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京城论坛 首页 京城文化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北京城的重大历史事件

2008-4-14 21:32| 发布者: 李京| 查看: 6017| 评论: 0

摘要: 北京城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春秋战国时期

召公封燕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建立西周。采用分封制,将子弟、亲戚、功臣、贵族分封各地为诸侯。召公爽,姬姓,为周之支族,活动于今陕西岐山西南,因食采于召,故称召公。周初,召公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辅佐周王灭纣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国的叛乱。

燕王哙让子之

燕王哙让子之 燕王哙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为相。子之权势渐重,觊觎燕国君主地位。还通过苏代、鹿一毛游说燕王哙让位。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哙让君位于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齐宣王派兵增援。混乱中,杀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平定了叛乱。齐军进入燕都,杀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协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前来投奔。燕昭王采纳乐毅论功授爵授禄的政治制度,并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全国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制定严酷的刑法,燕国日益强盛。

乐毅伐齐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乐毅墓位于房山区官道乡富庄村东。整体呈圆形,土宝顶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墓两侧现存民国4年(1915)碑记一座。碑上刻有馆阁体“望诸君墓”4字。

田单破燕

田单破燕 燕昭王死,齐国田单利用燕惠王与乐毅不 和,施反间计,惠王撤换乐毅。田又用重金收买燕将,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将燕军赶出齐国。公元前279年,田单去莒迎齐襄王主政。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临易水。燕太子丹派荆轲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於期首级之名,图谋刺杀秦王。荆轲至秦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司马迁曾以"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述这一悲壮之举。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蓟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二)秦至隋唐时期

韩广称蓟王

韩广称蓟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原各诸侯贵族乘机起兵复国。贵族武臣投陈胜被派为将,率3000人北略赵地。后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派旧上谷卒史韩广为将,管理燕地。燕地贵族拥立韩广为燕王,以蓟为国都。

臧荼称燕王

臧荼称燕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公元前207年,在钜鹿会战,救赵各路军以项羽所率的楚军为主力,大败秦军。各路诸侯军拥推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拥兵40万,以盟主身份大封诸王,封燕将臧荼为燕王,以蓟为都。原燕王改封为辽东王。臧荼到蓟就任,韩广不从,以武力抗拒,被击杀。臧荼建新燕国,仍以蓟为都。

燕王刘旦反

燕王刘旦反 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汉武帝封王 子刘旦为燕王,仍都蓟。刘旦博学多才,广招天下贤士。武帝觉察其有篡位的野心,将刘旦下狱。汉昭帝即位后,赦 刘旦。元凤元年(公元前80),刘旦勾结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阴谋废昭帝自立,事败自杀。

彭宠称燕王

彭宠称燕王 汉建武二年(26),渔阳太守彭宠率20万大军,进攻幽州牧朱浮,并分兵攻打广阳、上谷、右北平。刘秀派朱浮讨彭宠,不敌而败。建武三年,涿郡张丰与彭宠联合攻克蓟城,彭宠自称燕王。建武四年,刘秀派将军刘喜等人攻克涿州等地。匈奴派兵增援彭宠,被上谷太守击退,彭宠退出蓟城,据守渔阳。次年,彭被子密杀死,子密降刘秀,渔阳平。

张堪大败匈奴

张堪大败匈奴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匈奴侵犯燕郡地界,骑都尉张堪率军数千骑,大败侵入渔洋的匈奴兵万余骑。张堪被任命为渔洋太守,在任8年,劝农勤耕,兴修水利。并于狐奴山下开稻田八千顷。张堪,字君游,河南南阳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张堪庙,当地俗称张相公庙。

卢绾叛汉

卢绾叛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灭项羽,臧荼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俘获臧荼,另立卢绾为燕王。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燕王卢绾与叛汉的代相国陈豨共同谋叛,汉得知派使臣召见,卢绾称病不赴。汉高祖遂派将军樊哙北上击燕。复封王子刘建为燕王。

杜洛周起义

杜洛周起义 北魏孝昌元年(525),柔玄镇人杜洛周于 上谷聚众起义,号年真王。北魏令幽州刺史常景和都督元谭率军讨伐。杜洛周举兵攻蓟城。孝昌二年,安州等地戍 兵2万倒戈策应。杜洛周联合起义戊兵,攻克军都关,元谭败逃。北魏武泰元年(528),杜洛周被杀。

罗艺占幽州

罗艺占幽州 隋大业八年(612),隋炀帝集四方军于涿郡,号称200万大军,分兵24路,进攻高丽(今朝鲜)。大业十二年(616)北方农民军四起,一些隋军将领乘机割据,虎贲郎将罗艺,随军北上征辽。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涿郡留守薛世雄南下征讨李密,被窦建德所杀。罗艺起兵,占据幽州,自称幽州总管。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次年称帝,进入长安。其部将史思明占据河北十三郡地。 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等收复。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后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 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刘守光占据幽州

刘守光占据幽州 唐亡,北方各地相继独立。刘守光在幽州称王。刘守光先囚其父,自领幽州,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举兵来攻,未分胜负,刘守文降梁。公元909年,刘守文招契丹等族人4万,攻打刘守光于蓟州。经激战刘守文又败,以其子刘延禄为帅再攻。刘守光惧怕后梁援兵,要挟李存昂封其为燕王。刘守光杀刘守文后,又囚其父。911年,刘守光称大燕皇帝,国号燕。913年,后梁派周德威围攻幽州,刘守光困守孤城,父子被擒,皆杀。刘守光父子统治幽州19年至此结束。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称契丹主耶律德光为义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联合契丹攻打后唐。契丹出兵大败太原守将张敬达。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称帝,为大晋皇帝。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让燕云十六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耶律德光占十六州后,建立辽朝。

(三)辽金时期

高梁河大战

高梁河大战 又称幽州战役。公元979年,宋太宗欲夺幽州。六月,宋辽两军大战于燕京郊北沙河,宋军快速进至燕京城下,宋太宗设军营于城南宝光寺。辽南京(燕京)守将韩德让困守城池。宋军围城一月有余,久攻不克,加之天气炎热,宋军斗志松弛。七月,辽将耶律休哥援兵赶到与耶律沙等合战宋军于高梁河上,宋军败退。

雍熙之役

雍熙之役 宋雍熙三年(986),宋军30万,分五路攻辽。首路由保定出发趋涿州;二路从雄州沿拒马河北上;三路、四路、五路从东、西、北三面合围,最后会师燕京。中路因粮草未至,岐沟一战败归。西路因内部分裂,进攻失利。主将杨业死,辽兵士气大振。景德元年(公元1004),辽军30万南下战至黄河北岸。宋真宗与辽议和,签约"澶渊之盟。"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11.22年,金兵攻打辽陪都燕京。1125年,再次攻打燕京,获胜。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登基,决定迁都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命张浩等修建燕京新都,天德五年(1153)下记迁都燕京,并改年号为贞元。

中都保卫战

中都保卫战 金大安二年(1210),蒙古贵族首领成吉 思汗率兵南下攻金。次年二月,首克金西北边界,取昌州 (今内蒙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抚州等山后诸州,于野狐岭北击溃金30万守军。九月,攻破居庸关,守将完颜天骥,在城内街巷设下的拴马桩致使马骑难以作战。入夜又火烧民房,蒙古骑兵死伤重大,被迫出城。完颜天骥战死,完颜律明继任,用礌木守卫,蒙古军多次攻城不下,1212年,成吉思汗退兵。

金中都陷落

金中都陷落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精骑南下,先攻宣德、德兴,后入怀来,直抵居庸。金守军在关外布下铁蒺藜,并装制新冶铁大门,凭居庸天险置重兵防守。成吉思汗留少量骑兵对峙,自领骑兵兼夜循小径移袭紫荆关(今易县西)。守关金兵被俘。大将者别率骑突袭居庸南口,金兵大败。关内外蒙古骑兵合围中都。1215年5月,中都陷落。

(四)元大都时期

忽必烈建大都

忽必烈建大都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建立中书省,十路宣抚司及燕京行中书省。中统四年(1263),定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67),建国号元。至元九年,升中都为大都,从上都迁都于燕京。从此,北京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元《授时历》

元《授时历》 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至1280年主持创制的历法。施行360余年。《授时历》运用弧矢割圆术解决黄经与赤经、赤纬的换算,运用招差法推算日、月、行星的运行度数,测算出一月为29.530593日,一年为365.2425天,和现在世界通过的公历的一周年时间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定早300年。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 元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死,三月,英 宗即位。即位后推行"汉法"。为仁宗之母答已和铁木迭儿所反对,英宗不得有所作为。遂立拜住为左丞相,拜住 揭发铁木迭儿生前贪污巨万的旧案,追夺官爵封赠,引起了蒙古贵族的不满,御史大夫铁失遂与蒙古宗亲密谋,欲 刺英宗,并与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约定联合起事,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至上都南归,驻骅南坡(今内 蒙正蓝旗东北)。铁失等以阿速军为内应,入皇帝行帐,杀拜住,弑英宗,奉玉玺送漠北晋王住所,九月,也孙铁木儿 即位,为泰定帝。

毛贵进逼大都

毛贵进逼大都 元至正十五年(1355),红巾军东路军由毛贵率领,于至正十七年二月,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由海道入山东,连克胶州(山东胶县)、莱州、益都、滨州、芭州等地。至正十八年二月,毛贵攻克济南。随后进军河北,三月,克蓟州、至郡县枣林、柳林(均在今北京通县境内),进逼大都。因孤军深入,败于柳林。

(五)明代时期

徐达攻克大都城

徐达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将徐达攻大都,首至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库图籍,元亡。徐达至通州时,元顺帝同后纪、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顺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顺帝病死应昌。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北方诸王拥兵势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之策,决定削藩。将五个藩王废为庶人,并派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燕王朱棣。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在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占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云南昆阳(今属晋宁)回族人,明初入宫为太监,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永乐三年(1405),郑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译、工匠、医生等2780余人,携带金银、丝绸、瓷器、布匹和铜铁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后抵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1407年回国。此后,又于永乐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后6次航海出使,历时28年,经亚非30余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此举比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早87年。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纂修,太子少师姚广孝等2000余人参加编辑,永乐二年(1404)编成,赐名《文献大成》。后再次扩充增收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辑成22788卷,凡例、目录60卷,计11095册,定名《永乐大典》。全书以韵为纲、按字、句、篇名、书名分韵收录,未刻板付印。嘉靖、隆庆年间,缮写两部副本,分藏于南京、皇史宬、文渊阁。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时散失。文渊阁副本残缺2422卷,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华书局以历代征集的卷册影印出版。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明永乐四年(1406)七月,议迁都北京。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备料。次年征调23万工匠,上百万民侠及大量兵士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贺。明永乐十五年(1417),北京皇宫建成。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迁都北京。

于谦保卫北京城

于谦保卫北京城 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放弃北京南迁。另一派以于谦为首,主张保卫京城,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谦的主张得到英宗弟朱祁钰的同意。不久,群臣拥护朱祁钰为帝。于谦任兵部尚书后,积极备战保卫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队挟持英宗,攻打北京。在于谦的指挥下,兵分几路,把也先部队击退。也先败后,1450年把英宗送回北京。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 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镇返京 后,景帝朱祁钰尊他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钰重病,英宗朱祁镇与徐有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调兵干人,宣布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徐有贞受命入阁。朱祁镇即位后,逮捕于谦、范广等人,即明史上的夺门 之变。英宗朱祁镇登位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处死。于谦被害后,尸体被市民收殓,由于谦的女婿运回杭州, 葬于西湖边上的三台山。北京市民在东城裱褙胡同于谦生前任过的地方,建立于忠肃公祠。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率50万人马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失利,仓皇后撤。绕道蔚州(今河北蔚县),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被瓦刺军追及包围,明军溃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刘瑾专权

