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个人购车摇号背后的哀与愁
北京购车“摇号焦虑”的背后
“北京摇号指标每月或将减少1万个”,消息一出,北京摇号大军一片叹息。
9月2日上午,《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对外发布。该计划提出,2017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业内人士据此推算,摇号指标很可能从现在每个月2.2万辆减至1.2万辆。
期待幸运降临的摇号者告诉记者,等待的过程让人焦虑,而指标减少让人无奈。记者近日采访得知,北京购车“摇号焦虑”的背后,是摇号者对摇号政策和现有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不满,也反映出市民对分享城市公共资源的迫切渴望。
132个人“争抢”1个指标
“等到明年1月份再没摇中,可能就只得放弃。”李江已经快摇了3年号了。
在北京某建筑公司工作的李江住在北京通州区梨园,“每天上下班至少得花3个小时,换乘3次地铁”,2010年下半年他曾经计划买车,并选了一些车型,“一犹豫就给耽搁了”。不久之后的2010年底,北京在实施尾号限行的基础上,出台了摇号购车政策,本市户籍居民和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居民可参加摇号,每月产生2万个购车指标,个人占88%。
“买车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也是为了孩子。”李江是北京最早一批参加摇号的人,彼时中签率约为1:10.6。两年多过去,摇号中签率在今年8月已经飙升到1:84。李江早已丧失了当初的激情。
保守估计,今年底北京机动车总量将达到544万,按照2017年不得超过600万辆的规定,2014年至2017年4年时间增量不能超过56万,平均至每个月约1.17万个指标。除去单位指标,个人申请的指标可能会更少。
由此来算,如果将1.17万个指标全部用于个人申请者,以目前155万的摇号基数计算,明年起中签率至少为132:1,也就是说,2014年1月26日再次摇号时,至少有132个人争抢一个指标。
贺帆做出过“两年的预期”,学数学出身的他在某教育机构教小学奥数,他凭借专业知识对自己摇中车号的概率做出测算,得出“连续20次应该会命中一次”的结论。如今两年早已过去,他出行还是依靠地铁加公交。“到单位就累惨了,要是能摇中号买辆车该多好啊。”贺帆感慨道。
政策设计尚需更合理
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买车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人的“刚性需求”,也有人则是受“排队效应”的影响。
闫杰是北京本地人,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而立之年的他正计划要小孩,“如果自己没有车,妻子怀孕的时候去医院肯定不方便”。现实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摇号一年多不见中的迹象,他觉得“这一切让人太烦了”。
石东则是受到了社会“排队效应”的影响。“看着摇号形势越来越紧张,总觉得应该先去‘占个坑’。”2011年6月,他毕业进入电视台,当月就开始摇号,“刚参加工作,摇上再说,买车没有计划”。对于自己的做法,石东认为:其实这就是一个“排队效应”,不限制的时候,大家不当个事,一限制了,大家突然都意识到这个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了,都撸起袖子赶紧上。
这种情况从北京驾校的火爆可以得到印证。由于要参加摇号必须要有驾照,北京某驾校已出现每天人山人海的场面,很多60岁左右的老人也在考驾照,就是为了参加摇号给儿子甚至孙子摇出一个购车指标。
在很多市民看来,摇号政策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不需要车也摇号”的非理性行为大量出现,让参加摇号人数从最初的18万,在今年5月突破150万。摇号基数越来越大,中签率随之越来越低。
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在全市16个区县开展摇号政策民意调查。在本人或家人参与摇号的490名被访者中,家中有人摇到购车指标的仅占12.7%;历时两年及以上未摇中的占18.3%。
事实上,越来越难摇的车号早已暴露出政策设计弊端。在这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中签不买车,浪费购车指标”是当前摇号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闫杰持有相同的看法,“并不是那么多人需要车,这样摇中的号就成了废号”。贺帆则更加愤懑地说:“有人家里几辆车还在摇号,这样的政策设计合理吗?”
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王涌教授表示,摇号看似公平,操作简单,但抽签这种方式难以监督,难以事后审查,极易出现腐败缝隙,会滋生出新形式的“王秀霞案”(其名下拥有上千北京车牌,出租车牌每个收取租金1万元)。
完善公共交通缓解焦虑
购车摇号本意是通过控制车辆数量从而“治堵”,但受访者均表示,这一措施“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北京出台多项交通治理措施,从限行、限号到限停、限牌,但依旧难以逃脱拥堵困境。其中,摇号式“限牌”引发一些市民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城市布局中,住宅生活区和商务办公区间距离远、公共交通不给力,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民众买车已是现实需要。
“特别是立水桥天通苑一些新建楼盘,几乎成了睡城,本来距离工作单位很远,还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公交交通的毛细血管又不发达,居民出行备受困扰。进去出不来,出来回不去。摩的黑车大行其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建设设计所所长张根认为:“正是由于公交系统尚不完善,私家车缺乏可替代性,即使提高使用成本,也很难降低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度。”
因此,摇号大军只会越来越庞大。而现实如石东所说,“每月都会经历一次希望到失望,时间一长就让人焦虑。”
张根表示,国外成功经验已多次证明,完善的公共交通才是治堵政策的有力支点,但“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距离方便、快捷、舒适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46%,而发达国家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能达到80%,相差悬殊。
每天要从四惠赶往海淀黄庄坐19站地铁上班的贺帆偶尔会怀念小学、初中时代的北京,“那时人没这么多,公交车没这么挤”。他期待能在年底摇中车号,更希望公共交通设施能更加完善,不必“地上堵车、地下堵人”。
-
上一篇:北京国际车展介绍
下一篇:北京购电动汽车政策有变或不再摇号