近居住。后来这里属宣武区椿树派出所所有。但因城市建设的缘故,该处现在是一片高楼,不仅故居已不存,连胡同都没有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2-27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