刘瑾专权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刘瑾掌司礼监。与另7名得宠宦官,号称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东厂、西厂。刘瑾掌权期间,引焦茅,刘宇等入阁结成阉党,把持朝政,滥设皇庄达300余处。正德三年刘瑾又加设内行厂,直接掌管。朝中趋附者多呼其"千岁"。正德五年,宦官张永告发刘瑾谋反,刘被捕"入狱"。炒其家得金银几百万两,珠玉珍宝无数。被处死。

宫女案

宫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宫女杨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纪宫醉睡之机,以黄绒带勒其颈部,已至气息奄奄,皇后驰至方被解救。杨金英等人均被处死,史称"宫女案"。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军俺答率军入古北口,兵临城下。首辅严嵩,不准诸将出战。鞑靼军在京郊掠夺8日后撤兵。事后,严嵩包庇总兵仇鸾,杀兵部尚书以推卸责任。史称"庚戌之变"。

疏劾魏忠贤

疏劾魏忠贤 明末,宦官魏忠贤得宠,任司礼秉笔太监,自掌东厂,残害臣民。天启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抗疏劾魏忠贤,列罪状24"条。南北各省官卿贵族同奏章数十条。国子祭酒蔡毅中领监师生干余人,请求追究魏忠贤罪。天启七年崇祯即位,谕告天下以魏忠贤罪,并令锦衣卫逮治。魏畏罪自缢而死。

李自成攻占北京

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陕西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二月进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围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义门、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傍晚,彰义门攻克。崇帧逼周皇后自杀,又杀摈纪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寿皇亭槐树下自缢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陕西米脂人,本名鸿基。崇祯二年起义,初为闯王高迎祥部将,后继为闯王。山海关一战败于吴三桂和满族贵族的联军。1645年被害。

清代时期

清定都北京

清定都北京 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日,李白成率领农民军退出北京城。五月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清兵入北京城。十月初一,顺治帝御皇极门,诏示天下,"定鼎燕京"。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居内城,汉民住外城。为控制汉民在街巷设防木栅栏1755座,并有巡逻兵巡视。外城东、西、南、北、中,有五城御史管辖。八旗兵居内城为:正黄旗,德胜门内;镶黄旗,安定门内;正红旗,西直门内;镶红旗,阜成门内;正蓝旗,崇文门内;镶蓝旗,宣武门内;正白旗,东直门内;镶白旗,朝阳门内。

圈地

圈地 清初,满族统治者用政治强制手段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顺治元年,清廷采纳汉族官僚柳寅东的建议,圈占京郊500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族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本指无主土地和明朝皇族、王公贵族等遗留土地。但满族贵族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共进行三次。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二、三次分别在顺治四年和康熙八年,共圈占土地约17万顷。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满族计量土地以"绳"为单位,每绳42亩。又称丈量土地为绳圈,故名。几次圈地造成汉族农民大量流徙和死亡,破坏了北京地区和附近被圈府州县的农业生产。康熙二十四年清圣祖下令水行停止圈地。

杨起隆起义

杨起隆起义 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组织北京汉 族人和一些八旗家奴,计划12月13日五更举火起事。提 出"反清复明"的口号,组织"中兴军",自称"朱三太子", 当中兴军八旗家奴黄吉、陈益以及其他30多人在鼓楼开 会时,被家主告密,清廷派兵包围,杨起隆应急提前两天 起义,中兴军失败。齐肩王焦三,护驾指挥朱尚贤,阁老张 大等数百人被俘磔死。杨起隆突围奔陕西,7年后被捕, 遭杀害。

京畿圈地案

京畿圈地案 清初圈地时(1644-1645)。摄政王多尔衷将镶黄旗应得之地给正白旗。康熙五年(1666),权臣鳌拜(镶黄旗)与苏克萨哈(正白旗)共同辅政而有隙,鳌拜倚权势执意更换,即镶黄旗在顺义、密云、怀柔、平谷之地不动,而将涿州、雄县、大城、新安、河间、任邱、肃宁、容城等处之地划归正白旗,通州、三河迤东、大路北边至丰润、水平周围之地拨划镶黄旗。命大学士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酌议圈换。朱、王复奏圈地不便、旗民交困,请行停止。鳌拜矫旨将苏、朱、王处绞,家产籍没。1669年康熙计捕鳌拜治罪后,为苏纳海、朱昌诈、王登联平反。

平谷--三河大地震

平谷--三河大地震 清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二日上午10时许,平谷、三河一带发生了本区有史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震中烈度十一,其影响北京城区的烈度七一八。震中一带房屋大部倒塌,人畜伤亡过半。平谷县、通县等地均发生火灾。地震破坏面积纵长约500多公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辽宁、 江苏、安徽、甘肃等省市的94个县有感。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编的一部字典。清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奉诏编辑,成于康熙五十五年 (1716)。该书依据明代梅膺柞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加以增补扩充,以214个部首排列,按十二地支分集,附《补遗》、《备考》收冷僻和音义不全之字。全书共收字47035个,为当时国内收字最多、流传较广的一部字典。书中注音释义引文错误较多。其后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征》改正引文错误2588条。

颐和园

颐和园 万寿山和昆明湖总称,原名清漪园,是清代皇 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中心约 19公里。占地约290万平方米。万寿山系西山余脉,高59 米,昆明湖包括南湖、西湖、后湖(后山之溪涧),总面积 4350亩,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约3米。水域占全园面 积四分之三,周围8公里,以玉泉山和西山为背景,显得 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有关颐和园最早记载是公元1151 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时,在此建立金山行宫。1190年 金章宗时.是西山八水院之一(金水院),山称金山,水称 金水河。元时改称瓮山,1292年郭守敬督开河道,汇泉水 成瓮山泊。嗣后递称大湖泊、西湖、西海。1488-1505年 明孝宗在瓮山建园静寺,1506-1521年明武宗筑别墅于 湖滨,名好山园,复改瓮山为金山,大湖泊为金海。清兵入关后,改称瓮山行宫,1750年乾隆帝为庆祝母亲的寿辰, 在园静寺原基改建成大报恩延寿寺,瓮山更名为万寿山, 改金海为昆明湖,环以围墙,称清溺园。中国历代帝王自桀封即有宫苑池沼之建筑,秦阿房宫、汉上林苑、宋寿山 民岳园等。清漪园及相邻的圆明园可谓集历代离宫之大成。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移用海军经费约3000余万两银子,重加修建,取"颐养冲和"之意,改称颐和园。1900年复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规模。辛亥革命后属溥仪私产,1914年由逊清皇室售票开放。1924年辟为公园。1949年后成为北京主要游览点之一,每年游人达一千万人次。颐和园中除湖、山之外,有宫殿厅轩,楼阁亭堂,寺观塔台,斋榭9-0桥廊,建筑布局,效法江南园林的优点,随地各异其趣,很少雷同之处。全局大体可分为东宫门与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部分,也可分为行宫区和风景区。

东宫门 颐和园原有水旱十三门之称,但主要的大门为东宫门和北宫门,东宫门为正门。东向五楹,南、北各有一座罩门,匾额书"颐和园",是光绪帝手迹。门前有铜狮2只,分列左右。门之正中石阶,雕刻云龙花纹,系圆明园安佑宫之遗物。石雕和铜狮都是乾隆年间制品。正中门专为"皇帝"和"皇后"通行,两偏门为臣于通行,太监兵夫须行走侧门,东宫门内有仁寿门,门庭南北两侧各有朝房9间,旧称南北九卿,是军机阁部、九卿值班房。

仁寿殿 始建于1750年,东向七楹,原名勤政殿,弘历(乾隆)驻园时,在此听政理事。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1903年后,慈禧和光绪在此朝会大臣和接见外国使节。殿前露台上有铜质龙凤各2只,皆中空,系焚烧檀香之具;铜鼎4只、铜缸2只。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将铜缸运到天津,企图劫往日本,抗战胜利后从天津运回。铜铸狻猊1只,传说龙生九子,狻猊是九子之一,能辨忠奸善恶,所以把它放在殿前。此兽龙头、鹿角、狮尾、牛蹄、全身鳞甲,并生有避火纹。狻猊原为一对,放在圆明园内,后被英、法联军毁坏1只。殿前有一块太湖石,高3米,系从睿王园运来,其余为圆明园小红林移来。此殿西侧有延年井一口,系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所凿。仁寿殿内设有象征封建皇权的紫檀木雕刻的九龙宝座,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朝时坐的。宝座后面两侧有两把大掌扇,是仪仗的一种,宋代时由人掌扇,清朝时则固定在宝座后面两旁。殿内还有紫檀木雕成的屏风,上部雕有九条金龙,中间镶嵌在玻璃镜面上,刻有226个不同写法的红"寿"字。此外还有铜用(音lù)端,用端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传说它一天能行18000里,精通各方语言,所以常放在皇帝宝座的左右。鼎炉,珐琅制品,供烧檀香之用。高台角的4只镀金大铜炉是寒冬烧木炭取暖用的。鹤灯是清代点蜡用的大烛台,共有12只,系珐琅制品。九桃铜香炉系乾隆年间铸造。百蛹捧寿图,全幅只有一个大寿字,用蝙蝠作陪衬,以此衬托"寿"字,象征慈禧多福多寿的意思。图上有慈禧的大印记,说明是她亲笔所写,实际上是经过翰林院加工描写而成。插屏,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用朱漆涂在棺木胎上,共涂漆80至90层,待涂漆晾干后再雕花纹,屏上镶有象牙和翡翠等珍品。大镜子,镜框用红木雕刻而成,高5.1米,宽1.5米,为乾隆年问制成。雕刻这面镜子的镜框共用3600个人工。据说这面镜子是瑞典的赠品。桦木根狮是用桦木树根雕成。点翠插屏,屏上是洞庭湖的风景,用翠鸟毛粘贴而成的,这种羽毛永不退色,下面有古钱形标志,说明是乾隆年间所制。太平景"象"与太平"船",象征天下太平,万事如意;船上有八仙过海,五子登科,五子夺魁等图象。仁寿殿内两旁暖阁是慈禧和光绪上朝时休息的地方。放有漆宝蓝大花瓶,是清代时日本政府的赠品。仁寿殿现为陈列室,北殿为图片展览室。

玉澜堂 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烧毁,1886年重建。在仁寿殿西南,因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而得名。南向五楹,门前有子母石两块,左右各有复堂,西为光绪寝所,东为书房,两侧有穿堂配殿各一,东曰霞芬室,西曰藕香榭。1898年光绪在此接见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先是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当她到颐和园时,便把光绪转囚在玉澜堂。为防止他和外界接触,在正殿和东西殿内所有通道各筑一堵高墙到屋顶。

宜芸馆 玉澜堂北面的后院,馆前为宜云门,院内两廊壁间嵌有乾隆临摹名书法家石刻10方,东配殿道存斋额书"思风常扇",西配殿近西轩额书"藻绘呈瑞",宜云门南,有西向临湖夕佳楼。宜芸馆是光绪隆裕皇后住的地方,南向五楹。西配殿为珍纪居住的地方。光绪被囚禁后,隆裕移居园西石丈亭西四所的第一所,珍纪移居第二所。

德和园 位于仁寿殿北,原名怕春堂,建于乾隆年 问,是乾隆帝和大臣们赋诗和举行酒会的地方。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1年慈禧为庆祝60寿辰在恰春堂遗址上重建,1894年完工,共用去71万余两白银。清代共建了四个宫廷大戏台,即:德和园的大戏楼、故宫内的 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分上中下三层,翘角重檐,朱栏绿柱,十分豪华。各层楼板都是活动的,并安有滑车。舞台顶部有7个"天井",台底有5口"地井",可以用来表演各种水法、神怪戏。地板台下的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深约lO米的水井,具有扩音作用。上层天花板上的"天井",主要用于聚音。演戏时可以利用"天井"和"地井"增加舞台布景效果。如从"天井"撤下纸屑,当作降雪,或从"地井"升起莲花,表现仙境场面。天井的设置也是为 了演出登仙或下凡的情景。顶层设有绞车,以便扮演仙人的角色通过天井降下,或演鬼怪的从地下钻出来。据说慈禧爱看戏,当时曾把宫中专司演戏的升平署扩大到380多人。在她生日前后要连演8-9天,叫作前三后五。大戏台对面的建筑叫颐乐殿,正殿南向七检,看戏时,慈禧坐在殿内正中的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上,光绪坐在门外左边窗台处,后妃们则坐在右边窗台处。戏台东西两边的走廊是王公大臣和太监总管李莲英及内廷官员看戏的地方。在为慈禧祝寿的日子,大戏台的最上层是福禄寿康,中层是八仙过海等造型,底下是演正戏的一层。后院有一座玻璃嵌面的大殿,名"庆善堂"。美国女画家卡尔曾在此为慈禧画像。现在德和园内服务人员身着清宫服饰,以清代宫廷礼节接待参观者。

永寿斋 位于德和园西,与乐寿堂后院相通。始建于光绪年间。是总管李莲英的住处,俗称"总管院"。

乐寿堂 南向正殿七楹,乐寿二字取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一语。是慈禧每年4月-10月居住之地。东殿额书"舒华布实",西殿额书"仁以山悦"。庭院中置巨石,名青芝岫,四周均有题刻。此石产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明朝官吏米万钟爱好奇石成癖,准备把它运到自己的花园"勺园"里装饰庭院,但运到良乡时,因财力竭尽,将它弃置道旁。米万钟为此败家,故人称此石败家石。清乾隆帝去西陵扫墓时,发现此石,下令把它运到清漪园,放在乐寿堂院内。其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建成,乾隆下令拆墙毁门,才使这块巨石破门而入。此石很受乾隆喜爱,并取名青芝岫。青字已经剥落,芝岫二字还可辨认。青芝岫形状奇特,状似灵芝,夏秋季节全身被爬山虎覆盖。殿前分列铜质鹤、鹿、瓶、缸等物,象征着"六合太平"。前后院中植紫白两色玉兰花、西府海棠和牡丹,寓意为"玉堂富贵"。堂之前轩临水,额书"水木自亲"四字,门前有灯杆两杆,上架铜楣为当年挂灯之用。轩门外有一石造的雕栏码头,是慈禧由水路到园上岸处。乐寿堂也是慈禧的餐厅。堂内正中有一宝座,慈禧吃饭时在座前拼放三张桌子。每日饭费需60两白银。烧菜的达80多人,加上做茶食点心者,共120多人。乐寿堂里有镀金九桃炉,是用来烧檀香的。大瓷盘用来置放水果。这些水果专供闻香,而非食用。堂内左右各有一幅座屏。座屏的刺绣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右边是孔雀开屏,左边是百鸟朝凤。根据中国传统,百鸟朝凤是寓意慈禧至高无上的尊严。点心专用桌的玻璃板下雕刻着杭州西湖风景,桌内养金鱼,供慈禧用点心时观赏。乐寿堂共分4室:东外室是慈禧吃早点、饮茶室,东内室是更衣和休息室,西外室是处理政务之室,西内室是卧室。九龙宝座的后室是宫女、监、执事官听差的地方。当年,在颐和园侍候慈禧的有 100多人,在乐寿堂有48人,其中宫女20人,太监20 人,女执事官8人。乐寿堂里装的电灯,由德国人于1903 年安装。小电站位于文昌阁外。

扬仁风 位于乐寿堂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 重修。名称引典晋人袁宏赴任前,大臣谢安相赠摺扇一 把,暗示要"奉扬仁风"。此殿呈扇面状,又称"扇面殿"。

长廊 中国园林建筑中有游廊、曲廊、回廊、花廊、水 廊和抄手廊等。颐和园的长廊是廊中最长者,它以建筑精 美、曲折多变和彩画丰富闻名于世。1750年,乾隆为其母 观赏昆明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长廊。它在万寿山南麓, 面向昆明湖。总长728米,共273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 东、西延伸,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自东向西建有留佳 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长廊的地基和廊身随万寿 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起伏,四座八角重檐亭是高低和变向 的连接点。由于处理巧妙,利用左右的借景而转移了人们 的视线,所以游长廊时并不感觉到地势不平,走向曲折。 长廊的全部梁枋上,分别绘有大小彩画14000多幅,这些 彩画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戏剧故 事。内容无一雷同。其中有500多幅绘有象征长寿的仙 鹤。1860年长廊遭英法联军焚毁,后慈禧下令重修诸景。 并着如意馆画师到杭州重绘。1958年和1978年对长廊 进行了两次整修。与长廊相连属之建筑,东为对鸥肪,西 为鱼藻轩,均突出石岸,前部三面临水,背倚长廊,在夏季 尤称胜境。

石丈亭 在长廊之西尽头,亭有太湖石高约丈余,因 宋米芾嗜石,尊石为丈,而得名,其北为西四所,系住宅, "戊戌政变"后珍妃曾一度幽禁于此。

养云轩 在乐寿堂西,门作六角形,额书"川咏云 飞",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白石拱桥。养云 轩正殿五楹,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缘,为一所四合 院。是随慈僖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 女画师缪素筠曾住于此。

无尽意轩 位于养云轩西的一处独立院落。前临荷 池,绕以曲垣,背山临水,所谓"意行无尽是溪山"。院内墙 上装饰有造型各异的什锦灯窗。正轩五检,东西各有3间厢房。

意迟云在 位于养云轩后半山坡上,光绪年间建。系敞厅3间,取自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诗意。背叠山石,旁通曲路,为夏季乘凉胜地。

福荫轩 在养云轩后半山上。乾隆年始建,原名餐秀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重建为舒卷形式的单体建筑,改为今名。其西有巨石刻有乾隆御题"燕台大观"4字,再西为重翠亭。

国花台 在无尽意轩以西,1904年建(光绪二十九年)。依山叠上作梯状层台花坛,遍植牡丹,清廷以牡丹为国花。

含新亭 在乐寿堂后半山上,旁有二剑石,系自畅春园移来。系乾隆年始建,光绪年重修。当年茅屋野灶,悉有乡村景物,现只余一茶台。

写秋轩 在养云轩西半山上,轩左右有寻云,观意二亭,其间曲廊相通。轩前后遍植红枫黄栌,轩内种菊花,是游山赏秋之处。东北为重翠亭,再东为干峰彩翠,系一城关式建筑。

园朗斋 写秋轩东,乾隆年始建,光绪年重修。斋三楹,前有瞰碧台,可俯览山林景色。

介寿堂 在排云殿之东,原为乾隆年大报思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

排云殿 前门额书排云门,南向临湖有牌楼一座,南北两面额书:"星拱瑶枢","云辉玉宇"。门前两侧分立铜狮两只,松相下有"排衙石"12块象征十二生肖形状,为畅春园之故物。进门正中为排云殿,建筑居万寿山中心,原为圆静寺旧址,于1750年始由弘历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慈僖始改建为排云殿。排云殿之名引自晋朝诗人郭璞《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门内有池,名金水河,架以石桥,名金水桥,东殿为玉华,西殿为云锦,上升石阶为二宫门,入门东配殿为芳辉,西配殿为紫霄,正中为排云殿,顶覆黄琉璃瓦,连同复道夹室共为22间,为慈禧作寿受贺之所。殿前丹陛平台,绕以石栏,上列铜龙、铜凤、铜鼎。台下有铜缸及露陈座。当年,石座上陈设青铜器,以示皇家之富。殿中陈列古物甚多,前后两院配殿变陈列古物时钟玉器书籍等类,殿侧长廊斜线上升为德辉殿,亦为陈列古物之所,再拾级上升为佛香阁。

佛香阁 位于万寿山前山,是颐和园标志,佛香阁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顶为八角攒尖式,阁内二至三层有旋转式楼梯,其下石级为朝天磴。1750年建大报恩延寿寺时,原打算在这里仿杭州六和塔造一座9层的延寿塔。1758年延寿塔修到第8层时奉旨停修,并拆除改建为八面三层四重榴的佛香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的佛香阁是1891年按原样重建,1894年竣工,耗银78万余两。慈禧每逢初一、十五到此烧香祈祷。阁内原接引佛(即阿弥陀佛)已不存在。东为敷华亭,西为撷秀亭,沿亭外有石级,东通转轮藏,西通宝云阁,西北为五方阁,均为佛香阁系列建筑,四周叠山堆石,下通石洞,回环曲折,互相连贯。用寺、观点缀园林,为中国特有风格。环阁远望,西郊景物尽收眼底。

智慧海 在佛香阁北。智慧海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如海。清乾隆年间建造,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枋梁,俗称无梁殿。1860年英法联军将殿内木制佛龛烧毁,并把后壁上1008个琉璃小佛像全部捣毁。

转轮藏 在佛香阁东侧,正楼三楹,二层三重檐,殿内供奉佛像,殿顶饰有福、禄、寿三星,是清帝、后礼佛咏经的宗教建筑。仿宋代杭州西湖法云寺藏经阁。正殿两侧有二层八角配亭,亭内木塔可贮藏经卷,木塔有轴,下设机关,推之可转动,由佛教法器"转经涌"演化而来。

万寿山昆明湖碑 位于转轮藏前,是园内最大的一块御碑,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碑以青白石雕制而成,通高9.87米,竖立在须弥座上。碑座、碑帽及碑体四周镌刻图案。碑文四面阴刻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正面是"万寿山昆明湖"6字,两侧为乾隆御制昆明湖诗,背面有乾隆皇帝记述修浚昆明湖始末的《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气韵流,端庄秀丽。

宝云阁 俗称铜亭,在佛香阁的西边,此亭建于乾隆年间,当年称金殿,它是为显示皇权的高贵与尊严而特意制造的。铜亭铸造于1752年,高7.5米,重207吨,座落在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据历史记载,铜亭铸造后,磨凿下的铜屑达2.5吨。铜亭花纹是用中国传统的拨蜡法铸成的,阁内南墙上刻有铸匠、凿匠、拨蜡匠、木匠等的姓名。清朝时每逢初一、十五在这里举行参拜仪式,让喇嘛到这里来念经,为帝后祈福求寿。阁的后壁上高约10米的莲花框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的。1860年,阁内原供奉的佛像、七层雕漆佛塔和铜掐丝珐琅供物等陈设,包括门窗全部被英法联军抢去,仅剩一张20吨重的铜桌。铜桌于1945年被日军盗运到天津,抗战胜利后才运返颐和园。阁后为五方阁,下有"石影壁",高丈余,中嵌大理石,成山水状,阁前有一大石坊,建筑颇精,前后均有额。

清华轩 原为延寿寺罗汉堂遗址,1892年与排云殿同时建筑,正面东西各五楹,庭中有莲池,架以石桥。

邵窝殿 在宝云阁西南半山处,宋时邵康节有居室名"安乐窝",清乾隆年仿此建造,名以邵窝取安乐之意。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大火,光绪年重建。曲廊西通云松巢,其西有亭名绿畦亭,其南为清华轩。

山色湖光共一楼 在对鸥肪北面,与长廊相连,是仿镇江金山阁之制建造的。楼高三层,每层供佛。

听鹂馆 在长廊西部清遥亭之北,正厅五楹,前有小戏楼二层,前厅十五楹,东院为贵寿无极,南北厅各三楹,旁有游廊,东南三层小楼,为山色湖光共一楼。清代帝后在此欣赏戏曲和音乐,故称听鹂馆,已改为宫廷式餐厅。由楼经走廊至鱼藻轩,可远眺玉泉山,俯览荷花。

画中游 在听鹂馆北山半坡,系二层八角阁楼,名为"澄辉阁"。东西有小楼各一,东曰爱山,西曰借秋,正中五间正殿名为"画中游",亭后山石磷响,有自然之美,俯视藻鉴堂西堤等处烟水苍茫,野鹤翔空,如置身画中,前有大理石坊,刻有长额诗联,其后为湖山真意。

湖山真意 在画中游北,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清音山馆"。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重建。敞厅三楹,比画中游高一层,登临远眺,南、西、北三面景物尽收眼底。

清晏舫 1755年始建,船体全部用大理石砌成,长36米。乾隆建造石肪用意是引用唐朝魏征告诫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1795年乾隆死后,他的宠臣和珅被嘉庆抄家赐死,和珅的罪状中,有一条是在他的赐园中模仿了御苑的景物。据说模仿的就是石肪。北京大学未名湖原是和砷赐园,未名湖上的石肪与这里的石肪相似,但要小得多。石肪原为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船体被保存下来;1893年重建时,改成西式舱楼,并在两侧增添了石刻机轮,取"河清海县"之义,命名清晏舫。1903年加筑一层木结构的西式层楼,轮窗上嵌有五色玻璃,上下楼各有一面大镜子,可以反射昆明湖水的波纹,坐在镜前有如在水上漂荡之感。当时慈禧常在石肪上饮茶作乐,观赏湖山景色。石肪船体上有4个龙头突出在外;下雨时,舱楼顶部的雨水通过四角空心柱流进龙口,吐出水来。这种排水设计在建筑上称内排水。东侧寄澜堂,为登石肪必由之路。距石肪不远有一只旧式轮船永和号,它是日本制造的。1903年日本政府将其馈赠慈僖,置于此地。

荇桥 在石舫之北,横跨万字河上,桥为敞亭。清代,桥两头各有一座牌楼,东为"蔚翠"、"霏香"、西为"烟屿"、"云岩"。桥西为五圣祠、迎旭楼、澄怀阁,皆四周环水,惟有荇桥可通东岸。

寄澜堂 位于石舫东侧,面阔三间,临湖南向,中为穿堂,西侧有桥与石肪相连。

延清赏楼 位于荇桥东北,两层楼上下各三楹,依山 南向,南为穿堂殿、斜门殿,中间有圆亭名小有天。此数 处,原为园中西买卖街上一处铺面建筑,旧称小苏州街,设店铺点缀园景,商人用内侍充之,路西为临河殿,因南 至荇桥,北至贝阙之一段,依河设肆,颇似苏州,故有小苏 州街之称,贝阙额书宿云檐,通衢巨镇街头多有此种建筑,其下为城关式,顶上建阁为关羽庙,西北为船坞,再北过半壁桥,为如意门,门内西侧为德兴殿,再西为西宫门。

澄怀阁 位于万字河西岸,原为水周堂旧址,清乾隆年始建,光绪时改建易今名。

宿云檐 位于延清赏楼北侧,两层城关式建筑,内供关帝像,乾隆御书额曰:"浩然正气"。乾隆时,清漪园沿湖还设围墙,此处为入园关卡,有重兵把守。

德兴殿 位于如意门内,乾隆年始建,原为侍卫房,光绪时改建,为慈禧去玉泉山、香山等处更船易轿,往来 小憩之处。

知春亭 位于昆明湖东岸的小岛上,"知春"源于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四角重檐攒尖顶。

耶律楚材祠 在玉澜堂前东侧,有词三楹,塑有耶律楚材像。耶律楚材(1190-1244)是元朝开国元勋,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教、释老、医卜之说,为成吉思汗所重用。耶律楚材死后,元朝为他建祠。殿后有一座耶律楚材墓,殿前有乾隆御题石碑一座。

文昌阁 位于昆明湖东堤北端,乾隆年始建,原为清漪园的城门。1984年进行整修,1985年开放。文昌阁的基座为城关式,上分三层楼,内供文昌帝君铜像,左右侍立童男、童女。登阁可望万寿山、昆明湖,西面远处还有连绵的群峰和玉泉塔,远近融合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

铜牛 1755年铸造。铜牛卧置在刻有波浪的青石座上,是扩大昆明湖时铸置的。牛背上篆刻有清乾隆御笔《金牛铭》,意为镇压水患。关于铜牛有多种传说。其一说,北京有金、木、水、火、土五镇。昆明湖为镇水。相传,牛识水性。中国古代夏朝大禹治水时,为防止河水泛滥,每治理一处即铸一铁牛沉于河底,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牛沉于水,而把它放在岸边。颐和园的铜牛即据此传说铸造的。其二说,颐和园的排云殿是全国的中心建筑,上有佛香阁耸立,下有云辉玉字,皇帝把自己和玉皇大帝相 比,视昆明湖为"天河",在河的两侧,各建象征牛郎、织女的建筑。东侧的铜牛象征"牛郎",西侧的"耕织图"象征"织女"。耕织图在昆明湖畔的西北角颐和园墙外,立有一座造型古朴的昆仑石碑。碑座高O.5米,长2.5米,宽1米,其上雕有海水图案;碑身高2米,宽1米,厚O.6米,正面刻有"耕织图"三字,石碑附近原是清橱园的一部分。重修此园时将清漪园的西部几组建筑群放在墙外。"耕织图"石碑也就不在园中了。其三说,铜牛是为防洪、考察水位而设的。紫禁城的地基与昆明湖东堤相比约低lO米。颐和园铜牛的水平线,高于皇宫围墙,在乾隆年间,海淀附近每到雨季,常常大雨成灾。为了皇宫安全,根据昆明湖与铜牛的水位差,及时加高皇宫围墙,万一昆明湖东堤决口,皇宫仍可安然无恙。铜牛长1.75米,高1.14米,宽O.84米,牛背上铸有80字的篆文《金牛铭》。

廓如亭 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当年颐和园没有东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如此壮观,是为了与十七孔桥以西龙王庙岛上高台上的楼阁亭台遥相呼应。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时也居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之冠。昆明湖南部有出水口,慈禧从水路到颐和园时,所乘之船由此入园,并到龙王庙烧香拜神后,再坐船到对岸乐寿堂去。

十七孔桥 建于1750年,长150米,宽8米,本名长桥,由东堤通龙王庙,桥石栏杆顶上各雕有小狮三、四,形态各异,共544只,桥栏尽处,各有大石狮两只,桥的造型兼有北京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的特点。雕镂颇精,桥之中孔南北均刻有横额和长联。从桥两端都可以看到中孔,中孔为第9孔,9是中国古代帝王最喜欢的数字,故设计如此。

龙王庙 建于昆明湖中岛上(俗称蓬莱岛),原来庙内有金面四海龙王像。1750年,乾隆帝建园时,将旧有龙神伺修葺后命名"广润灵雨祠"。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多次于庙内拈香祈雨。后人以龙王庙概称全岛,岛上还有月波楼、鉴远堂、涵虚堂等建筑。庙门前有牌坊,祠名为明代杭州十寺之一,旧时多以龙王庙建于河堤或河心。岛上环周有石栏。除冬季外,北岸到此往返多乘游船。

涵虚堂 在广润灵雨祠之北,堂南向,前后共八楹,乾隆时名叫望蟾阁,与排云殿隔湖相对。因式样系仿武汉黄鹤楼,又有小黄鹤楼之称,为南湖最高之建筑,清帝在此检阅水陆兵将会操。原为三层高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一层,改为今名。岚翠间在涵虚堂之下,北面临湖,由涵虚堂之廊底下穿洞历阶可达。

鉴远堂 在龙王庙之西,南向五楹,堂后五楹名澹会轩。由鉴远堂遥望绣漪桥、西堤、藻鉴堂等处,杨柳护堤,波平如镜,时见水鸟追逐,有如江南风景。

凤凰墩 位于十七孔桥南面水域,孤立湖心,乾隆年间仿无锡之黄埠墩建造,与南湖岛龙王庙对峙,寓意龙凤呈祥。岛上原有会波楼一座,楼顶立一铜凤,可随风转动,亦称观凰楼。此楼道光年间拆毁。现新建一座六方小亭。

绣漪桥 临近围墙东南隅,其式高拱,全系石制,俗称锣锅桥,湖水经此注入长河,桥面石级急峻,为园中石桥之最高者。清帝后乘船出入园必经此桥通过。凭临桥顶观赏,山色湖光,蔚为大观。

西堤六桥 北由西宫门里起,南至绣漪桥,长约四里半,仿杭州西湖苏堤所筑,共有6桥,由北到南曰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再南为柳桥,各桥建筑式样不同,实用与观赏并重。界湖桥是3孔石桥,桥身呈十字状。豳风桥原名桑萱桥,仿江南农村景点,是长方形桥亭的屋桥。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堤的一处通道,帝后的龙舟可从桥下穿行,由于桥体洁白,仿佛一条玉带而取其名,在颐和园诸桥中颇富盛名。镜桥 名称源于唐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有八角重檐桥亭。练桥名源自"澄江静如练"诗句,有4角重檐桥 亭。柳桥据唐杜甫"柳桥晴有絮"诗句而得名。沿堤杨柳,夏秋景致更佳,堤西则芦花浅水,叉港纵横,堤东则轻舟 画肪往来如织,游者多以西堤较远,至者较少。西堤的西 面,有藻鉴堂、治镜阁、畅观堂等岛屿,据说是仿照古代造 园的"海"中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传说手法布置的。

畅观堂 在园之西南隅,玉带桥之南,另有斜向西南 小堤可达,乾隆时仿杭州"蕉石鸣琴"景点而建。1897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正堂五橄颇宏敞,东三楹,其南东西各有一亭。苑路平整,清爽幽静,地势高耸,可望见墙外之高水湖、养水湖,俯视则芦获稻畦,水鸟追逐,宛如水 乡,与园中其他景物迥然不同,堤上杨柳依依,夏秋尤饶佳趣。

藻鉴堂 位于昆明湖最南端水域中,它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寓意"海上三神山"。清漪园时期,乾隆帝 曾在此休憩品若,吟诗赏景。清末,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使臣夫人。

治镜阁 在畅观堂之北,建于乾隆年间。居湖心,水上阁楼高三层,四周有内外双城,内城与外城城楼上有四座城门,俗称"团城"。1860年遭英法联军破坏。现只有一个城基。环城皆水。 绮望轩在如意门大桥之东,东为味闲斋、构虚轩,仅剩遗址,向北临湖为会芳堂,堂之北岸为妙觉寺,寺西为嘉荫轩遗址。

赅春园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万寿山后山西部因地制宜建造的一座小园林。此园依山筑室,风格独特,占地约500余平方米,由宫门、蕴真赏惬、清可轩、香岩室、 留云阁等景点组成,其中清可轩最负盛名。该轩以天然岩石为壁,犹如一座古朴的天然洞府,其建筑结构堪称一绝。清朝,每至夏季,乾隆帝都要来此避暑,并在这里吟诗作词,借景抒怀。这些诗词镌刻在清可轩及赅春园各处岩壁上,为景色清幽的园中增添了无限的意趣。在留云阁内壁间还雕凿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四周围雕着十八罗汉群像,造型生动,各具面目,是清沥园中的石雕珍品。1860年此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苏州街 位于万寿山后湖西岸,又称买卖街,全长270米。清乾隆帝仿江南街肆而建的一条水街。据资料记载,此处铺面房内悬挂的货物皆由木料精制而成。清帝后游玩时,太监、宫女装扮成村男市女,品茶易货,以博帝后欢心。乾隆帝称为"大块假文章,兼复假图画"。1987年重新修建。

北宫门 上下两层的门楼,面阔5间,下层楼的3间辟为楼门,楼北各有东西朝房5间。 须弥灵境原是乾隆时在万寿山后建造的一组宗教建筑群,由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等组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仅剩殿基,光绪时部分建筑重修。

花承阁 在须弥灵境之东,原有"莲座盘云殿"、"六兼斋"、"多宝塔"和"花承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一座多宝佛塔,塔高五丈,八面七级,金顶石座,塔前石碑刻乾隆所书"八宝塔颂",有汉、满、回、藏四种文字,下有圆城围绕,塔之西南为善现寺遗址,现仅剩梵塔一座。

香岩宗印之阁 在智慧海之北半山上,是后山最大的建筑,亦称后大庙。原是一座三层巨型楼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于1890年重修为大佛殿,仍名香岩宗印之阁。大殿北向,内有铜质"大佛像"及"十八罗汉"等物,系由前山延寿寺改建排云殿时移来,南上半坡,多为劫后遗迹。

四大部洲 1982年修复,是一组西藏摩耶式的喇嘛寺庙,由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四座喇嘛塔和一座佛殿等21座建筑组成。

多宝琉璃塔 位于后山东部半山上,建于清乾隆年问,七级八角攒尖佛塔,高16米。白石塔座,塔身镶砌刻有佛像的五色琉璃砖,一、三、五层券门供有佛像,镀金铜塔刹呈铃铎式。

寅辉·通云 位于苏州街两端,为两座城关式建筑,东为"寅辉",西为"通云",建筑风格与苏州街相似,体制小巧,为苏州街的关口。北岸湖叉即通往北船坞。再东为澹宁堂故址,址南有房3间,两侧有石墙,名长行院。

平台亭 在湖之北岸,新建木桥一座,因名平台亭桥,北岸绿湖,树木繁茂,颇为幽静。其东为益寿堂后桥。

眺远斋 谐趣园之北,建于光绪年间。紧临北墙之土埠上,又名看会楼。清末,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民众每年阴历四月到妙峰山进香,各路"皇会"依次献技,在墙外表演节目。

谐趣园 在园之东北隅,宫门三楹西向,初名惠山园,因仿无锡惠山寄畅园造园而得名。1751年始建,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静趣,谐过田之中和"之意改为谐趣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重建。谐趣园以一水缪为中心,四周环绕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和瞩新楼等建筑,又有小桥、亭榭、游廊曲径,曲折相连,自成格局,是中国园林建筑中园中园的布局手法。谐趣园共有桥5座,其中以知鱼桥最有名。取名知鱼桥是引用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丘"的一次有关知不知道鱼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慈禧在颐和园时,常常在谐趣园钓鱼。知鱼桥在荷池东南角,为一青石平桥,桥东端有石坊,镌有诗联,桥西为饮绿亭。湛清轩在涵远堂东北,南向三楹中间树一碑,刻乾隆手题杂咏,前有小亭,额曰兰亭,内有"寻诗迳"碑,东西通有曲廊。

涵远堂 建于嘉庆十六年,是谐趣园内主要建筑。原为墨妙轩,在荷池之北,建筑轩敞,面阔5间,堂前湖畔有一石码头。现辟作古物陈列室。

瞩新楼 在园之西北,原名就云楼,后被英法联军烧 毁,光绪时重建,改名瞩新楼,取瞩目一新之意。上下二 层,上层柱脚与山径地面略平,开门西向为轩,东向为楼, 下层系就崖际建筑,自上步梯而下,即至谐趣园内。楼北 丛竹流泉,宛似山溪,山石间架以板桥,镌"岚沼"二字,水 流淙淙,注入荷池趣极自然,石上镌字有"泉流不息"、"玉 琴峡"等字。

知春堂 在园之西,乾隆时名为载时堂,光绪年间改 为今名。坐东朝西,背山面水,五楹带廊,前有月台。咸丰帝曾在此召见军机大臣。

澄爽斋 在瞩新楼南侧,呈凸形,有露台伸向水中。

霁清轩 由涵远堂后登蹬道,逶迤入垂花门内,轩三楹,北临曲涧,东有小亭,西有清琴峡、曲廊环绕,境颇幽遂。

清琴峡 霁清轩之西侧,下有石峡,细流如琴韵,近旁奇石嶙峋,树木蓊翳,有自然之美。

兰亭 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故事。亭内有乾隆御制"寻诗迳"诗碑。亭北为湛清轩,东为小有天亭,亭北侧有涵光洞,洞上石刻"云窦"二字,为慈禧手书。

澹碧 乾隆时名澹碧斋,光绪时重称澹碧,慈禧曾在此垂钓取乐。

后湖 西起界湖桥,东至谐趣园,清溪萦洄,忽狭忽阔;自西往东有半壁桥,长桥,平台亭桥,益寿堂后桥。北宫门桥左右,为苏州街。

景福阁 在东山头荟亭(双亭)之东,厅宇轩敞面对南湖之十七孔桥,阁外地势平阔,环以叠石,与益寿堂、荟亭、如意庄、自在庄互相连贯。是沟通园内各主要风景点的枢纽。1750年乾隆时在此建昙花阁。1892年在县花阁旧址上建景福阁。据说"景福阁"3字是慈禧的笔迹。景福阁是慈禧赏月观雨的地方。冬天有时来此赏雪景。

益寿堂 在景福阁之东,四合小院,院墙镶有什锦花窗,檐下悬慈禧手书"益寿堂"匾。正房松春斋五楹,后接抱厦3间,东西有配房,曲廊连接。院内柏木森森,古藤缠绕。是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场所。毛泽东曾在此宴请民 主人士。

如意庄 在景福阁之东,茅屋数间,额书"乐农轩",轩旁有永寿斋、平安室,装饰极简,质朴无华。1902年慈禧命工匠参照京郊昌平西贯市村的农舍式样而建。清末,屋前空地辟为菜畦、麦地、围以竹篱。

赤城霞起 在谐趣园之西南,为一关烟式建筑,南曰"紫气东来",北曰"赤城霞起"。每当朝晖夕阳时,可见赤色如霞,故乾隆帝题此额。园中苑路所建关阙式高阁,如贝阙、寅辉、文昌阁、赤城霞起,其结构略同,用作添景,过之如置身驿路。紫气东来,相传老子过函谷关时正值太阳升起,照得云雾一片通红,按道教的说法,这是吉祥的预兆,故有"紫气东来"之说。赤城霞起,据说古代在江苏有座赤城山,山上石头均是红色。晋朝诗人作《赤城赋》,由此得名。

寿膳房 位于德和园东门外,为八所四合大院,俗称"东八所"。是慈禧太后的专用膳房,100多间房屋,占地8000多平方米,多为中式四合院。慈禧晚年长居园中,每日膳食费用常例60两白银,太监、厨役、茶役多达128人。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大型类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馆编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编成。收书3503种,计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

该书缮写七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江苏镇江文宗阁、江苏江都(即扬州)文汇阁、沈阳文溯阁、杭州文澜阁。文汇、文宗本毁于战火。文源本被英法联军焚毁。编书同时,由永瑢、纪购等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收录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编成。次年又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为其简编本。

木兰秋狝

木兰秋狝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以后,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并处理朝政,直到秋狝之后再返回北京。清代帝王秋狝木兰时,往往还要会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笼络蒙古上层贵族。木兰围场在承德避暑山庄北,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极好的狩猎之地。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离宫别苑。占地560"万平方米。有康熙用三字题名的36景(如意洲、烟雨楼等)和乾隆用四字题名的36景(如锤峰落照、梨花伴月、四面云山、月色江声、南山积雪等)。这些景区博采全国各地园林艺术风格而建,使山庄成为中国各地胜景的缩影。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4/5,平原约为1/5。平原中湖泊占一半。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等建筑群。正宫有九进院落,主殿为"澹泊敬诚"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松鹤斋在正宫东,有七进院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为乾隆幼时读书处,由6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布置。东宫在松鹤斋以东,已毁于火,除"卷阿胜境"殿外,仅存基址。湖泊区在宫殿区北部,是山庄的风景重点,72景中有31景在湖区,其中"月色江声"、"如意洲"是皇帝饮宴和会客之所;金山亭和烟雨楼是眺望风景之处。平原区的试马埭是表演摔跤和赛马的地方。万树园建有蒙古包,乾隆在此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平原西侧有文律阁,为仿宁波天一阁之建筑,曾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山岳区的"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分别有3座亭,控制山庄北、西北、西三面山区。山庄的东面、北面有承德外八庙,为仿西藏、新疆一些著名寺院的形制而建。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

林清起义

林清起义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200人潜入北京,准备攻打东、西华门。清廷调火器营1000余官兵镇压。起义军因势单力薄而失败。十七日,林清被诱捕,二十三日,嘉庆帝在瀛台审讯林清后处林清以碟刑。林清,宛平县黄村宋家庄人。北京天理教首领。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借口鸦片贸易发动的侵华战争。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道光十八年)达4万余箱。道光皇帝下令禁烟。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37万余斤。其间英军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军攻广州、厦门被击退,遂北上攻占浙江定海,进犯大沽。要挟清政府谈判,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并把林则徐、邓廷帧革职。1841年1月,英军在双方谈判之际,以武力相威胁,攻占虎门外的两个炮台,强占香港岛,迫使瑜善屈服。琦善的妥协行径激起广州民众的义愤,道光帝决定对英作战,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2月英军攻陷虎门,提督关天培殉国。4月英国政府决定扩大侵华战争。5月英军炮轰广州,奕山求和,订立《广州和约》,英军在三元里一带遭到数万民众抗击,被迫退回军舰。从1841年8月至1842年6月,英军又先后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吴淞、镇江。8月英国军舰到达南京江面,道光帝派耆英、伊里布赶往南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从此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北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杨韦之乱、石达开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国藩分三路围攻太平军,主力从安庆进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覆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佳 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慈僖离京逃往承德。10月18日,英法联军 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见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张家湾、通州失陷 后,英法联军继续西犯,于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一日自郎家坟分3路进攻八里桥一带。遭驻守当地的3万清 军抗击,死伤干余。后因大学士瑞麟等临阵先逃,胜保受伤,清军溃散西撤,八里桥失陷。次日,咸丰帝率后纪宫眷 等自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见木兰秋狝)。胜保(?-1863),满洲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字克斋。镇压太平 军和捻军,诱捕英王陈玉成。1863年在镇压陕西回民起义时,以"讳败为胜"等罪,被责令自裁。

张家湾之战

张家湾之战 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后,向北京进犯。清廷派怕亲王载垣赴通州,同英、法代表谈判。因英法两国索需苛重,会谈破裂。清军将英使巴夏礼一行26人、法使13人扣押解往北京(10月8日释放)。英法联军即进攻京郊军事要隘张家湾。清军阻击后,被迫撤退。9月18日,侵略军占领张家湾,将该镇洗劫一空,妇女被逼自尽者达干人以上。同日通州失陷。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原称中英、中法、中俄《续增条约》。是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由钦差大臣奕訢同英、法、俄代表,分别于咸丰十年(1860)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和十一月十四日在北京签订。

对英、法两国,除确认《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①赔款银各增为800万两;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准许招募华工出国; ④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⑤准许法国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教,赔还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

对俄国,除确认中俄《瑗浑条约》外,又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俄国;规定中俄西段边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增开喀什噶尔(喀什市)为商埠;准许俄国商人在库伦(乌兰巴托)、张家口零星贸易;俄国在喀什噶尔、库伦设立领事官,在华俄人享有领事裁判权。

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 因发生在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1861)清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传位5岁的载淳,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定明年改元祺祥。同年11月,载淳生母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谋,由当时留守北京的奕訢掌握军队,利用皇室回京时机,发动政变,逮捕顾命八大臣,将肃顺处斩,载垣、端华赐死,其余5人革职。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辅政,改年号为同治。咸丰帝(1831-1861),爱新觉罗·奕,1850-1861年在位。在位期间依靠曾国藩、肃顺等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肃顺(1816-1861),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载垣·爱新觉罗氏。1825年封怕亲王。在张家湾之战中,扣押英使巴夏礼。端华·爱新觉罗氏,号端友。1846年封郑亲王。奕訢(1833一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初封恭亲王。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展洋务运动。后受慈禧猜忌被解职。慈安太后(1837-1881),清咸丰帝后,钮祜禄氏。同治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慈禧太后(1835-1908),咸丰帝纪,叶赫那拉氏。其子载淳即位(同治)后,尊为太后。清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清同治、光绪年间,以恭亲王奕訢、文祥、崇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活动。主要是兴办实业和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军。在教育上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后设立方言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洋务学堂。义和团运动后,洋务派作为一种政治势力逐渐解体。

首批留学生出国

首批留学生出国 洋务运动开始后,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派留学生出国。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容闳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12岁至14岁的少年30人前往美国,其中有梁敦彦、詹天佑、唐绍仪等人。以后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法军不宣而战,进攻越南北 部和红河三角洲的中国军队。清军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6 月,法军进攻谅山。8月,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中国损 失战舰、商船30艘,马尾造船厂遭破坏,伤亡700余人。 同时,法军侵犯台湾基隆。淡水一战,法军败逃海上。1885 年初,法军攻占谅山、镇南关(今友谊关)。3月,帮办广西 军务冯子材率军民收复镇南关、谅山,歼敌干余、重伤法军统帅尼格里。刘永福率黑旗军取得临洮胜利。法国茹 费理内阁因此垮台。清政府派英国人与法国在巴黎秘密 言和,订立《停战协定》。6月,李鸿章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战事结束。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1888年3月20日,英国发动 第一次侵藏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缔结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归英国保护。1903年12月lO 日,英国借口通商和边界问题,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8月3日攻陷拉萨。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中 英续订藏印条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日本为夺占朝鲜与中国发生的战争,因发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日军偷袭牙山口外丰岛的北洋水师,击沉清租用运兵的英船"高升"号,死700名士兵,俘获清护航舰一艘,重伤一艘。同时,日军进攻牙山附近的中国守军。清政府8月1日下诏宣战。9月,日军四路围攻平壤。守城清军奋力抗击。总兵左宝贵阵亡。统帅叶志超弃城逃回国内。日军继而进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在黄海海面,中日海军交战,双方参战舰只各12艘。日舰悬挂美国国旗作掩扩,攻击北洋舰队。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下令还击,伤日舰多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率舰拼撞日舰,被鱼雷击中,250名官兵殉国。"经远"号管带林东升中弹阵亡,战舰被鱼雷击沉。11月,日军攻陷大连、旅顺。1895年1月,日军派舰船25艘,陆军2万人,在山东成山头登陆,攻占荣城,水陆夹击困守威海卫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顾问副管带英国人马格禄和美国人浩威及部分将领主张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尽。刘步蟾奋勇抵抗,弹尽后炸毁军舰,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部覆灭。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没后, 清廷派李鸿章赴日谈判。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了共11款的《马 关条约》。

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 澎湖列岛给日本;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库平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 征一切杂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驶入以上各口。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4月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国内各阶层人士反对割地讲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举行会议,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主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强学会

强学会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团体,又名译书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该会兼具学校和政党性质,主张变法图强。得到军机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书孙家鼐等人支持。有会员数十人,每10日集会一次。8月17日创办《万国公报》(3个月后改名为《中外纪闻》),随《京报》附送达官贵人,在琉璃厂创办图书馆。在上海设分会,发行《强学报》。1898年1月,慈禧太后以"私立会党"之名,查禁强学会,封闭所办图书馆。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支持维新变法。1897年被慈禧太后革职。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下诏定国是,颁布维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 提倡实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兴办农会和商会,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 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取消满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军事方面裁减绿营,精练陆海军,筹办兵工厂,培养 海军人才;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兼学中学西学的学校;设立译书局、编译局,奖励著作,允准自由 开设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减冗员;撤销无事可办的衙门;广开言论,提倡官兵 上书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废除新政。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又称戊戌维新。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并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运动,因发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战争(1895)中国战败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创立强学会,推进维新变法运动。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秦请光绪帝及时变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奉旨上统筹全局折,详论变法主张。4月12日,康有为在北京粤东会馆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康、梁等维新派主张,下明定国是诏书,起用维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并从6月至9月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政(见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命其专办练兵事务,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拟靠袁世凯助行新政。袁世凯表面许诺杀荣禄,诛戮后党。但9月20日,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荣禄当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绪帝,矫旨称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21日起坐殿办事,重掌政权。同时, 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出动3000军誓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随即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荣禄(1836-1903),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变中被害的6位维新派志士。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1896年为候补知府。1897年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等办时务学堂,次年办《湘报》。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与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称军机四卿。9月18日夜访袁世凯,劝其助行新政。政变后,友人大刀王五愿保其出逃,谭以"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婉拒。28日于菜市口遇害。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闽侯)人。1895年任内阁中书。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9月初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杨锐(1857- 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张之洞的弟子。1895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春倡立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 中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著有《说经堂诗草》。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参加保国会。9月初升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著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文集》。杨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创立关学会,4月参加保国会。戊戌政变 时慈禧宣布重新训政,他上流访问光绪被废之故并坚请归政。著《杨漪村侍御奏稿》等。康广仁(1867-1898),名 有博,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1897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北京参与维新运动。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下令枪杀义和团团民约20人。20日,克林德乘轿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经东单牌楼时,又开枪寻衅,被清军虎神营士兵击毙。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派醇亲王赴德赔礼道歉,并在东单牌楼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北京人将牌坊拆除,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为《公理战胜》牌坊。1949年后,又改为《保卫和平》牌坊。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等反清民间秘密组织,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以设厂练拳等方式组织民众,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1898年改称义和团,戊戊变法失败后,清廷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调义和团进京,1900年6月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义和团陆续进京,在城内设坛800余所,围困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国联军,由于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镇压而失败。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0日,西摩尔率军2000余人进攻北京,被义和团击退。6月13日,义和团与教民武装发生冲突,德国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杀害义和团民。6月16日,义和团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在御前会议上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并派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任义和团统帅。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8月14日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0月联军首领瓦德西到北京,设管理北京委员会,由各国分区占领北京城并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 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奥8个列强偿付的陪款。这项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起,通称庚子赔款,简称庚款。美国于1909年将其所得赔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费用。英、法等国也相继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停止对德、奥两国赔款的支付。苏联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放弃对俄庚子赔款。至1938年止,各帝国主义国家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夺白银65237万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八 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法、德、日、俄、意、奥、西、荷、比等11国的代表在北京签订该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赔款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迈清.年息4厘,本利总数在10亿两以上。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 民巷划出一个外国使馆区(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③大沽炮台和大沾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全部拆除;④外国军队驻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重要地区;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远禁止今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为敌的组织,违者处死;⑧惩办"得罪"帝国主义的官员;⑦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沈荩被害

沈荩被害 沈荩,字愚溪,清末维新人士。湖南善化(长 沙)人。1900年在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正气会,担任自立军右军统领,策划起义。并与章炳麟、邹容等共同鼓吹革命。 1903年将《中俄密约》之内容揭露于报端,7月19日在东京被捕。押回国内后,于31日被清政府杖杀于刑部。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科举是中国封建皇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形成制度。明清两代考生首先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中凛生,由官家按月发给粮食;成绩次好的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限制。成绩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学的附学人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北。录取的人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根据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据史书记载,自实行科举考试起至废科举,连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清末和民国初年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阀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编陆军",归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1901年,袁世凯因出卖维新派和镇压义和团,被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建新军称为北洋军。1905年,北洋军六镇练成,形成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建立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北洋军阀统治。1916年,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3系。直系首领为直隶人冯国璋,后为曹锟、吴佩字,受英美支持。皖系首领为安徽人段祺瑞,奉系首领为奉天海城人张作霖,都以日本为后台。三系混战多年。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被冯玉祥驱赶下台。1925年至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垮。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易帜,北洋军阀遂灭亡。

吴樾行刺五大臣

吴樾行刺五大臣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十四 日,清政府派载泽、戴洪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使欧洲考察宪政,从前门火车站登车启程。革命党人吴樾 怀揣炸弹,乔装官方仆从,跟随进入,正拟投弹时,列车与车头接轴,车身淬然被撞,炸弹自动引爆,绍英、载泽受 伤。吴樾以身殉难。吴樾(1878-1905),字梦霞,安徽桐城人。1904年创办《直隶白话报》,有《吴樾遗书》。

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立宪派中不少人深感失望。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遂脱离清政府,投向革命阵营。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历任巡抚、总督。1911年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今资中)被起义新军杀死。

炸摄政王案

炸摄政王案 清宣统二年(1910)三月一日,同盟会汪精卫、黄树中、喻培伦、陈壁君等人密谋用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淬。1908年前后,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等人想通过刺杀摄政王以动摇清廷统治。1909至1910年3月,汪、喻、黄、陈等先后抵京,在琉璃厂以开设守真影相馆为业,掩护刺杀行动。炸弹由喻培伦制造。3月21日夜,黄、喻在后海摄政王上朝途中之一桥下设置炸弹,被密探发现侦破。4月5日,汪精卫、黄树中等人被捕,交法部永远监禁。喻、陈逃脱。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1月6日获释。汪精卫(1883、1944),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名兆铭,字季新。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主编《民报》。1938年12月,投降日本,在南京组织伪国民政府,任主席。死于日本。喻培伦(1886-1911),四川内江人,字六纪。1908年参加同盟会,专门制造炸弹,先后参加刺杀清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均未成。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被俘牺牲。陈璧君(1891-1959),广东人,字冰如。汪精卫妻。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由同盟会会员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中组织的秘密团体"文学社"和"共进社"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并于9月24日起义总指挥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因事泄,10月10日晚7时熊秉坤率众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1日晨占领武昌城,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强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后,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或光复。辛亥革命从此开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的统治结束。

通州起义

通州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蔡德辰于1911年12月在京东通州张家湾镇组织起义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并联合学生和退伍军人300多人,组成敢死队,拟由通州进攻北京。未及行动,即被袁世凯破坏。蔡德辰、王五承、杨兆林、王治增、雷竹林、张雅堂、王斌等7人于1912年1月15日被捕,17日被杀害于通州。

《中俄声明文件》

《中俄声明文件》 1911年12月,外蒙古大治佛哲布尊丹驱逐清办事大臣,宣布外蒙独立,1912年11月与沙皇俄国签订《俄蒙协约》及其附件《俄蒙商务专约》。1913年袁世凯与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古自治和《俄蒙商务专约》,但同时规定外蒙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7月宣布废除帝俄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11月北京政府发布政令取消外蒙"自治"。1924年11月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年"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1946年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东华门事件

东华门事件 又称丁字街炸弹案。辛亥武昌起义后,北京地区一系列武装起义,均因袁世凯的破坏而遭失败。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钱铁如、吴若龙、杨禹昌、罗明典、郑毓秀等18人,在北京组织暗杀团,待机除袁。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时3刻,袁退朝后,乘马车出东华门,行经东安门至丁字街(今王府井大街八面槽)时,预先埋伏在路边店铺楼上的革命党人扔下炸弹,当场炸死卫队长等10余人。黄之萌、张先培、杨禹昌等10人被铺。1月17日、黄、张、杨在京就义。黄之萌,贵州省贵定县人,1910年到北京参加暗杀团。张先培,贵州省贵筑县(今并入贵阳)人,在北京陆军贵胄学堂学习,加入共和会北京分会,组织暗杀团。杨禹昌,四川资州(现资中县)人,保定师范学堂教员,同盟会员。

清帝逊位

红罗厂事件 1912年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在红罗厂刺杀宗社党魁良弼事件。彭家珍(1887一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成都陆军武备学堂毕业。1910年夏,加入同盟会。19.12年11月中旬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准备用炸弹击毙宗社党魁良弼,以此促使清廷早日崩溃,彭为此写下"绝命书"。1912年1月26日,彭乔装至西四北红罗厂良宅,借送名片炸断良弼左腿,彭自己当场牺牲,时年23岁。良弼伤重,于两天后死去。

民国时期

红罗厂事件

红罗厂事件 1912年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在红罗厂刺杀宗社党魁良弼事件。彭家珍(1887一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成都陆军武备学堂毕业。1910年夏,加入同盟会。19.12年11月中旬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准备用炸弹击毙宗社党魁良弼,以此促使清廷早日崩溃,彭为此写下"绝命书"。1912年1月26日,彭乔装至西四北红罗厂良宅,借送名片炸断良弼左腿,彭自己当场牺牲,时年23岁。良弼伤重,于两天后死去。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2年2月,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人为组织中国青年学生赴法国进行半工半读,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俭学会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两年内组织了100多人赴法俭学,10多家赴法"居家俭学"。1915年,蔡元培等又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和法国人欧乐、穆岱等发起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1917年国内也成立华法教育会,组织更大规模赴法勤工俭学。1919一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其中著名者有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和其母葛健豪、王若飞和其舅黄齐生、向警予等。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也在这一时期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并于1922年6月在巴黎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一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政治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杰出人才。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北京病逝。吴稚晖(1866-1953),江苏武进人。原名眺,后改名敬恒,清光绪举人。1905年在法国参加同盟会。死于台湾。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曾名煜瀛。清大学士李鸿藻之子。1906年创"世界社"。办中法大学,孔德学校等。死于台北。张继(1882一1947),生于河北沧县。字博泉。与章炳麟、章士钊、邹容办《苏报》、办《国民日报》。病死南京。

民元国会

民元国会 民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国会。1912年底至1J913年初选举产生,分参、众两院,其中国民党议员占多数。1913年4月袁世凯被选为正式总统后遭解散。1916年8月复会。次年6月被张勋解散。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指使安福系操纵选举新国会,又称安福国会。孙中山率领旧国会中部分议员南下广州,组织军政府。1922年6月曹银恢复旧国会,收买议员选他为总统。1923年lO月冯玉祥举行北京政变,旧国会从此消失。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等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8月25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1912年底国会开始选举,国民党获多数议席。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死宋教仁。4月,俄、英、日、德、法组织的五国银行团,同袁世凯政府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宋教仁被刺和善后大借款后,一些国民党籍的省都督通电反对借款。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职务,派兵进入江西。李烈钧在江西,黄兴在南京宣布独立,接着广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史称"二次革命",7月底,李烈钧从湖口败退,黄兴出走南京,宣布独立的各省取消独立。9月初,北洋军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败。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政府以支 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21条秘密条款。

主要内容有: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山东土地不得让与他国; ②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 ④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⑤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 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日本在武昌与九江、南昌间及南昌与杭州、潮州问有修筑铁路权。袁世凯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同日本代表秘密谈判。5月9日,袁除对第5项外,均予承认。5月25日,陆徵祥与日驻华公使日置益在北京签订《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激起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陆徵祥(1871-1949),上海人,字子欣。1912年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1919年巴黎和会时任中国总代表。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迫使孙中山答应,只要清帝退位,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2月12日宣统皇帝迟位,14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1915年初,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古德诺和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先后发表文章,鼓吹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同年8月,由杨度、严复等6人组织筹安会,并通电各省派代表至北京"请愿"改变国体。设立"大典筹各处",准备了龙袍、玉玺。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1916年元旦登极。蔡锷等于1915年12月25日,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旋即挥师入川作战。孙中山派党员至各地组织武装,进攻袁军。各省相继宣布反袁。袁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95年始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灰戊变法期间,出卖维新派而得到慈禧宠信。1901年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点处会办大臣,成为北洋军阀首领。

筹安会六君子

筹安会六君子 又称洪宪六君子。1915年8月,杨度、 孙额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发起组织筹安会,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支持袁世凯称帝。

杨度(1874-1931), 湖南湘潭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为近代中国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与翻译家。与另一近代翻译家林纤(林琴南)合称"林严",1896年译成《天演伦》。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与段祺瑞国务 院因对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府院之争"。6月, 黎免去段国务院总理职,并电召驻徐州张勋进京调停。张 率5000名辫子兵入京,于7月1日拥戴清室复辟,改民 国6年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复辟消息传出,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通电反对,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 言》。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在天津附近马厂誓师,7月12 日攻入北京,张勋兵败,逃入荷兰使馆,复辟即告结束,历 时12天。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字绍轩。历任 江南提督、江苏巡抚。病死天津。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文体改革运动。它提倡书面语言不用文言而用白话。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他们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文言文源于先秦时期。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盛。先是用较近于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到明、清时期则出现用口语书写章回小说,不少学者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一致。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提出过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以后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引俗话入诗;裘廷梁则倡议"白话为维新之本"、"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创制新文体。清末到民国初年,由于废除科举制度(1905)、辛亥革命成功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文学 改良刍议》,提出白话文学是文学的正宗。这个意见的提 出,是白话文运动开始的标志。得到陈独秀、钱玄同的响 应,钱玄同提出,在强调文学革命的时候,应首先考虑应 用文的改革,1918年1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用白话文发表《狂人日记》。同年 底,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白话文周刊《每周评论》;北京大 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白话文月刊《新潮》。

白话文的兴起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对,如古文家林 纾指责白话文为"引车卖浆者言",胡先骕认为白话文"随 时变迁"后人看不懂。与主张白话文的蔡元培等展开了一 场关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后,白话文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一年之内出现400多种白 话文报纸。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 用白话文。以后,虽有胡先骕、章士钊先后办《学衡》杂志 和《甲寅》周刊,继续反对白话文,但经鲁迅、白涤洲、唐钺 等人在《向导周报》、《民国日报》上发表一系列文章,证明《学衡》派、《甲寅》派自己也做不通古文,这样,使白话文在散文、应用文、各类文学作品甚至诗歌等方面都得到采用。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论战文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运动结束了几千年来以与口语脱节为特征的文言文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由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日等协约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走的在山东的权益。但遭到列强拒绝。北洋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后,北京学生3000多人从沙滩北大红楼出发,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火烧赵家楼曹汝霖宅院,痛打章宗祥。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立即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天津、广州、长沙、上海等地学生纷纷响应,中国在日本、法国等地留学生以及在南洋等地的侨生也举行爱国活动。到6月3日、4日,北洋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干人。6月初上海、天津、南京、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政治罢工。6月6日-10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去曹汝霖、陆宗舆与章宗祥的职务,并于6月28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人物有罗家伦、傅斯年、段锡鹏;许德珩等。罗家伦(1896-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倡导新文化、白话文。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死于台北。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研究历史语言。死于台北。段锡鹏(1897-1948),江西永新人,字书贻。死于上海。许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创立九三学社。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病逝于北京。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字润田,任袁世凯政府外交次长、交通总长。参加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抗日战争期间任汉奸组织"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死于美国。章宗祥(1879-1962),浙江吴兴人,字仲和。任驻日公使。病死上海。陆宗舆(1876-1941),浙江海宁人,字闰生。参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抗日时期为汪伪政府顾问。病死北平。

北京市民宣言

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起草的宣言。内容有取消对日密约,罢免卖国官吏,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改造北京政权等。陈独秀在前门外散发《宣言》时,被密探逮捕。经社会各界营救,9月16日获释。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字仲甫。北京大学教授。主编《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后组织取消派,被开除出党。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

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首领、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同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及奉系军阀张作霖发生冲突。1920年7月14日,直奉两系联合对皖系发动战争。战事在北京周围的涿县、高碑店、琉璃河、杨村一带进行。至18日,皖军战败,段棋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曹锟(1862一1938),天津人,字仲珊。1923年当选为大总统。北京政变时被囚禁。后被获释。病死天津。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正式刊登启事,公开成立。该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会员均为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多数是北京大学学生。主要成员有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何孟雄、范鸿劼、朱务善、李梅羹、李骏、王有德、王复生、杨人杞等,后来会员发展到120多人。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1920 年lO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煮在李大创办公室,建立 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底,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 支部,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章龙负责宣传。 主要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罗章龙、邓中夏、刘仁静、高 君宇、何孟雄、缪伯英(女)、范鸿劼、张太雷、陈为人等(一 说无陈为人)。小组建立后,出版通俗刊物,举办劳动补习 学校,成立工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人到北方各 地建立组织。1921年7月选派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张国焘(1897-1979)江 西萍乡人,又名张特立。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长征中任 红四方面军领导。1938年投降国民党,病死于加拿大多 伦多。张申府(1893-1986),河北献县人。原名崧年,号 申甫。后长期从事文献翻译工作。死于北京。刘仁静(1902 -1987),湖北应城人,又名亦宇,因参加托派被开除党 籍。曾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死于北京。范鸿劫(1897- 1927),湖北鄂城人。曾主编《政治生活》,被张作霖杀害。 张太雷(1899-1927),江苏常州人,原名泰来。领导广州起义时牺牲。

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1920年后,直、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此后,,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同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矛盾日趋尖锐。1922年4月14日,奉系出兵入关讨直。29日,张作霖下达总攻令,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战事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进行。5月,奉系兵败。6月,双方签订以榆关(山海关)为界的停战协议。从此,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1924年9月15日,张作霖趁江浙战争之机,再次出兵进攻直系,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事在山海关、九门口一带进行,双方投入兵力达45万人。10月24日,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回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两面受敌,主力覆灭,战败南逃。

京汉铁路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 亦称"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2月7日,吴佩孚在江岸、长辛店和郑州等用武力镇压。工人被杀52人,伤300余人,被捕60余人,开除、流亡在外达1000余人,造成"二七惨案"。

北京反帝大同盟

北京反帝大同盟 亦称北京反帝国主义大联盟。由北 京学生联合会、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政 治生活》社等50余团体及国会议员胡鄂公等发起组织。 1924年7月13日在中央公园(见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 立。大同盟的宣言和通电中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 策"和"联合世界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共同斗争。

溥仪出宫

溥仪出宫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通过黄郛摄政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即日移出禁宫",同时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11月5日,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会同社会名流李煜瀛,率军警进驻故宫。当日下午4时lO分,溥仪移居后海醇亲王府。溥仪(1906-1967),末代皇帝,满族,姓爱新觉罗。曾任伪满洲国皇帝,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在北京病逝。

女师大风潮

女师大风潮 1924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 任校长。当年暑假,3名学生回南方探亲,因江浙战争爆发,交通被阻,开学时未能返校,被杨迫令退学,遂激起公 愤,爆发了女师大风潮。1925年1月,全校学生会议先后6次发表宣言,开展"驱杨"斗争,北京50余校组织驱章 (章士钊,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同盟,鲁迅等41名北京大学教员发表反章宣言。北洋政府采取压制政策,开除了 许广平等6名女师大学生会重要干部,并于8月22日派军警强行将全体学生驱赶出校,接收女师大。1925年11 月,段祺瑞政府垮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复校。

孙中山病逝

孙中山病逝 1924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政府非常 大总统孙中山应北京政府邀请,离粤北上,扶病入京,共商国是。在《北上宣言》中,他提出召开国民会议,推翻军 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得到各地民众的支持。12月31日,孙中山到北京,受到各 界民众lO万人欢迎。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病发入协和医院,经诊断为肝癌晚期。2月24日,孙中山口授遗 嘱及致苏俄遗书。3月12日,召见汪精卫、戴季陶、何香凝等,并在遗嘱上签字;同日上午9时25分,于北京地安 门东大街23号逝世。3月19日,孙中山灵枢移殡中山公园社稷坛,送丧者达10万人。至4月2日,先后有70多 万人往中山公园致祭。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厝碧云寺,30万人送至西直门,万余人送至碧云寺,并举行公 祭。1929年5月23日在碧云寺举行孙中山奉安公祭,26日移灵榇南下。葬于南京中山陵。孙中山(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逸仙。早年反清,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 (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而成),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提出民族、民权、民 生的三民主义。领导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领导二次讨袁(世凯)。1924年再次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创立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作好了准备。遗著编为《孙中山全集》。

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派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的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执委员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戴季陶、覃政、沈定一、叶楚伦等14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共、反苏、反对国共合作的决议案。之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北京成立地方党部。这部分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案,并处分了邹鲁、谢持等人。邹鲁(1885一1954),广东大埔人,字海滨。早年参加同盟会。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谢持(1876一1939),四川富顺人,字慧生。早年参加同盟会。1930年参加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反蒋。病死成都。

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部国民军与 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被守军击退。日本联合英、美等8国于 16日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撤出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和国民党中央北 京执行部领导,北京各界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通过了驳斥帝国主义的最后通牒,督促国民军为驱逐帝国主义而 战,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民众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要求拒绝8国最后通牒, 道到段祺瑞执政府卫队的枪击,致使46名(一说47名,其中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爱国民 众死难,200余名受伤。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1865一1936),安 徽合肥人,字芝泉。皖系军阀首领。历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临时政府执政。病死上海。

国民军倒段政变

国民军倒段政变 1926年初,吴佩孚、张作霖,联合进 攻冯玉祥国民军。段模瑞准备在直奉军队逼近北京时,里 应外合。事泄,4月9日,国民军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 发动倒段政变,率部包围临时执政府。段被迫下台,逃往 东交民巷外国使馆。

南口大战

南口大战 1926年5月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李景 林等,组成"讨赤联军",出动59万兵力,从北京东北、西北、东南、热河和晋北,分5路进攻冯玉祥部国民军,在南口大战。国民军于8月15日西撤。奉系军阀重掌北京中央政权。

李大钊就义

李大钊就义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出军警300多人,以共产党"煽动学生、工人预谋在首都暴动"为名,袭击苏联驻华使馆及附近的兵营、远东银行、中东铁路办事处、庚子赔款委员会,逮捕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80多人。4月28日,将李大钊和谭祖尧、邓文辉等20人(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李大钊(1889一1927),河北乐亭人。字守常。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创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北京人头盖骨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发现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房山县(今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了在古人类学研究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1949年后又发现"北京人"化石,代表了40多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北京人"的头骨高度比现代人低,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小于现代人300多毫升,但比猿类的脑容量大得多。"北京人"已能直立行走,上肢活动自如。其居住年代在距今70多万年。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初期,从社会发展形态看,处于原始社会初期。"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揭开了北京历史的序幕。北京人头盖骨于抗日战争中散失。

裴文中(1904-1982),河北滦县人。字明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一1934年还主持发掘山顶洞遗址,发现山顶洞人。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侵华日 军的战斗。1933年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进犯长城各隘口。驻守喜峰口、罗文峪一线的宋哲元第29军,从3 月9日至4月上旬,浴血反击。徐廷瑶第17军,商震第32军,傅作义第59军,分别在古北口、南天门、冷口、独 石口等地,进行抗战。但因蒋介石坚持"援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至5月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撤离长城各口,长城抗 战失败,日军直逼平津。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 人。字明轩。29军军长。七七事变中29军奋起抗日。病死绵阳。商震(1887-1978),字启宇。浙江绍兴人,生于 保定,早年参加同盟会,死于日本。

吉鸿昌就义

吉鸿昌就义 吉鸿昌,字世五。抗日将领。河南扶沟人。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冯玉祥反蒋失败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同年冬奉命进攻鄂豫皖苏区时,因反对蒋介石的政策,辞去军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同盟军第2军军长,出师抗日,收复多伦。同盟军失败后,在平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1月9日被捕,24日在天桥就义。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 1935年5月,侵华日军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与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达成协议(习惯上称"何梅协定"),攫取了中国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平律大部分主权。10月,日军指使河北省香河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又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在通州(今通县)成立有22个县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派宋哲元等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关于"华北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史称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

何梅协定 1935年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觉书",限3日内答复。何与日方秘密会谈后,于7月6日复函梅津,全部承诺日方的无理要求,习惯上称《何梅协定》。主要内容有:中国政府取消河北省和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省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换国民党政府河北省主席和平津两市市长;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何应钦(1890-1987),贵州兴义人,字敬之。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死于台湾。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 1935年日本与国民党政府先后签订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取得了控制河北,察哈尔的权力。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变相自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12月初,北平市学生联合会作出发起反对"自治运动"的决定。9日清华和燕京大学等校学生向何应钦的代表提出6项要求。被拒绝后,请愿学生沿长安大街游行,遭军警镇压,百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次日全市实行总罢课。16日,北平学生、市民约3万人在天桥、前门两次召开市民大会,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之后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3年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签订《何梅 协定》,同年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7年6月,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城附近,连续举行挑衅性军 事演习。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并要中国驻军撤出宛平城,遭到当地驻军拒 绝。日军即向宛平城进攻并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抵抗,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吉星文 (1910一1958),河南扶沟人。字绍武。参加长城抗战。七七事变时驻守宛平,两度负伤。死于金门。

平西根据地

平西根据地 位于北平西面,平绥铁路以南,平汉铁路 以西。包括宛平、房山、昌平、延庆、良乡和沸水、涿鹿、涿县、蔚县、宣化等县的一部分。七七事变后,中共北平地下 组织建立平西抗日游击队。1938年春,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先后挺进平西,组成第四纵队,着手建立抗日民主 政权,根据地初具规模。1939年2月,以萧克为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在三坡成立。先后建立平西地委、平西专员 公署和6个联合县政府,武装力量发展到3万多人。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病逝 于上海。宋时轮(1907-),湖南澧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萧克(1908-)。湖南嘉禾人。中国人民解放 军上将。

冀东抗日根据地

冀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冀东20余县(含今北京市辖通县、顺义、密云、平谷、昌平、怀柔等县)和唐山矿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与八路军宋时轮、邓华第四纵队相配合先后攻克9座县城(含昌平、平谷),建立抗日政府。至1944年末,有3万正规部队,20万民兵,拥有560万人口,建立了25个联合县政府,并成立了冀热辽军区、行政专员公署。

平北根据地

平北根据地 位于通(州)古(北口)铁路以西,平绥铁路以北。包括今北京市辖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和河北省丰宁、滦平、张北、康保、沾源、崇礼、宣化、龙关、赤城、怀来等县的部分地区。1938年至1940年,八路军曾3度挺进平北,开展游击战争,于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开辟了平北抗日根据地。

中共北平市委建立

中共北平市委建立 1945年9月30日中共北平市委 重新建立。刘仁任书记,武光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小舟任宣传部长,甘春雷任军事部长,韩庄任秘书长。市委下设学生、工人、平民、铁路和文化等5个工作委员会。

沈崇事件

沈崇事件 1946年12月24日,驻北平(今北京)的美 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东单练兵场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事后,国民党政府以"有污友邦"为由禁止各报刊 载。30日,北平1万多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接着爆发了全国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退出中国的运动。参加 学生达50多万人,并得到工人、教员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支持。

北京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北京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5月20日发生,由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和中学学生参加,是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口号的一次大规模民主运动。1947年2月至5月物价上涨4倍,比抗战前夕上涨6倍,教育经费仅占政府预算的3%。5月11日,北京大学膳团负责人带领200多同学向学校训导处请愿;17日,召开院系代表大会,决定从19日起罢课3天,并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提高教育经费等6项要求。5月20日,北大、清华、燕京、师院、中法、朝阳、辅仁、艺专等大学和女二中、女三中、汇文、贝满等中学的学生及教师共15000多人,经沙滩、东四、东单、长安街、西单、景山绕城游行一周,高呼"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等口号,历时5小时20分。之后,举行群众大会,决定命名沙滩北大广场为"民主广场"、6月2日为全国反内战日。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林彪、聂荣 臻、罗荣桓等领导下,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发动的一次战 略决战。战役开始,将国民党在华北的60余万部队分割 包围,12月22日首先围歼了新保安国民党三十五军军 部和两个师,24日攻占张家口,全歼国民党十一兵团的 一个军部和七个师。1949年1月15日,攻克天津,全歼 守军13万余人,俘虏华北"剿总"副司令陈长捷。1月20 日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 放。平津战役共歼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初平津战役末期,傅作义将军 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条件,于1949年1月20日,派全权代表邓宝珊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签 订了《北平和平解放实施办法》。北平城内国民党政府守军,从26日起,陆续开到城外改编。2月3日,中国人民 解放军正式举行北平入城式。

傅作义(1895-1974),山西 临猗人,字宜生。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长城抗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电力部部长。在北京病逝。邓宝珊(1896 一1968),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任甘肃省长,在北京病逝。

中共中央迁北平

中共中央迁北平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率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至北平。迁平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人民解放 军总部,分别驻在香山公园的双清别墅及其附近,筹划建立全国政权。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字玉阶。早年参加同盟会和讨袁护国运动。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 历任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国副主席,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6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任弼时(1904-1950),湖南湘阴 人。1943年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10月27 日在北京病逝。林伯渠(1885-1960),湖南临澧人,名祖 涵。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北京病逝。

国共和平谈判

国共和平谈判 1949年初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 总统后,于3月24日组成以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 士钊、李蒸为代表的和谈代表团与周恩来、林伯渠、林彪、 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北平进行国 共和平谈判。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国民 党代表团提出40多条修正意见。4月20日为最后签字 日期。李宗仁于20日深夜电复张治中,拒绝签字。21日,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攻占南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2-27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